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
白居易
白居易的《長恨歌》具有極豐富的內涵與令人擊節贊嘆的詩歌藝術表現魅力,然而歷代的讀者在解讀這首詩時,不僅對詩歌的主題存在不同的看法,就是對于其中某些詩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在研讀和講解《長恨歌》時,對某些詩句的內涵和其藝術表現魅力也有自己的理解,今即掇出《長恨歌》中的若干詩句,從詩句的內涵和其藝術表現魅力兩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該詩略長,故不全部引出。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長恨歌》首云:“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我們知道,歷史上的漢武帝是位頗有作為的盛世皇帝,而他在情感生活中又是一位喜好傾城傾國美色的多情君主,他對李夫人的寵愛與思念即頗為傳誦人口。據《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傳》記載,李延年向漢武帝引薦自己的妹妹時作歌云:“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果然,漢武帝得了李夫人之后,極為寵愛,“上嘆息曰:‘善!世豈有此人乎?’……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見之,實妙麗善舞。由是得幸……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憐憫焉,圖畫其形于甘泉宮……病篤,上自臨候之……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燈燭,設帳帷,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上又自為作賦,以傷悼夫人。”因此漢武帝可謂是一位重傾城傾國之色的皇帝,并以此為后代的詩家所詠所譏諷。唐代的劉希夷即謂“傾國傾城漢武帝,為云為雨楚襄王”(《公子行》);李商隱亦詠《漢宮》云“通靈夜醮達清晨,承露盤晞甲帳春。王母不來方朔去,更須重見李夫人”(上述二詩均見《全唐詩》,下文引唐人詩同)。
我們懂得白居易這詩句中的“漢皇”,表面上說的是漢武帝,實際上以漢喻唐,他是假借漢武帝諷喻唐明皇。因此這兩句實際上是說唐玄宗尤其看重垂青于美色,盡管在皇位多年,然而尚未求得特別心儀的傾城傾國的美女。這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白居易為何要如此以漢喻唐?我想除了當時唐人詩歌有以漢喻唐的慣用手法外,如高適《燕歌行》的“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唐明皇的《送李邕之任滑臺》“漢家重東郡,宛彼白馬津”,韋應物的《長安道》“漢家宮殿含云煙,兩宮十里相連延”等詩,這里還有另外三個妙處。其一,避免直接譏刺李唐皇帝,有為尊者諱之用心。其二,在白居易眼中,漢武帝的“重色”與唐明皇的“重色”是頗為相似的,故明里說的是漢武帝,暗地里卻是指唐明皇。其三,在《長恨歌》中,白居易不僅敘述了“臨邛道士”受唐玄宗之托而“升天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覓楊貴妃,而且安排了唐明皇派“漢家天子使”到海上仙山去尋找楊貴妃并請她回長安相見的情節,這樣的情節安排正與漢武帝遣方士招至李夫人,從而“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同一機抒。因此可以說詩歌一開始用“漢皇”一句,為下文的漢家使者在海上仙山找到楊太真這一情節埋下了伏筆,起到了草蛇灰線之功。這一草蛇灰線的詩歌布局,在《長恨歌》中是多處存在的,可以說是此詩顯著的藝術特點之一
