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之忍第二十三
智之忍第二十三
樗里、晁錯俱稱智囊,一以滑稽而全,一以直義而亡。
蓋人之不可智用之,過則怨集而禍至。故寧武之智,仲尼稱美;智不如葵,鮑莊斷趾。
士會以三掩人于朝,而杖其子;聞一知十之顏回,隱于如愚而不試。噫,可不忍歟!
【譯文】
秦國的樗里和西漢的晁錯都號稱“智囊”。樗里善于用滑稽的行為掩蓋自己的智慧,因此保全性命并得到善終;而晁錯卻因性情耿直、敢說敢為,被腰斬于市。
人不可以無智謀,但用智太過,就會招來別人的怨恨,甚至災禍。所以衛國的寧武在國家太平的時候就表現得很聰明。在國家動亂的時候,便裝作糊涂,孔子稱贊他善用智謀;《左傳》載成公十七年,鮑莊將齊國大夫慶克和皇太后私通的事告訴別人而被皇太后設計陷害砍了腳,孔子感嘆鮑莊的智慧不如葵花,葵花還能向著太陽,用葉子保護自己的根。
《國語》載:春秋時范武子的兒子范文子憑猜出三個啞謎的謎底而在朝廷逞能,范武子于是杖打兒子;孔子的弟子顏回,聽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但他從來不顯現和使用這份智慧。有智慧的人還要善于運用自己的智慧,做到大智若愚,才能不斷增長智慧。同樣有智慧也可能導致不同的結局,怎能不忍忍炫耀聰明才智的心呢!
【評析】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秦國的樗里和西漢的晁錯都號稱“智囊”,但他們的命運卻截然相反,前者保住性命,后者死于非命。在社會上生存處世,必須懂得韜光養晦和隱藏智謀,不懂得韜光養晦和隱藏智謀是很危險的事情,因為你畢竟要與別人打叫道。所以,該愚笨的時候,就忍耐著,去顯露你的笨拙,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這實在是一種生存和保身的智慧。
典例闡幽 把鋒芒藏在口袋里
在中國歷史上,荀攸以智慧和謀略著稱。自從受命軍師之職以來,荀攸就跟隨曹操征戰疆場,籌劃軍機,克敵制勝,立下了汗馬功勞。平定河北后,曹操即進表漢獻帝,對荀攸的貢獻給予很高的評價。封荀攸為陵樹亭侯。
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命、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復雜關系,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于不敗之地。三國時代,群雄并起,軍閥割據,大大小小不計其數。以臣謀主、盜用名僭號的事情屢有發生。在這樣風云變幻的政治舞臺上,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剪除功高震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荀彧身為曹營第一號謀臣,因為死保漢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樣被逼迫自殺,荀攸則很注意將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的方面。
那么,荀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荀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參與謀劃軍機,他智慧過人,連出妙策。但他對曹操、對同僚,卻注意不露鋒芒,把才能、智慧、功勞盡量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怯懦。
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他的姑表兄弟辛韜曾問及他當年為曹操謀取袁紹冀州的情況,他卻極力否認自己的謀略貢獻,說自己什么也沒有做。荀攸作為曹操的重要謀士,為曹操“前后凡畫奇策十二”,史家稱贊他是“張良、陳平第二”。但他本人對自己的卓著功勛卻是守口如瓶、諱莫如深,從不對他人說起。
荀攸與曹操相處二十年,關系融洽,深受寵信。從來不見有人到曹操處進讒言加害于他;也沒有在一處得罪過曹操,或使曹操不悅。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更是推崇備至,這都是荀攸以智謀而明哲保身的結果。
上一篇:忍學《無益之忍第七十》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權之忍第八》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