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于一體的智慧之作。它充分發揮諸家思想觀點與方法,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并以此認識事物,對應物理,對紛繁復雜的事理予以厘清和指導。
黃石公是秦朝的隱士高人,雖然隱居,但內心一直憂國憂民,把一生的知識與理想傾注在筆墨上?!端貢穼懞煤螅退奶帉ふ液线m人選,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愿。
有一天,張良浪跡到下邳的時候,在一座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將鞋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揀回來!”張良心中很不舒服,但他看到對方年紀很老,于是將鞋子撿了回來,老人又說:“把鞋給我穿上?!睆埩夹闹须m有不滿,但還是跪下來給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那老人走了幾步路,又走回來,對張良說:“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日后平明,請到橋上與我見面?!睆埩几械嚼先伺e止不凡,立刻跪下來答應。五天后,天還沒亮,張良就來到橋上。可是,老人早就在那里等候。老人非常生氣地說:“跟老人約會,應該早點來。回去吧!五天后早點來。”又過了五天,雞剛剛打鳴,張良便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責備張良說:“你又比我晚到,回去吧!五天后再來?!睆埩枷聸Q心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五天后,不到半夜,張良就去橋上等候。不一會,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橋來,高興地說:“小伙子就應該這樣做?!崩先四贸鲆槐緯f給張良,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碧炝梁螅瑥埩疾胖先私o他的就是《素書》。
《素書》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本書一共130句,1360個字,分為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道宗道章、遵義章、安禮章。除第一章論述全書思想體系外,由第二章到第六章這五章的順序排列仍以道、德、仁、義、禮此五者為一體。各章內的節層亦是以此五者為一體。
原始章首先提到了“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接著進而闡釋了此五者與事物的辯證關系,黃石公認為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盛衰有道,成敗有數,治亂有勢,去就有理。
正道章章首是以“德足以懷遠”一義揭示“道”的整體性,由“德”的表現中可體現、證實它的功能。從整體講,“道”是事物的根本,所以本章開頭由“德”的表現中先證實“道”,所以以“正道”作為章名。
求人之志章主要闡述想要建功立業,就必須得到人才,想要得到人才,必先求人之志,求人之志的標準是“德”。“德”是人身應有的作用。此章通篇圍繞著“德”,列舉了十八條求人之志的準則。
本道宗道章是說,既然得到了人才,就必須以德為本,以道為宗,成就功業必須以德為根本,以道為綱領?!暗馈迸c“德”的表現形式是“仁”。“仁”的驗證是造福于人類,利物利人,對社會有益處。本章圍繞著“仁”舉出了十五個條目。
遵義章是說造福人類,利人利物,對社會有益處,不但利物利人而且更有利于自己立身。賞善罰惡,使事物各得其所,是“義”之所在。糞土雖臭,但能助禾苗生長;泉水雖潔,若流于路面床鋪者,人亦會厭。置糞土于田園,供泉水以飲食,不但能使物之本身得宜,而且用途恰當。本章中心是論“義”,故以“遵義”為章名。
安禮章是說:事物的成敗、盛衰各有因由亦有理,必須依理而安之,故以“安禮”為章名。
黃石公的《素書》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老子崇尚無為、法自然的思想,黃石公則崇尚潛居抱道,等待時機,即根據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而靈活應對,這種思想與老子“無為”、“自然”之意如出一轍。老子對理民統眾的指導思想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黃石公的指導思想是:“略己而責人者不治”、“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以上兩個人的觀點都認識到,先求諸己的自我建立,是為理民統眾的首要條件。老子對待下屬的觀點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黃石公對下屬的做法是:“薄施厚望”、“自厚薄人”、“貴而忘賤”。老子對事物變化的認識方法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黃石公則是說:“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崩献游ㄒ坏闹螄I是:“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黃石公主張的是:“德足以懷遠”、“先莫先于修德”。所以,黃石公在治國統軍取眾時首先對立身以及對自我要求極為嚴格,同時對其理家、理國的方略能高瞻遠矚。想要齊家、治國,成就豐功偉業,必須先控制自身的嗜好,減損過惡,戒掉酒色,遠避嫌疑,使自身成為一個純潔無污的清廉者。其二,要博學多問,增廣知見,高行微言,修身養性,使自身有高尚的德行,以恭儉謙約對待別人,親近賢人,和正直的君子結交朋友,怒斥那些為非作歹及進讒言的小人。不可以輕視上級,同時也不能侮辱下級。
黃石公對個人的立身要求,應是橛橛梗梗,堅定不移,孜孜淑淑,始終如一,戒慎篤行,忍辱好善,至誠體物,知足知止,精誠純一,不茍得,不貪鄙,戒自恃與多私。任材使能,要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發號施令的原則是:心中的想法要與政令保持一致,不可后令謬前,對部下要寬容大度,不能以過棄功,要平易待人,不可薄施厚望,不可貴而忘賤,不可凌下取勝,不可自厚薄人。獎賞的原則:賞罰要分明,不可貪人之有,不可美讒仇諫。處世理國,要體道建德,審權變,察安危,追本溯源,觀察現象,度測將來,防患于未然,戒禍于始萌,以此明辨盛衰之道,通曉成敗之數,審辨治亂之勢,或就或去而順理。
