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莪
【題解】
本篇選自《詩經·小雅》。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奉為儒家經典之后,始稱《詩經》。收錄了周初至春秋中期詩歌三百零五篇,按樂調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是風土樂調,有十五國風;雅是帶有王畿地區色彩的雅樂,有大雅、小雅;頌是王侯舉行祭祀或大典時的專用樂歌,有周頌、魯頌、商頌。詩篇形式以四言為主,多用賦比興手法。風雅頌賦比興合稱為“六義”。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后僅盛行《毛詩》。有東漢鄭玄《毛詩箋》、唐孔穎達《毛詩正義》等。
《小雅》共七十四篇,大抵產生于西周后期和東周初期,為社會上層人士所作。內容多反映上層宴飲會獵、政治勸諷和對外征伐,也有部分作品的內容和風格與國風的民謠相似。
蓼蓼者莪(1),匪莪伊蒿(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3)。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4);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5),維罍之恥(6)。鮮民之生(7),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8)?無母何恃?出則銜恤(9),入則靡至(10)。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11)。拊我畜我(12),長我育我,顧我復我(13),出入腹我(14)。欲報之德。昊天罔極(15)!
南山烈烈(16),飄風發發(17)。民莫不穀(18),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19),飄風弗弗(20)。民莫不穀,我獨不卒(21)!
【注釋】
(1)蓼蓼(lù—):長又大的樣子。莪(é):一種蒿草,即莪蒿。(2)伊:是。朱熹《詩集傳》:“言昔謂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為美材,可賴以終其身,而今乃不得其養以死。”(3)哀哀:悲傷不已的樣子。劬(qú)勞:與下章“勞瘁”皆勞累之意。(4)蔚(wèi):一種蒿草,即牡蒿。(5)瓶:汲水器具。(6)罍(léi):古代一種小口大肚的器皿,用以盛水或酒。朱熹《詩集傳》:“言瓶資于罍,而罍資瓶,猶父母與子相依為命也。故瓶罄矣,乃罍之恥,猶父母不得其所,乃子之責。”(7)鮮(xiǎn)民:指孤子。(8)怙(hù):依靠。(9)銜恤:含憂,懷憂。(10)靡至:無所歸。意謂沒有著落。(11)鞠:養。(12)拊:撫養。畜:喜愛。(13)顧我復我:指父母對自己愛護備至。顧,回望。復,返回,指不忍離去。(14)腹:指懷抱。(15)昊天罔極:蒼天無窮。比喻父母恩情廣大。(16)烈烈:高峻的樣子。(17)飄風:旋風,暴風。發發:形容風吹迅疾;也象疾風聲。(18)穀:贍養。(19)律律:同“烈烈”。(20)弗弗:同“發發”。(21)卒:終,指養老送終。
【導讀】
這首詩的寫法就是典型的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兼用。父母生養我們,何其不易,我們又如何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中國有句俗話:當家方知柴米貴,養兒才報父母恩。我們今天依偎在父母膝下,恐怕很難理解為人父母之不易。等到明天,我們也為人父母,再來讀讀這首詩,感覺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這首詩中的說法還沿用至今,如把喪父稱為“失怙”,喪母稱為“失恃”。
【思考】
你如何理解這首詩?能理解父母養育你的不易嗎?請舉幾個具體的事例。
上一篇:道德的勇氣(節選)賞析
下一篇:不朽名作《亂世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