還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在此詩中用“重色”一語而不用“好色”,我以為這一遣詞用字是頗有分寸的。“重色”和“好色”不同,所謂“好色”,即貪愛女色,多少帶有貶義。如《管子·小匡》:“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漢書·杜欽傳》:“自上為太子時,以好色聞,及即位,皇太后詔采良家女。”“重色”一語只是著重表明對美色的特別注重寵愛而已。此句結合第二句的“御宇多年求不得”,雖是為了突出此“傾國”之色乃是多年所未能求得的,從而渲染此傾國之色的難得,并為后文楊家之女的驚艷登場而鋪墊造勢;但另一方面從詩人的本意講,此“重色”雖然不同與“好色”之具有明顯的貶斥含義,但除著重表明唐玄宗對美色的特別注重寵愛之外,言外也微含批評之義。這從陳鴻的《長恨歌傳》中可領會參透:
開元中,泰階平,四海無事。玄宗在位歲久,倦于昕食宵衣,政無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聲色自娛。先是元獻皇后、武淑妃皆有寵,相次即世。宮中雖良家子千數,無可悅目者。
陳鴻《長恨歌傳》中有“歌既成,使鴻傳焉。世所不聞者,予非開元遺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今但傳《長恨歌》云爾”這段話,始知《長恨歌傳》所敘述的內容以及主旨,乃是為《長恨歌》做“傳”而已,并未加進一己之所見,也就是說,陳鴻的《長恨歌傳》在內容和主題與白居易的《長恨歌》大抵一致,互為發明配合。明白這一道理,在解讀《長恨歌》的某些詩句和主題時,可以參讀《長恨歌傳》加以領會理解。
從“玄宗在位歲久,倦于盱食宵衣,政無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聲色自娛”可知,所謂“御宇多年”也就是“玄宗在位歲久”之意;所謂“思傾國”而“求不得”,也就是“深居游宴,以聲色自娛”,卻為“宮中雖良家子千數,無可悅目者”而深感遺憾。此“重色”之“重”,也含有唐玄宗“以聲色自娛”為重,而以“昕食宵衣”之理政事為輕這一層言外之意。唐玄宗的這一重一輕,即造成了后文所寫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以致釀成“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的結局。因此對于一般人來說,“重色”并不為過,也是人之常情。但對于君王而言,肩負著治國理政之責,如因“重色”而誤政誤國,這就非人君所宜,就會為人所譏所諷。如李商隱之譏諷漢武帝,韓倔之謂漢武帝“不悲霜露但傷春”而“異香空見李夫人”(《過茂陵》)。因此白居易有憾于唐玄宗之“重色”而誤國,這在詩篇一開頭即在表面突出“傾國”之難得的詩句中委婉巧妙地含蓄著。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這段詩歌具體刻畫了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后重回宮中的夜中寂寞孤獨生活,暗與他和楊貴妃之前的沉浸于愛情歡樂的生活做對比,描寫出唐玄宗失去楊貴妃之后的凄涼孤獨。“夕殿螢飛思悄然”以下六句非常具體地描述唐玄宗的孤獨無侶,凄涼冷落的漫漫長夜情景。
“夕殿螢飛”是怎樣的一種氛圍景色呢?夕為黃昏向晚時分,對于孤獨的人而言,這是最令人感到孤獨索寞,甚至惶惶不安的時刻,是常使人起鄉園之思,強烈思念親人的時分,故崔潁《黃鶴樓》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之語,元人馬致遠《天凈沙》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之詠。此時,空落落的宮殿中,昏黑籠罩-切,只有幾只幽幽的螢火蟲在忽閃著點點綠光,顯出冷落寂寞與荒涼。身處此境的唐玄宗,又如何不悄然以默默沉思呢!
