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倫理觀之作《孝經》
《孝經》是我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孝經》認為以孝為中心,認為孝是諸德之本,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祿。
那是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孔子在家里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
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什么嗎?”
曾子站起身來,他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明,哪里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因為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于后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
“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后效力于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贊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孔子又說:“從前,賢明的帝王侍奉父親很孝順,所以在祭祀天帝時能夠明白上天覆庇萬物的道理;侍奉母親很孝順,所以在社祭后土時能夠明察大地孕育萬物的道理;理順處理好長幼秩序,所以對上下各層也就能夠治理好。”
“能夠明察天地覆育萬物的道理,神明感應其誠,就會彰明神靈、降臨福瑞來保佑。所以雖然貴為天子,也有他所尊敬的人,這就是指他有父親;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這就是指他有兄長。”
孔子停了一下,繼續說:“如果你到宗廟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親人;修身養性,謹慎行事,是因為怕因自己的過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廟祀表達敬意,神明就會出來享受。對父母兄長孝敬順從達到了極致,即可以通達于神明,光照天下。”
曾子問道:“那該如何侍奉君王呢?”
孔子說:“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廷為官的時候,要想看如何竭盡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時候,要想看如何補救君王的過失。對于君王的優點,要順應發揚;對于君王的過失缺點,要匡正補救,這樣君臣關系才能夠相互親敬。”
孔子說:“孝子喪失了父母親,要哭得聲嘶力竭,發不出悠長的哭腔;舉止行為失去了平時的端正禮儀,言語沒有了條理文采,穿上華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快樂,吃美味的食物不覺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親人而悲傷憂愁的表現。”
“在為父母守喪期間,3天之后就要吃東西,這是教導人們不要因失去親人的悲哀而損傷生者的身體,不要因過度的哀毀而滅絕人生的天性,這是圣賢君子的為政之道。”
曾子問道:“那為什么老師總是教導我們為親人守喪不能超過3年呢?難道不是時間越久越好嗎?”
孔子說:“為親人守喪不超過3年,是告訴人們居喪是有其終止期限的。辦喪事的時候,要為去世的父母準備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飾和鋪蓋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進棺內,陳列擺設上、簋類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傷。”
“出殯的時候,捶胸頓足,號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興建起祭祀用的廟宇,使亡靈有所歸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兩季舉行祭祀,以表示生者無時不思念亡故的親人。”
“在父母親在世時以愛和敬來侍奉他們,在他們去世后,則懷著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就盡到了人生在世應盡的本分和義務。養生送死的大義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為孝子侍奉親人的義務。”
曾子聽了很有感悟,他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對孝道有了更深的認識。后來,曾子和孔子其他門徒一起,將孔子所傳授的孝道寫成了一本《孝經》,這部書便成為我國儒學經典。
上一篇:修身治國之學的《大學》
下一篇:儒家王陽明寫《陽明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