張良得到《素書》后,每天閉門研讀,長達十年之久。十年的苦讀,使他思想大變,逐漸趨于成熟。后來,他運用《素書》中的智慧,屢出奇計,一次次幫助劉邦度過難關。下面幾個事例更能體現《素書》中的智慧。
秦二世三年,劉邦已經抵達南陽。為了快速入關,劉邦想要放棄攻打宛,向西進軍。張良勸諫說:“沛公雖欲急入關,秦兵尚眾,距險。今不下宛,宛從后擊,強秦在前,此危道也?!眲畈杉{了張良的建議,果不其然,漢軍輕而易舉地奪取了南陽城。
漢元年(前206年)十月,劉邦攻入咸陽,他被秦宮室的豪華和珍寶美女打動,想在秦宮住下去。樊噲勸諫劉邦,劉邦不聽。張良說:“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夫為天下除殘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劉邦覺得張良說得有理,于是便離開秦宮,返回霸上。
漢元年(前206年)四月,劉邦以漢王身份就國。張良送劉邦到褒中,分別時,張良對劉邦說:“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劉邦讓張良在回去的時候,燒毀了他們所經過的棧道。張良還將此事以書信的形式告訴項羽說:“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蓖瑫r,張良又寫了封書信告知項羽說:“齊王田榮想要謀反?!焙髞?,他再次寫信給項羽,說:“齊欲與趙并滅楚。”張良的這些活動,唯一的目的在于迷惑項羽,保全劉邦的實力,從而為將來楚漢爭霸積蓄力量。
漢四年(前203年)八月,楚與漢達成協議,平分天下,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項羽隨后就引兵東歸。劉邦原打算西歸。但是張良、陳平卻認為這是軍事上的重要關頭,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們說:“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疲)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劉邦聽了他們的建議。漢九年十月,劉邦隨即出兵攻擊項羽。十二月,漢軍將項羽圍困在垓下,最后終于破楚。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與韓信、彭越商定好兵分三路一起攻打項羽。但到了約定日期,韓信、彭越卻遲遲不發兵。楚軍攻擊漢軍,漢軍大敗而歸。劉邦便詢問張良。張良說:“楚兵且破,韓信、彭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糓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劉邦派使者按照張良所說告訴了韓信、彭越。兩人答應出兵,并很快擊敗了楚軍。
打敗項羽后,劉邦在雒陽南宮,看見一些將領坐在宮外竊竊私語,劉邦想知道他們在說什么。張良說,他們是想謀反?!氨菹缕鸩家拢源藢偬煜?。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币蚨?,他們害怕自身難保,所以要謀反。劉邦采納張良的建議,置辦酒宴,款待群臣,封他平日最為痛恨的雍齒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論功行賞。群臣罷酒皆喜,說:“雍齒都能封為侯,我們不會有什么問題了?!庇谑侨诵陌捕?,分封起了很好的效果。
漢朝初建,劉邦一直為定都發愁。劉敬建議定都關中。劉邦的左右大臣都是東方人,紛紛建議定都洛陽,劉邦左右為難。張良說:洛陽四周雖有山河險阻,但僅有地數百里,容易四面受敵,并且土地貧瘠,不是用武之地。而關中地勢險要,四塞為關,“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睆埩嫉脑捠箘顝氐状蛳硕ǘ悸尻柕哪铑^,隨即表示定都關中。
劉邦想要廢太子劉盈,而要改立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們極力勸諫阻止,劉邦都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張良深知,“此難以口舌爭”。他獻計呂后以劉盈的名義,厚禮請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為客。這四個人都是劉邦所敬仰而多次派人請他們都沒有請到的。呂后派人奉太子書,卑辭厚禮,竟然把他們請來了。高祖看見四個白胡子長者侍太子游,當他得知是東園公等人時,驚奇地問:“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說:“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四人走后,高祖對戚夫人說:“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备咦驷j釀已久的廢立念頭,從此打消了。
漢六年(前201年)劉邦分封功臣,張良沒有任何戰功,但是以運籌帷幄,為劉邦所重用,所以分封他齊三萬戶,這是黃河下游肥沃之區。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庇谑欠鈴埩紴榱艉睢M砟辏瑥埩紥仐壛巳耸篱g一切享受,跟從赤松子周游四海去了。呂后元年(前187年)卒,謚文成侯。
張良此生并沒有遇到合適的人選將《素書》傳承下去,所以他死后此書也同他一起葬在墓中。從此,《素書》銷聲匿跡了數百年。直到西晉時,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有個盜墓賊挖掘了張良的墓地。在玉枕中發現黃石公傳給張良的《素書》,書上有條類似咒語的秘戒:“此書不許傳與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如果所傳非人,必將受其殃禍;如果有合適人而不傳者,也必定要受其殃禍。”從此,《素書》流傳人間。
黃石公的《素書》雖然只有1360個字,但是它卻涵蓋了豐富的領域,而且具有的極強的實用性,如果在現實生活中讀者能夠將此書靈活運用,那么成就一番事業絕非難事。
上一篇:素書《《素書》原序》譯文賞析
下一篇:四庫全書《素書》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