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成者韓非的《韓非子》
《韓非子》是我國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著作。《韓非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這是對我國法制思想的重大貢獻,對于清除貴族特權、維護法律尊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約公元前281年,韓國國君歇的妃子生下一個兒子,取名韓非。韓非從小就聰明好學,后來拜著名的荀子為師,學習各種經論。他雖師奉荀子,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子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荀子的儒家思想,而是在當時新的歷史形勢下,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喜刑名法術之學”,并“歸本于黃、老”,繼承并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當時法家之集大成者,被人們尊稱為韓非子。
當時,韓國是“戰國七雄”最弱小的國家,韓國鄰近的秦國非常強大,為此韓國飽受秦國的威脅。再加上此時的韓王安個性懦弱,政權落入重臣之手,國內外形式都十分危急。
韓非眼見韓國國力日趨衰弱,內心非常著急,他便吸收了儒、道和法家商鞅的學說,提出一套要把君主的權威提高到絕對的地位的理論。他多次向國君上書進諫自己的這套治國理論,然而國君對他的進諫置若罔聞,始終都沒采納。
韓非大失所望,在悲觀失望之余,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并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言的著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自己憂憤孤直而不容于時的憤懣。
韓非寫的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后,秦國國君嬴政讀后大加贊賞,佩服地說:“寡人如果能見此人,與其同游談論一番,那就是死也都無憾了!”
嬴政對《五蠹》和《孤憤》推崇備至,仰慕已極,但卻不知這兩篇文章的作者是誰。有一天,嬴政問國相李斯知不知道這兩篇文章的作者是誰,李斯便告訴嬴政是他同學韓非的著作。
嬴政一聽非常高興,他馬上說:“你把你這個文采斐然的同學叫到秦國,讓他做我的門客吧。”
李斯說:“大王,韓非是韓國的公子,是韓國上任國君歇的兒子,這任國君安的弟弟,韓國怎么肯讓他來為秦國出力呢?”
嬴政想了想說:“韓非這么有才華,讓他留在韓國,我豈不是多了一個強勁的對手!我一定要把他弄到秦國來,我一定要見見這個了不起的大才子。”
為了見到韓非,嬴政便急切下令攻打韓國。韓國國君安本來一點都不重視韓非,也從不任用他,但在這種形勢急迫的情況下,不得不起用韓非,并派韓非出使秦國求和。
嬴政見到韓非十分高興,他本來想重用韓非。國相李斯和上卿姚賈怕韓非取代了他們的位置,便極力在秦始皇面前誹謗韓非。嬴政聽信了他們的讒言,即不信任韓非,也沒有重用他。
后來,韓非去世后,當時各國國君與大臣競相研究其著作《韓非子》,嬴政在《韓非子》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統一六國的帝業,做了始皇帝,號稱秦始皇。
上一篇: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
下一篇:首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