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惡意》
注解:《惡意》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挑戰懸疑小說寫作極限的佳作,是以加賀恭一郎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的第四部,該系列的上一部作品是《誰殺了她》,該系列的下一部作品是《我殺了他》?!稅阂狻繁幻襟w和讀者列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這兩部作品恰似兩生花——《白夜行》為了愛粉身碎骨,《惡意》因為恨萬劫不復。
小馬哥:
接下來,安子,我們給大家說一本懸疑小說,東野圭吾的《惡意》,東野圭吾寫過不少和校園生活有關的小說,比如成名作《放學后》,比如《學生街的日子》,再比如《惡意》。《惡意》和《白夜行》都被稱為東野圭吾的巔峰之作,安子,給我們講一講,《惡意》到底講了怎樣一個故事吧?
安子:
好的。作為一本推理小說,《惡意》自然也是由一起謀殺案開篇的,這起謀殺案并不發生在校園里,準確地說,看似和校園沒有任何關系。而且在這本書讀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兇手已經確定,后面三分之二就是溯源,尋找兇手的殺人動機。然而就是這個殺人動機,追溯到了兇手和受害人的學生時代。
這起案件是著名的暢銷小說作家日高邦彥在家中被殺,那么嫌疑人有三位,一位是日高邦彥的妻子日高理惠,另一位是因為一本涉及隱私的小說而和日高產生矛盾的藤尾美彌子,還有一位是日高的好友、兒童文學作家野野口修。
在這部小說中,東野圭吾分別從警官加賀的角度,以及野野口修的描述、手記,展現了這起案件的來龍去脈。野野口修從自己認識日高、日高抄襲自己的作品,講到自己和日高的妻子一見鐘情,甚至貌似無意地透露出日高毒死鄰居家的貓的細節,當然,最后,他對自己殺害了日高也供認不諱。但事實上,除了殺人是真的,其他一切都是假的,什么手記、影子作家、一見鐘情、殺死貓,都是謊言,都是為了抹黑日高,掩蓋自己的殺人動機。而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只有一個,那就是從學生時代累積起來的惡意。
當年在中學校園里,日高和野野口修都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被透明膠帶捆綁扔在體育館的角落,從教室的窗下走過會被潑鹽酸,被排擠,被欺辱,是日高和野野口修兩個人的共同經歷。不過不同的是,日高從未屈服,始終斗士一樣面對欺負他的那些同學,而野野口修卻最終從一個被欺凌者變成了欺凌者。
其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被欺凌者和欺凌者,都不會太開心,即便后來日高既往不咎,在校園生活和人生道路上拼盡全力,對野野口修也是幫助有加,但都適得其反,這些不僅不能消除野野口修對日高的敵意,反而加重了野野口修的自卑和嫉妒。在野野口修得知自己身患癌癥,將不久于人世后,終于惡意萌發,在長達半年的精心設計后,殺害了日高。
野野口修的惡意,不僅是在校園生活中一點點累積起來的,也是家庭環境所致,對于日高對野野口修所有的幫助和善意,野野口修的母親從來都沒有表示過感謝,而是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野野口修的母親對生活充滿了不滿,這種不滿甚至逐漸升級為惡意,她對周圍的鄰居充滿了鄙視,對身邊的人充滿了厭惡,她目中無人、自高自大、盲目驕傲,這些完完全全地遺傳給了兒子野野口修,以至于當野野口修看到日高一天天比自己頑強,比自己過得好的時候,心中的惡意就不斷積累了起來。
小馬哥:
其實不管在校園生活還是在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還是要傳播正能量,不要傳遞負能量,孩子們的內心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對于負能量的抵御能力和消化能力都很差,如果不能恰當處理來自外界的負能量,也許有一天,受傷的人會變成傷害他人的人。校園生活、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一生的,如果我們都能像《奇跡》中的奧吉的家人和老師們一樣,妥善處理學生之間的關系,表達自己對自己的孩子,對其他的孩子的善意和關愛,那么孩子們的校園生活就會多一些開心和順利,他們內心的成長也會更加健康。
上一篇:《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作品解讀
下一篇:《我們仨》作品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