紅線毯
【原文】
紅線毯,擇繭繅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1]。
染為紅線紅于藍,織作披香殿上毯[2]。
披香殿廣十丈余,紅線織成可殿鋪[3]。
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4]物。
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
太原毯澀毳[5]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
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
宣城太守加樣織[6],自謂為臣能竭力。
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7]。
【注釋】
[1]繅絲: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概稱繅絲。古時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用手抽絲,卷繞于絲筐上。練:亦作“涑”,把絲麻或布帛煮得柔軟潔白。
[2]紅于藍:指染成的絲線,比紅藍花還紅。藍:指紅藍花,箭鏃鋸齒形藍色葉,夏開紅黃花,可制胭脂和紅色顏料。披香殿:漢朝殿名,漢成帝皇后趙飛燕曾在此歌舞,這里泛指宮廷里歌舞的處所。
[3]可殿鋪:滿殿鋪。
[4]不勝:承受不起。
[5]毳(cuì):指鳥獸的細毛。
[6]加樣織:用新花樣加工精織。
[7]地衣:即地毯。
【賞析】
《紅線毯》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詩中的一首。中唐時弊政很多,其一就是地方官“每假進奉,廣有誅求”(白居易《論裴均進奉銀器狀》)。“宣州太守”之進奉“紅線毯”就是一例。這觸發了詩人對“宣州太守”一類昏官的憤怒鞭撻與對“生民病”(《寄唐生》)的極大同情。《紅線毯》一詩正表達了詩人絕進奉、救時弊的意愿。
這首詩通過宣州進貢紅線毯之事,對宣州太守一類官員討好皇帝的行為加以諷刺,又著重揭露最高統治者為了自己的荒淫享樂,毫不顧惜織工的辛勤勞動而任意浪費人力物力的罪惡。從結尾兩句可以清楚地看出,浪費那么多的絲和勞力去織地毯,勢必導致許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詩中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直接的譴責,感情強烈。
詩的第一部分即一至五句,就是記敘用繭線織成紅線毯的精工細作的過程,表現出織匠勞動的繁重緊張,也含寓著詩人深切的同情。
第二部分從第六至第十四句,繪寫已織就的紅線毯的精美,極盡描寫、襯托、對比等表現手法之能事,淋漓盡致地渲染出紅線毯“溫且柔”之精美,為下面諷刺、抨擊地方官進奉之舉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從第十五句至第十八句,在把物之美寫足之后,陡然將諷刺的鋒芒直指“宣州太守”,可謂“其言直而切”(《新樂府序》),絲毫沒留情面。
第四部分從第十九至二十三句,詩人的憂心忡忡已轉化為滿腔憤怒,并發展到不可遏止的程度,那股“惟歌生民病”的激情促使他幾乎是指著“宣州太守”的鼻子厲聲斥問,表現出他為民請命而“不懼權豪怒”(《寄唐生》)的大無畏精神。
全詩語言質樸直白,感情激烈直率,記事直截了當,通俗易懂,是作者“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的生動范例。
上一篇:管訥《江行二首(其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胡安國《舟入荊江東赴建康》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