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之忍第四十三
惡之忍第四十三
凡能惡人,必為仁者。惡出于私,人將仇我。
孟孫惡我,乃真藥石。不以為怨,而以為德。
南夷之竄,李平廖立;隕星訃聞,二子涕泣。
愛其人者,愛及屋上烏;憎其人者,憎其儲胥。
鷹化為鳩,猶憎其眼。疾之已甚,害幾不免。
仲弓之吊張讓,林宗之慰左原,致惡人之感德,能滅禍于他年。噫,可不忍歟!
【譯文】
《論語》載孔子說:“只有仁義之人才能喜歡人,才能討厭人。”以公平正義的心態厭惡別人的人,必定是仁義之人;從一己私心出發而厭惡別人的人,將會受到別人的仇視。
《左傳》載:孟孫討厭臧孫,但臧孫明白孟孫討厭他,就像治病的良藥。臧孫不將孟孫過去討厭他一事視為怨恨,反而將之視為恩德。
三國丞相諸葛亮將李平和廖立貶到南夷,但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到他們這里時,他們都痛哭流涕。
太公曾說:“喜歡一個人時,就會連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歡;憎恨一個人時,就會連他住的房子也憎恨。”
老鷹即使變成了斑鳩,但認識它的人,還是恨它的眼睛。孔子說:“憎恨別人如果過了度,那么就不免會傷害到自己。”
東漢陳寔在張讓父親去世時前去吊喪,成為唯一一個前去吊喪的名士,讓張讓感激不盡;東漢郭林宗勸慰教導左原,使得左原日后打消了刺殺別人的念頭。陳寔慰問張讓,林宗勸慰左原,使惡人對他們感恩戴德,消除了日后的災禍。啊!用恰當的態度去對待自己所厭惡的人,就會避免不必要的災禍。面對自己討厭的人,人們怎能不忍一忍厭惡之心呢?
【評析】
只有仁義的人,才會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自己所厭惡的人,做事情能出于公德心去做事,這樣便會避免禍患。所以,他們的喜好也都是合情合理的。一個人如果存有私心,他往往就會有偏見,他的喜好就會和人的本性有偏差,而這是君子所厭惡的。
典例闡幽 忍住作惡的欲望
北宋太宗時期,有個叫丁謂的進士,他精明機敏,文章絕倫,讀書常常能過目不忘。當時寇準非常賞識他的才干,于是就在平章事李沆面前屢次舉薦他,但李沆卻一直不使用丁謂。后來寇準覺得很奇怪,就去問李沆:“丁謂是個人才,你為什么不給他一個機會呢?”
李沆有些不屑地說:“你看看丁謂的為人,能讓他處于上位嗎?”
寇準說:“像丁謂這樣的人,你怎能老是讓他居于下位呢?”
李沆說:“你以后后悔時,就會明白我說的道理。”
幾年之后,到了宋真宗年間,寇準擔任平章事(即宰相)。這時丁謂已是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因為他知道是寇準的舉薦使自己獲得重用,因此他對寇準是畢恭畢敬。一天,中書省官吏在一起飲酒,寇準的胡須上沾了些湯汁,丁謂見狀連忙站起,小心翼翼地替寇準擦掉。
寇準見丁謂如此阿諛奉承自己,感覺非常不好,就在眾人面前嘲笑他說:“參政是國家重臣,竟然也會替長官擦拭胡須?”
當時丁謂當眾下不了臺,心中非常惱怒,從此便恨上了寇準。又過了幾年,宋真宗趙恒因中風在后宮休養,于是朝廷的大事多由劉皇后來決定。寇準和平章事李迪對此深為憂慮。
一天,寇準上奏趙恒說:“愿陛下以宗廟社稷為重,把權力交付于皇太子,選正直的大臣輔佐,以竟大業。丁謂、錢惟演等人都是奸佞之徒,不可重用,要讓這些人遠離太子。”
趙恒聽完,覺得寇準的話有道理,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于是,寇準密令翰林學士楊億起草請太子監國的奏章,并準備舉薦楊億輔佐太子。
但是,由于寇準那天酒醉失言,這些話被丁謂知道了。
過了幾天,趙恒在朝中召見大臣,丁謂馬上上奏說:“寇準主張太子監國,一旦陛下圣體康復,如何處置這種局面呢?”
李迪反駁他說:“太子入則監國,出則撫軍,這是古已有之的制度,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丁謂一再在趙恒面前誣告寇準,趙恒病中糊里糊涂地忘了與寇準相約的事,竟將寇準罷了相,任命他為太子太傅。
寇準被罷相后,丁謂也不準周懷政接近趙恒了。周懷政感到危險臨近,就準備尊奉趙恒為太上皇,立太子趙禎為皇帝,阻止劉皇后干政,殺死丁謂,仍迎寇準為相。但不幸的是,這件事走漏了風聲,于是丁謂就與劉皇后商議,在趙恒面前詆毀寇準,并揭發周懷政。
趙恒聽完大怒,下詔將周懷政處死,還想處置趙禎。
李迪上奏稱:“陛下有幾個兒子,還要這樣做?”
趙恒一想也是,就不再追究太子。他罷免了寇準的太子太傅之職,并準備將他外放到一個小州。
后來,丁謂在起草皇帝詔約時私自篡改了趙恒的話,多加了一個“遠”字,于是成了:“給他一個遠小州”,將寇準貶至相州任知州。
上一篇:忍學《急之忍第五十五》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懼之忍第四十一》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