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我們仨》
小馬哥:
下半部分,我們來聊一聊楊絳的作品。安子,楊絳先生究竟有哪些文學佳作,給我們講一講。
安子:
楊絳是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她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數(shù)十年,這幾年還在公演。
楊絳的作品,最初是劇本,1943年和1944年,楊絳的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戲人間》等相繼在上海公演。1953年,楊絳就擔任了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1956年,楊絳的作品《吉爾·布拉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65年,《堂·吉訶德》第一部翻譯完畢。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
1981年,楊絳發(fā)表《干校六記》,目前已經(jīng)出版有英語、法語和日語譯本。
1984年,楊絳的小說《老王》入選初中教材。
1985年,楊絳的散文集《隱身衣》出版了英文版。
1986年,楊絳出版《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記錢鐘書與圍城》。
1992年2月,楊絳的作品《洗澡》的法文版以及《烏云的金邊》在巴黎出版。
1997年,楊絳的小說《方五妹和她的“我老頭子”》在《十月》雜志發(fā)表。
楊絳筆耕不輟,再后來,就是前面我們介紹過的《我們仨》等作品。
小馬哥:
楊絳在文學上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她的語言簡潔,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沉靜詼諧而沉著老到、雍容優(yōu)雅而鋒芒內(nèi)斂,是真正的文學大家。
安子:
小馬哥總結得非常精到。我就以《我們仨》為例,斗膽解讀楊絳先生的作品。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這本書以簡潔而深情的語調(diào),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丈夫錢鐘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而真摯、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作者為讀者講述了“我們仨”共同走過的一段悲愴而溫暖的旅程和一個人思念三個人美好時光的凄美情思。楊絳通過這本書,告訴讀者們: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注解:楊絳早期的作品《洗澡》也是非常經(jīng)典的,《洗澡》是新中國第一部反映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長篇小說,它借一個政治運動作背景,描寫那個時期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
全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楊絳以其一貫的獨特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后病重去世,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xiàn)了這段悲痛的情感經(jīng)歷。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1935年起和錢鐘書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鐘書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這個學者家庭的故事,看似平淡,卻讓人體會到了平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愛和溫暖、真情和親情,非常感人。
注解:《我們仨》最初,是打算由錢鐘書的女兒錢瑗和父母一起寫的,最初的設想是,這本書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絳寫父女倆,錢鐘書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傻?996年10月,錢瑗已經(jīng)非常衰弱,后來,她在護士的幫助下斷斷續(xù)續(xù)寫了5篇,直到她去世的前6天,還在病床上寫。
后來,錢鐘書也去世了,于是這本書,最后就變成了楊絳先生一個人的《我們仨》。
小馬哥:
那么安子,《我們仨》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讀者?它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安子:
如果讓我來表述,我想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樸素”。就像朱自清的《背影》,不施粉黛的白描,是最感人的。
如果可以用人來形容文學作品,我想說,有一些文學作品,看起來很炫很酷,但是就像小孩子,穿得花枝招展,蓬勃有活力,但是幼稚。而有一些文學作品,看起來很華麗、很好看,但是不過是年輕的女孩,引人矚目卻缺了深度。有些文學作品就超越了年齡,成為長者,有著深刻的思想,卻不會輕易地長篇大論,就比如《我們仨》。
在《我們仨》中,楊絳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愛?!白臼肿灸_”的錢鐘書“做了壞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說:“不要緊,我會洗”;錢鐘書不小心把臺燈砸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錢鐘書把門軸弄壞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
女兒圓圓一向孝順父母,對父母百般體貼?!皥A圓也肯委屈,能忍耐?!毙r候,圓圓十分乖巧、聽話。楊絳在書中這樣寫道:“阿媛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更像媽媽。”女兒圓圓始終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驕傲。
而在家人心中,錢鐘書是家里最需要照顧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對待妻子和女兒是溫存體貼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學做菜,一起去“探險”——在散步中尋找生活的樂趣。他長期為妻子做早餐。他與妻子、女兒一起風雨同舟、患難與共。他是女兒最好的“哥們”。
這樣的家庭,充滿了溫情,充滿了親情,充滿了人們所向往、所珍愛的溫暖。這樣看似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卻是所有人向往的單純快樂的幸福。正如楊絳在書中所說:“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p>
這是多么簡單而快樂的人性,多么普通而真實的人生。
這正體現(xiàn)了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精神風貌和人格魅力。
小馬哥:
聽起來,這本書就是一幅幅平靜美好的生活畫面。
注解:楊絳和丈夫錢鐘書年輕時遠渡重洋,留學英法,又在國難深重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學成歸國,足跡跨遍半個地球,后來有了女兒。他們一生相守,不離不棄,完美的愛情,完美的婚姻,完美的家庭。
語錄:現(xiàn)在我們?nèi)齻€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我們仨》
安子:
《我們仨》還有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折疊的寫作手法。
《我們仨》的三部分相互獨立,各自成篇,又互相關聯(lián),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可以看成是整個作品的序言,以“鐘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了整個作品的序幕。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完全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我們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這是整個作品的倒敘部分。第三部分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采用回憶錄的寫法,將63年間,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是整個作品的主題部分。
這三個部分,相互補充,以實筆寫生,以虛筆寫死。
“生”的部分充實而豐厚,一家人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人生歷程歷歷在目。那些實實在在的故事,那些生動有趣的細節(jié),感人至深。
又以“夢幻”的形式描寫女兒和丈夫最后的歲月,以虛筆寫死,濾去了那些生離死別的傷感、撕心裂肺的哀痛。
在夢中,楊絳虛構了客棧、小船和古道,對應于現(xiàn)實中的家、醫(yī)院和兩地間的路途。“古驛道煙霧迷蒙,楊柳成行,雜樹叢生,野草滋蔓,幾棵蒼松翠柏掩映著誰家的陵墓。”這樣的場景描寫暗示著通向死亡的荒涼、迷離和陰森。
還有“驛道上滿滿的落葉,一棵棵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寒柳暗示永別,折射出內(nèi)心極為孤單和憂傷的悲情。
寫夢是我國古代悼亡詩常用的形式,楊絳以描寫幻境來抒發(fā)真情。
上一篇:《惡意》作品解讀
下一篇:《我爸爸》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