這里還要特別解釋白居易何以用“孤燈挑盡未成眠”來描寫?宋代的邵博在《邵氏聞見后錄》卷- - 九中針對白居易的這句詩評論道:“寧有興慶宮中夜不燒蠟油,明皇帝自挑燈者乎?書生之見可笑耳!”在他看來,唐宮中或富貴人家是夜中點蠟燭的。唐人韓翊《寒食》詩即有“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之句。皇帝就更應該點蠟燭了,怎會像一般的貧寒百姓而點油燈呢?!再說,唐玄宗此時再被冷落,他也是太上皇,也不會點油燈,而且還要自己挑燈花。我們以為邵博所說從事實.上講是對的,但他批評白居易這樣寫是“書生之見可笑耳”就沒有說對,因為白居易并非在記述歷史真實,而是在進行詩歌創作。詩歌創作和歷史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詩人這樣違反歷史真實來寫,其目的是凸顯唐玄宗此時的冷落和凄涼,從而與以前的富貴豪華,沉溺于與楊貴妃的愛情之中的熱烈歡樂場面形成強烈的對照與反差。所以這段詩里很多句子是隱含著今昔對照的。你看此段詩句之前的“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白發新”“青娥老”,分明有身邊這些人從年輕轉變為老的變化與今昔對比;“孤燈挑盡未成眠”,又暗寓往昔的“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與現在“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的對比。所謂“遲遲鐘鼓”,即是時間已經很遲了。古人一夜分成五更,即五鼓。“遲遲”,很慢的意思。他聽到報時的鼓聲覺得每一次鼓聲都來得很緩慢。這種緩慢的感覺是失眠的人特別能體會到的,是一種很難挨的痛苦感受,是那些倒頭便人睡,早晨一醒過來還睡眼惺忪,尚感睡不夠的人們所不能感受到的。以此接著直接說“初長夜”!而詩中的“星河欲曙天”,即謂天快亮了,而此時唐玄宗還“未成眠”,真是徹夜難眠啊!他失去楊貴妃的痛苦由此可見。
我們這樣說是準確地理解此時唐玄宗的心情,也是白居易所要表達的意思。因為緊接著的“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兩句,就把這一番心思明白地表現出來了。“鴛鴦瓦”,《三國志●魏志●周宣傳》:“文帝問宣日:‘吾夢殿屋兩瓦墮地化為雙鴛鴦,此何謂也?””故“鴛鴦瓦”即兩片嵌合在一起的瓦,用在這里有暗喻夫妻之意。“翡翠衾寒誰與共”,明白無疑地表明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沉痛思念。過去是“芙蓉帳暖”,而如今是“翡翠衾寒”,一暖一寒,則撫今追昔,今昔對比其間之冷暖之痛,擁有與失去之哀,讀者自能默識領會!從上面的這些詩句,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多處采用草蛇灰線,前后鋪墊映照的藝術表現手法,而他運用這種手法是十分巧妙高明的。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這兩句是說,楊貴妃和唐玄宗生死離別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唐玄宗卻從未夢見楊貴妃的“魂魄”來。這里“魂魄”指楊貴妃的魂魄。白居易這樣寫,大家相信嗎?大家可以從《長恨歌》中讀到唐玄宗對楊貴妃銘心刻骨的思念,如“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又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等句,都是對唐玄宗苦思冥想楊貴妃的具體描寫。我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按照常理,唐玄宗肯定會夢見楊貴妃。這里詩人怎么說“魂魄不曾來人夢”呢?
