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忍第六
食之忍第六
飲食,人之大欲,未得飲食之正者,以饑渴之害于口腹。人能無以口腹之害為心害,則可以立,身而遠辱。
黿羹染指,子公禍速;羊羹不遍,華元敗衄。
覓炙不與,乞食目癡,劉毅未貴,羅友不羈。
舍爾靈龜,觀我朵頤。飲食之人,則人賤之。噫,可不忍歟!
【譯文】
《禮記·禮運篇》說,飲食是每個人都有的重大欲望。長時間饑餓的人,吃什么都覺得香;長時間干渴的人,喝什么都覺得甜,這其實是因為失去了飲食的正常滋味,是由于太饑渴了而產生的錯覺。饑渴可以破壞人正常的口腹感覺,貧賤也能摧殘人的心志。當面對錢財的時候還能做出合乎道義的選擇時,就可以成家立業,遠離恥辱了。
《左傳》載:宣公四年,鄭靈公得到楚人進獻的鱉,但在進食時未分鱉羹給子公吃,大怒中的子公用手指蘸鱉湯嘗了一下,拂袖而去險些遭殺身之禍。宣公二年,宋鄭兩國即將交戰,宋將華元宰羊慰勞士兵而遺忘了車夫羊斟,交戰時,氣憤中的羊斟駕車直接將華元送到鄭國軍隊受俘,導致華元在戰爭中慘敗。
晉朝的庾悅在劉毅家境貧困的時候,沒有施舍給劉毅食物,因此當劉毅飛黃騰達之后,庾悅受到了夾怨報復;晉朝的羅友曾被人誤認為是討飯的傻子,可實際上擁有非凡的才能。
《易經》中說:“舍棄自己那如同靈龜般的智慧,去觀望別人心中的食物,此卦為兇。”在飲食方面過分講究,為求美食不擇手段,甚至喪失人格,這樣的人,人們怎么能不鄙視他?啊!注重口腹之欲會使人喪失智慧和人格,面對它的誘惑,我們怎能不忍一忍呢?
【評析】
口腹之欲,有時候表現得并不單純是吃點什么、喝點什么,其背后往往還牽扯到極其復雜的目的。宋鄭兩國即將交戰,宋將華元宰羊慰勞士兵而遺忘了車夫羊斟,而后遭到殺身之禍。因此,如何管住自己的口腹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是要忍住自己貪圖美食的欲望,口腹由于不忍饑渴會受到損害。人的志向如果不注意進行培養,也會像口腹受到傷害那樣逐漸喪失,二是要忍耐那種只因為沒有得到食物就仇視別人,甚至不顧大局,不顧及國家利益去報仇的行為。這是非常卑鄙的做法,應該忍住不去做,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品行端正的人。
典例闡幽 欲望是一種毒
鄭板橋的詩、書、畫名重當時,在他回到揚州以后,就靠賣字畫的收入來供養他的家庭生活。因為求書求畫的人很多,他討厭那種矯情的做作,虛假的客套,干脆寫一張潤筆條例貼在墻上,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三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潤筆條例定下來了,但也有例外。鄭板橋最喜歡吃狗肉,如果有人烹一碗噴香的狗肉送給他,他會作一小幅字畫回報,不收潤筆了。
鄭板橋賣字畫還有一條原則,即不落上款。如果他在字畫上替你落款,即寫上你的字號,稱你為某某兄或某某先生,那就是他對你印象極好,另眼相看了。
揚州有一個鹽商姓王,名德仁,字昌義,擁資巨萬,闊綽豪奢。他富極無聊,也想附庸風雅。他知道鄭板橋最不喜歡那些豪紳巨賈,與他結交,根本不可能,即使出潤筆費,鄭板橋不見得會賣字畫給他。他只好輾轉托人購得了幾幅,但因為沒有上款,總感到意猶未盡,于是他想了一個計策。
鄭板橋喜歡出游。一天,他游到一處地方,時已過午,有點餓了。忽然聽到悠揚的琴聲從遠處飄來,他沿聲尋去,發現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中有兩三間茅屋。剛走近茅屋,一股肉香就撲鼻而來,茅屋里面有一位老者,須眉皆白,道貌岸然,正在危坐彈琴,旁邊有一個小童正在用紅泥火爐燉狗肉。
鄭板橋不由得垂涎三尺,對老者說:“老先生也喜歡吃狗肉?”老者說:“世間百味唯狗肉最佳,看來你也是一個知味者。”鄭板橋深深一揖:“不敢,不敢,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老人說:‘那太好了,我正愁一人無伴,負此風光。’”于是便叫小童盛肉斟酒,邀鄭板橋對坐大嚼。
鄭板橋高興極了,肉飽酒酣之余,他想用字畫作為回報。見老者四壁潔白如紙,但卻空無一物,便問:“老先生四壁空空,為何不掛些字畫?”老者說:“書畫雅事,方今粗俗者多,聽說城內有個鄭板橋,人品不俗,書畫也好,不知名實相符否?”鄭板橋說:“在下就是鄭板橋,為老先生寫幾幅如何?”老者大喜,趕忙拿出預先準備好的紙筆,于是鄭板橋當面揮毫,立成數幅,最后老者說:“賤字‘昌義’請足下落個上款,也不枉你我今天一面之緣。”
鄭板橋聽了不由一怔,說道:“昌義是鹽商王德仁的字,老先生怎么與他同號呢?”老者說:“我取名字的時候他還沒有生呢,是他與我同字,不是我與他同字,而且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清者清,濁者濁,這有什么關系呢!”
鄭板橋見他說得在理,而且談吐不凡,于是為他落了上款,然后道謝告別而去。
第二天鄭板橋一早起來,想起昨天吃狗肉的事,總覺得有點不對勁,于是叫一個仆人到鹽商王德仁家去打聽情況。仆人回來說,王德仁將鄭板橋送的字畫懸掛在中堂,正在發柬請客,準備舉行盛大的慶祝宴會呢。
原來這個王德仁早就調查清楚了鄭板橋的飲食起居,習慣愛好,以及他經常去的地方,并以重金聘請了一位老秀才,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等待,才抓到了這個機會,讓鄭板橋上了當。
上一篇:忍學《頑嚚之忍第六十六》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驕之忍第五十》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