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縣古稱平恩,舊志記載,域內多勝跡,稱“平恩八景”:黃河禹道、漢侯舊域、盛水壯游、寶塔遠眺、泮柏元植、虞堤春色、奎閣新輝、鳳山列市。雖不免言辭藻飾,想必也不難尋名以求實。
2018年秋,云淡天高。友人相約訪游邱縣,問及“平恩八景”,答曰:皆已不存。惜乎哉!
一
歲月磨洗,“平恩八景”只留在傳說中了。
黃河禹道。《尚書·禹貢》講述“大禹治水”故事,有“至于衡漳”的記載。打開古邱縣河水流域版圖,古黃河自南向北流經邱縣東部,漳水自南向北流經邱縣西部。“衡漳”(漳水支流)自西向東,經邱縣南部注入古黃河。往事越千年,滄海桑田。黃河改道,漳水枯竭,“黃河禹道”不存。
漢侯舊域。相傳邱城東郭外有漢斥邱侯唐厲墓。邱縣舊志記載,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知縣曹樞曾奉府文立碑,題“漢封唐厲斥邱侯墓”。1976年邯鄲文保所勘察確認該墓葬為漢墓,1987年公布為邯鄲市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冬遭盜掘,“漢侯舊域”,空余“彼黍離離”之嘆。
盛水壯游。史料載:盛水灣(魏晉時名康臺澤)在邱縣東南,位于古衡漳與黃河故道交匯處,是一片崗洼相間、一望無垠的濕地,十六國時期為前秦牧馬之地。切勿將“牧馬”看作是畜牧養殖,彼時彼地,“牧馬”是軍機大事,國之重器。前秦建元二十年、后燕燕元元年(公元384年),后燕大將慕容農掠取康臺牧馬數千匹,并擊殺前來討伐的前秦驍將石越,奠定了后燕立國的基礎。置身其間,歷史記憶與自然景觀相互激發,堪為“壯游”。惜如舊志所言:“今已無跡。”
寶塔遠眺。“寶塔”指邱縣文峰塔,塔高三十余米,九檐、六角磚石結構,始建于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明嘉靖、清康熙年間均有修葺。文峰塔系地方風水塔,意在祈盼祝禱地方文脈暢達、人才輩出。民國時期,塔基嚴重剝蝕,1950年文峰塔坍塌。
泮柏元植。“泮”系“泮宮”,指邱縣文廟。文廟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舊志記載,文廟庭院內有古柏46株,為元大德年間(公元1297年-公元1307年)所植。民國初年古柏尚存24株,至抗日戰爭時期,枯死毀損殆盡。
虞堤春色。邱縣虞公堤沿西漳河故道修建,南北綿延七十余里,以防漳河水患。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知縣虞鎬倡議修筑,因以得名。虞公堤堤路合一,沿堤廣植楊柳,柳浪綠蔭,蔚為大觀。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漳河連年泛濫,虞公堤潰決,防患功能盡失,今僅存斷續崗坡夯土。
奎閣新輝。奎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宰文運興衰的神祗,科舉時代,更與民間“魁星點斗”的傳說合二為一。史料記載,自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起,邱縣奎星樓幾經遷移改建,所謂“新輝”,應是有感而發。新建奎星閣位于古邱城東南城頭,巍峨高聳,畫棟雕梁。1937年11月15日,日軍圍攻邱城,奎星閣毀于日軍炮火。
鳳山列市。古邱城縣治東有十字街,地勢稍高,俗稱鳳凰山,為古邱城商業繁華街區。在農耕為本的古代社會,以商業繁榮而入選地方名勝者并不多見。1944年5月26日,邱縣全境光復;8月,縣治遷至馬頭鎮(今邱縣治所),邱城鳳凰山不復為商業中心。
“平恩八景”遂不復見。
二
舊時風景不再,但古人看風景的視角卻依然清晰且意味深長。留意一下,可知“平恩八景”蘊含著四個不同的視角,一是治水,二是崇學,三是懷古,四是重商。
先說“治水”。邱縣地處古黃河、古漳水沖積平原,水患與水利是邱縣歷史上的重大主題。故而“八景”之中,“治水”有其三:黃河禹道、虞堤春色、盛水壯游。稍加辨析可知,“黃河禹道”要義在“疏”,導漳水入古黃河;“虞堤春色”要義在“堵”,修堤筑壩,約束漳水;“盛水壯游”要義在“蓄”,借盛水灣濕地蓄滯洪峰。疏、堵、蓄,古人治水的全部精義幾乎都在這里了。當然,治水不僅是防水患,更是興水利。灌溉、水運、漁獵,在古代農耕社會中,除水患、興水利,是一篇經世濟民的大文章。做好這篇文章,一筆“認識自然”,一筆“改造自然”;一筆“合目的性”,一筆“合規律性”,哪里是“水來土掩”四個字可以說盡的?!