這難道符合事實嗎?這樣寫難道不是與詩人所一再描述的唐玄宗對楊貴妃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相矛盾嗎?這一“矛盾”值得我們深思探索。我這里將“矛盾”加了引號,意思是表示其實是沒有我們上述的所謂矛盾的。我們之所以產生“矛盾”的想法,其實是我們一時沒有深究“魂魄”與人身關系的準確含意,被詩人的巧妙用筆-一時蒙住了,而且沒有領會出詩人這樣說的良苦用心。我們把詩句中的“魂魄”當作楊貴妃來理解,這樣的理解對于一般人來說不足為奇,因為一般人大都是將某人的魂魄代表某人的。但其奧妙之處卻在于魂魄是否附體?因為魂魄附體和離開軀體很有講究,有著本質的區別。那么什么叫“魂魄”?《漢語大詞典》解釋說:“古人想象中一種能脫離人體而獨立存在的精神。附體則人生,離體則人死。”《左傳●昭公七年》說:“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于人,以為.淫厲。”所謂“強死”亦作“疆死”,也就是“非因病、老而死;人尚壯健而死于非命”。所以生人有魂魄附體,魂魄如離開身體,人也就死了。白居易在這里用“魂魄不曾來人夢”,其原意是指楊貴妃的魂魄不曾來人唐玄宗的夢中。根據上面魂魄的解釋,楊貴妃如果死去,她的魂魄才能離開身體而來人唐玄宗之夢;如果未死,她的魂魄怎能離開身體而來人唐玄宗之夢中呢!如今既然“魂魄未曾來人夢”,白居易隱藏在這句詩中的意思即暗示說楊.貴妃并未死,還活著,所以也就“魂魄”不來入夢了。怪不得《長恨歌》緊接著說:“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人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你看臨邛道士為唐玄宗輾轉思念楊貴妃的真摯之情所感動,于是就為唐玄宗殷勤賣力地四處尋找楊貴妃的“魂魄”。本來這一從臨邛來的道士是很有本領的,他可以“精誠”和法術招來人的“魂魄”,盡管他“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人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結果還是“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謂的“兩處”即指天地、碧落黃泉,這兩處地方是活人去不了的,只有人死了,“魂魄”才能去得。法術這樣高明的道士在天上地下都找不到楊貴妃的“魂魄”,可見楊貴妃離體的“魂魄”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楊貴妃根本就沒死,又何來離體的魂魄!這就難怪道士找不到楊貴妃的魂魄,楊貴妃的魂魄也不來“人夢”了。講到這里,我們恍然大悟,原來白居易這樣寫“魂魄未曾來人夢”,其目的就是把上文處心積慮描述的楊貴妃“宛轉蛾眉馬前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巧妙地轉變為說原來楊貴妃并未死在馬嵬驛,因為如“不見玉顏空死處”句所埋伏的蹊蹺線索所暗示的,楊貴妃實際上并未死,她的魂魄根本就未離開身體。所以即使是懷有高明法術的道士,盡管他上天人地,也還是找不到楊貴妃的魂魄!楊貴妃沒死,她又在哪里?原來楊貴妃就在下文所要重點記敘的海上仙山!設想,如果詩歌寫成楊貴妃真的死在馬嵬驛,哪還有《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中有一人字太真”等等的情節敘述描寫?那也就沒戲了,不僅白居易的《長恨歌》該謝幕了,再也不可能以“海外有仙山”的下半部故事,來表現唐玄宗對于楊貴妃的生死相戀之情,以及盡管倆人始終相愛,然而卻再也不可能相聚相依的綿綿長恨!了悟于此,我們即可明白“魂魄未曾來人夢”實在是- -句很關鍵的,從上文轉折過渡到下文情節的值得深思默會的詩句。白居易如此寫是別具苦心的,也可以見到白居易詩歌構思安排的極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白居易《長恨歌》的藝術表現力是多方面的,這里我們再講講他在此詩中前后照應的另一個例子。我們說這里記敘道士上天入地尋找楊貴妃魂魄的事,其實在此詩首句的“漢皇重色思傾國"中,可以體會到他草蛇灰線、前后照應的詩歌布局藝術。首句講漢武帝之“重色思傾國”,可以讓讀者聯想到漢武帝在李夫人去世后對李夫人的思念之濃烈,以致令道士招李夫人之魂。據《漢書●孝武紀》記載,漢李延年妹妙麗善舞,得幸于漢武帝,及夫人卒,上以后禮葬之,圖畫其形于甘泉宮.....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有方士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張燭設帷幄,陳酒食而令.