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0】如何學習
(〔美〕本尼迪克特·凱里著,玉冰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3.4萬字,2017年7月第1版,59.9元)
△共4部分:1.基礎理論:學習時大腦是如何運作的——[1]編故事的能手:大腦學習的機制;[2]遺忘的威力:過渡干擾信息,激活深處的寶藏;2.增強記憶:我們怎樣才能記住新東西——[1]打破學習的好習慣:環境對學習的影響;[2]拉開時間間隔:化整為零才能記得持久;[3]先考試后學習:利用無知的潛在價值;3.解答難題:如何完成生活與工作中的復雜課題——[1]孵化:沉淀思維離不開分心與分享;[2]滲濾:適度中斷,欲沖向前,先退一退;[3]交替:混雜在一起印象更深刻;4.潛入意識的深海:學霸的終極武器——[1]不加思考地習得:把握感知的力量;[2]打個盹兒,就能贏:讓睡眠來鞏固學習成果。
〇大腦是一個多元綜合體,對情緒、時間、生理、節奏乃至場所、環境都很敏感。它能關注到我們的意識所關注不到的東西,而且,當我們提取存儲的記憶和數據以資學習時,大腦往往會添加一些我們先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〇有一些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是打擾學習的最惡毒的敵人,包括懶惰、漠視、分心,其實也能成為幫助我們學習的“大好人”。
〇記憶就好像是已經“存檔”的一個個視屏,腦神經一個點擊,就能啟動播放,再一個點擊,則又放回去了。
〇沒有任何細節會徹底丟失,只不過,記憶提取的“蹤跡”每一次都略有不同,而且永遠如此。用科學家的話來說,這是用我們的記憶來改變我們的記憶。
〇任何記憶都具備兩種能力,即儲存能力和提取能力。
〇記憶是不會“丟失”的,不會像我們以為的那樣越變越淡,直至蹤跡全無。準確地說,“丟失”了的其實只是我們一時無法提取出來的記憶而已,它的提取能在當下很低,低到幾乎為零。
〇用記憶來改變記憶,而且是越改越好。
〇艾賓浩斯:“同樣的重復次數,若恰當地分成幾組,拉開時間距離來完成,要比集中起來一次完成的效果明顯得多”。由此,他開創了一歷史先河,成為第一個發現“間隔效應”威力的人。
〇考試其實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不同常規卻很有功效的學習方式。
〇關鍵性的頓悟往往會在他放手之后,在他并非專心思考的時候,忽然意外地出現。
〇睡眠時間和覺醒時間是根據我們的生存需要以及危險系數來自動調節的,而并不是根據什么健康手冊的說法來規定的。
〇睡眠增強記憶力、理解力、學習力。
上一篇:好詩不厭百回讀
下一篇:學思踐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