上居他帷。遙見好女子如李夫人還帳坐,而眇然不得就視”。漢武帝請方士李少翁招至李夫人之神事,與臨邛道士尋覓楊貴妃魂魄之事前后呼應,可以說前面的寫漢武帝也是為了后面的刻畫影射唐玄宗,有連類而及的構思安排。只不過李少翁能招至李夫人之魂,而臨邛道士卻找不回楊貴妃之魂魄,其原因就在于李夫人是真的死了,白居易在這里卻安排楊貴妃還活著,所以找不到她的魂魄,卻在后文的海上仙山中找到楊貴妃本尊。詩云“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此處的仙山,大致指傳說中的東海上的蓬萊或方丈、瀛洲之類。《云笈七簽》:“元洲有絕空之宮,在五云之中,玉靈仙母,金華仙女,常所游也。”五云之中本就是仙人所居之處,所以這里的樓閣就是虛無縹渺的仙山上仙人所居之處,楊太真就住在這里。這里將仙山寫得如此虛無縹緲,一方面是仙山本就是如此,另一方面也是白居易用筆的巧妙之處,他是故意寫得如此虛虛實實,若有若無的。如寫實了,則以白居易的理智,他哪里會真相信有居住著仙女的仙山;但如果說無,又怎能有楊太真居住仙山等情節的后繼描述。故他只能寫得若有若無,虛虛實實。“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兩句也是如此寫法,在住在虛無縹緲的仙山中的這些仙子中,有一個人就是“太真”。“太真”是仙女名。《云笈七簽》卷九八:“太真夫人者,王母之小女也。”太真又是楊貴妃為道士時的道號。因此“太真”既可以說指楊貴妃,也可以說指其他仙人。所以這里有既是又不是楊貴妃的模糊性,這是白居易故意讓人霧里看花,排迷魂陣的。所以他說“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一方面怕坐實了,所以不說是楊貴妃,另- .方面又說外貌上是“參差是”。什么叫“參差”?就是差不多,幾乎。唐周漬《逢鄰女》詩“莫向秋池照綠水,參差羞殺白芙蓉”就是這意思。所謂的差不多、幾乎是“太真”,也就是很像,但又不敢十分肯定是。你看白居.易在這里這種措辭,真是講究,真是太聰明,太具幻化藝術了,也未免太處心積慮地為了自己的完美故事情節而善意地誤導讀者了,讓讀者也仿佛似真的看到活生生的楊貴妃了。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九華帳里夢魂驚"是說太真聽到天子使到來的消息從睡夢中醒來而驚。此處的“驚”帶有意想不到的意味,也就是有驚訝、驚喜之意。因此太真的反應是“攬衣推枕”。這動作是快動作,表示急忙的意思,說明太真聽到消息急著想出來見使者,所以才慌忙地快速手攬衣服,推開枕頭。然而與此同時她卻猶豫了,并不馬上出去見使者,而是“起徘徊”。徘徊之后才又“珠箔銀屏迤邐開”。“珠箔銀屏”是宮室中用珍珠串成的簾箔和鑲嵌著銀絲花紋的屏風。“迤邐”是連延的樣子,表示珠箔銀屏之多重。這句詩說楊貴妃穿過一道道珠箔銀屏迎了出去。這樣寫就與上文的“轉教小玉報雙成”所表明的宮室之深遠相呼應。
這里讓人不禁要品味的是:為什么楊貴妃急著想出見大唐的天子使,忽然間又要徘徊不前呢?徘徊意味著她有所考慮而猶豫了,她猶豫什么呢?我想她這一-種從聽到天子使到來而急著想出見,說明她平日也是熱切想念著唐玄宗的,對唐玄宗的愛情也是真摯不變的。在這種感情的沖動下,她急著想出見,但又情不自禁地轉念,畢競經歷了“馬嵬之變”,她成了這場兵變的事端之-一,也成了犧牲品。此時她必然要考慮究竟要怎樣面對:天子使呢?這是她必須先要考慮好的問題,于是她在出見前還是猶豫而徘徊了。白居易在這里細膩地寫楊貴妃這一動作變化,是為了更真實地塑造楊貴妃,使楊貴妃的內心情感更為豐富而復雜,使其形象更加真實而豐滿。這也是為下文楊貴妃經過思索掂量后,盡管她還是“含情凝睇”,但還是忍情地不回朝廷面見唐玄宗而留下的伏筆。于此也可見詩人在細節安排上的用心與細膩。《長恨歌》之所以令人百讀不厭,常讀常新,也就是因為多處具有這種藝術構思上的細膩與耐讀性。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這些詩句均是寫楊貴妃見到天子使時的回應情景。前四句著重記敘楊貴妃回答天子使之語。她此時是“含情凝睇謝君王”。大家知道“含情凝睇”是說楊貴妃眼晴是含情脈脈的,說明她對唐玄宗是懷有深情的,是頗為感激的。但聯系她下面的回答之辭,這“謝君王”之“謝”就值得我們深究體味了。“謝”有感謝之意,詩中是有這層意思的。但“謝”也有辭謝之意,這里是否有這一層含意呢?應該說也含有這層意思。你看此處詩句以下的如“惟將舊物表深情”“但教心似金鈿堅”“臨別殷勤重寄詞”等,都是在敘述楊貴妃見到天子使以后的應對情景。楊貴妃為何有這些應對之舉,為什么要說“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樣的話?顯然,有答必有問,這里只是隱去了天子使所轉達的唐玄宗請楊貴妃回宮廷的一番話,也就是說楊貴妃是在回答大唐使者所轉達的問話或請求。從楊貴妃的應答內容來推測,所謂的“只要你的心像金鈿一樣的堅剛”,也就是說只要你對愛情懷著堅定的永不改變的心,我們就必定“天上人間會相見”。使者是代表唐玄宗請求楊貴妃回到宮廷去相會的。楊貴妃答應了沒有呢?從“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等回答來看,當然沒有答應。因此這里的“謝君王”,實際上也含婉轉辭謝君王之請的意思。
楊貴妃說自從馬嵬驛離別之后,她和君王一直是“音容兩渺茫”,也就是說從此兩人消息斷絕,毫無音信。因此現在是“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菜宮中日月長”。這是什么意思呢?昭陽殿,是漢代宮殿名。漢代的趙飛燕姐妹受寵居住在這里。后來泛指后妃所住的宮殿。這里用來比喻當年楊貴妃在大唐宮殿中被唐玄宗寵愛,自己也沉溺在愛情中的情景,可惜當年的恩愛現在已不復存在,斷絕了。如今是“蓬萊宮中日月長”。“蓬萊宮”是仙境的宮殿,用來指楊貴妃現在所居之處。所謂“日月長”,即說是在蓬萊宮已經居住了很長的時間,也表達將在蓬萊宮長久住下去,言下之意也就是說不回李唐的王宮去了。唐玄宗是如此地思念楊貴妃,好不容易找到她,特地派使者來到海外仙山請求她回宮中團聚,楊貴妃為何要拒絕呢?我們剛才說過“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兩句。這兩句除了上述所闡釋的意思之外,還有沒有話外之音呢?什么叫“但教”?就是“但使、但讓”之意。唐代詩人王昌齡有《出塞》詩之-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里“不教胡馬度陰山”是有條件的,那條件就是“但使龍城飛將在”。因此這“但教”“但使”就是帶有條件的假設,說明現在并無“龍城飛將在”,并不“心似金鈿堅"!這里包含楊貴妃對唐玄宗以往所為的遺憾,對他并未“心似金鈿堅”的埋怨。在馬嵬驛事變中,唐玄宗對她并未表現出牢不可破的愛情,堅定地保護住她,也就是詩人李商隱所謂“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的遺憾。
除了,上述遺憾之外,楊貴妃的拒絕回宮還有什么原因呢?詩人緊接著敘述道:“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從文字上講,這是說楊貴妃回過頭來往下看望人間,現在卻只能看到塵霧而不見長安城了。這當然是寫楊貴妃從仙山上往下看到的景象,所見確實也只能如此。從詩歌上下文看,詩人寫這兩句要表達什么意思呢?寫這兩句的背景是楊貴妃正在回答使者請求她回長安的當頭,她將如何回答呢?她的回答從下文知道,是婉拒的。詩人在她回答之前為何要先寫這兩句呢?我認為這是和楊貴妃的決定回不回宮廷去緊密相關。也就是說,她現在見不到長安,點明她所考慮的是回長安問題。但現在她卻見不到長安,而只見到漠漠漫漫的“塵霧”。“塵霧”是什么?既是實際所見到的,又用以比喻楊貴妃回長安的阻礙。這比喻之意的“塵霧”,也就是她不愿或不可能回長安的原因。“塵霧”到底是比喻什么呢?籠統來講是阻礙,是解不開的唐皇室重重的宮中矛盾與恩怨。具體來講,這就要追溯兩個方面:一是馬嵬驛兵變的原因,為何非殺死楊貴妃不可。二、唐玄宗在宮中的處境。
先看“馬嵬兵變”的原因。兵變是在安祿山反叛的背景下出現的,而安祿山叛亂是打著清除楊國忠的誤國這一旗號進行的。應該說這是發動“安史之亂”的借口,不過也是因為楊國忠確實有這一罪行,才能打著這一旗號。所以當時兵士們見到楊國忠和外國使者在一起,就首先殺死楊國忠,理由如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當時所奏:“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為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蕩,陛下宜徇群情為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于法。”殺了楊國忠之后,兵士還是要求處死楊貴妃,理由是“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均見《舊唐書●玄宗紀下》這確實也是要進一步逼死楊貴妃的原因,因為兵士們擔心楊貴妃以后報復。換句話說,兵士們認為“賊本尚在”《舊唐書.楊貴妃傳》)或“禍本尚在”《新唐書●楊貴妃傳》),這確實是要殺死楊貴妃的理由。不過還有更為隱秘重要的原因,這就是太子李亨,也就是后來的唐肅宗,與楊家的恩怨。《舊唐書●楊國忠傳》記:“玄宗聞河朔變起,欲以皇太子監國,自欲親征,謀于國忠,國忠大懼。歸謂姊妹日:“我等死在旦夕!今東宮監國,當與娘子等并命矣!’姊妹哭訴于貴妃,貴妃銜土請命,其事乃止。”《舊唐書●楊貴妃傳》也記載:“貴妃銜土陳請,帝遂不行內禪。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日:‘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從這一記載得知,楊國忠姐妹怕太子監國,遂使楊貴妃陳請唐玄宗不行內禪太子事。這樣,楊家與太子結怨就更深了,所以陳玄禮知道內情,在誅殺楊家前先密啟太子誅殺楊國忠等人,這也就必然非殺掉楊貴妃不可了。所以說逼死楊貴妃的后臺就是太子李亨。李亨在馬嵬事變中掌握著軍隊大權,是李唐王朝的接班人,這也就注定楊貴妃不得不死了。
再說唐玄宗的處境。.上面說到在“安史之亂”之時,唐玄宗 是打算放權讓太子李亨接班,也就是所謂的“內禪”。但是內禪的事為楊家兄弟姐妹所阻擾,所以這不但使太子李亨和楊家結下了不解的怨恨,而且也造成了唐玄宗父子之間的矛盾隔閡。皇權的繼承,是王室極為重要的大事,繼承出了問題,引起內斗血拼,甚至造成內亂而導致分裂。同樣的,太子李亨對于未能如愿順利繼承皇位也是憂心忡忡,十萬個不高興,可謂骨鯁在喉。據史籍記載,當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后出逃到馬嵬驛,楊貴妃等人被殺后,唐玄宗留太子在后“宣諭百姓”,而太子應兵眾之請,即帶兵北上抗擊安祿山叛軍。太子在到達靈武時,在臣子們的勸進擁戴下,即皇帝位,史稱唐肅宗,封唐玄宗為太上皇。是日,即將此事上奏太上皇唐玄宗。可見唐肅宗是未得到父皇唐玄宗的準許而自立為帝,將其父唐玄宗強推下位,強立太上皇的。從這件事可知唐玄宗父子之間是失睦的,怪不得唐玄宗后來回到皇宮后,先被安排在興慶宮,后來又被轉移到太極宮的甘露殿。這一-轉移的考慮是唐肅宗和左右心腹擔心興慶宮臨近大街,避忌唐玄宗和外界接觸,擔心他心懷復辟,所以將他遷居到甘露殿。所以也才有唐玄宗的“西宮南內多秋草,宮葉滿階紅不掃”“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的孤獨寂寞與荒涼冷寂的日子。原來他是被兒子唐肅宗所冷遇,形同軟禁啊!唐玄宗此時的處境是與楊家、楊貴妃多少有關的啊。因此這些與唐肅宗的矛盾糾葛,就是楊貴妃回長安的阻礙與麻煩,就是所謂的“不見長安見塵霧”的“塵霧”。明白了這一“塵霧”,我們也就能體悟到為何當使者來海外仙山請楊貴妃時,楊貴妃會驚喜得“攬衣推枕”,急著想出見使者,然而馬上又“起徘徊”,顧慮重重了。她的“起徘徊”,她的“謝君王”,她的盼望回長安與唐玄宗相聚卻又不敢回去,原因也即在于這“塵霧”上!現在擺在她面前的選擇只能是“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了。
上一篇:安德烈·莫羅阿《論父母與子女》全文翻譯
下一篇:道德的勇氣(節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