再說“崇學”。如果說“治水”是經世濟民,那么“崇學”就是修身育人。“平恩八景”中,“治水”有其三,“崇學”又有其三:泮柏元植、寶塔遠眺、奎閣新輝。其中,“寶塔遠眺”“奎閣新輝”的重心在文峰塔、奎星閣,自不必多說。“泮柏元植”,著眼處是古柏,用心處則是文廟。以“元柏”為著眼點,恰恰是為了彰顯文廟創建之早,文脈傳承之久。邱縣崇學,于此可見一斑。當然,崇學不只是面對文峰塔、奎星閣、學宮文廟的頂禮膜拜。要緊的是,在這些基礎設施背后,還有一套嚴整的科舉制度,一套系統的儒學思想,一種深厚的、植根于社會歷史土壤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比起背后的一切,那幾座亭臺樓閣,那幾枚翼角風鐸,不過是立在風霜雨雪中的一個象征。
三是“懷古”。杜甫詩云:“側身天地更懷古,回首風塵甘息機。”詩人將“側身天地”與“懷古”聯系起來,一語點破了“懷古”情感背后的生命動因。和有限的個體生命相比,天地是無限的。置身橫亙古今的蒼茫天地間,個體生命是微末的、偶然的,其意義和價值,只有在人類的歷史記憶和生命延續中才能獲得肯定。東方智慧如此,興起于西方的生命哲學,同樣表現出相似的思維邏輯。從根本上說,“懷古”是建立在生命價值和文化自信基石上的一種人文情懷,“漢侯舊域”列入“平恩八景”,正是這種人文情懷的真實流露。
四是“重商”。其實,中國古代社會意識的主潮是以農為本,以商為末,重本而輕末。然而行商坐賈始終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觀念上的輕視、輕蔑,并不能抹殺它的真實價值。春秋時期,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力行國策之中,便有“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南宋時期的永嘉學派,也曾明確主張“通商惠工”,反對陸九淵“心學”的空談義理。能把“鳳山列市”選入“平恩八景”,足見邱縣史上有俊才巨眼。
三
說起邱縣先哲看風景的視角,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平恩八景”,沒有一處是純粹的自然景致,沒有一處是所謂的“鬼斧神工”。“平恩八景”,每一處都是人的歷史實踐活動的結晶。當然,從美學的立場看,即使是一片自然風景,當它作為人的審美對象時,也都是“人化的自然”。但“平恩八景”強烈地標識和彰顯出它們的“歷史”和“實踐”的特點,這在我們聽到、見到的“八景”“十景”中,堪稱特立獨行。這意味著,在邱縣這塊土地上,在平恩先哲眼中,真正的美景不是天設地造,是人的創造,是干出來的。
事實上,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隨著時間的流逝,視覺中的風物景致總不免消弭于無形。但自古以來,人民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歷史實踐,進取有為的文化精神,是永不磨滅的。用古人的話說,它可以“日日新,又日新”。
于是,在邱縣的行程變得清和雋朗。尋芳攬勝,移步換景。
“莊戶頂文化遺址”位于邱縣古城營村西南,出土大量馬骨、馬牙和陶制釜片。考之以秦漢歷史,專家認為,邱縣古城營與南營之間,沿漳河一線,當為項羽“破釜沉舟”之古戰場。
劉云固村有晉代古槐,樹高約12米,樹干圍長約4米,樹冠枝展約10米。據考證,古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經十四個朝代。民諺云:“先有大槐樹,后有劉云固。”古槐與村莊并肩站立,櫛風沐雨,生生不息。
1939年2月10日,八路軍129師386旅發起香城固伏擊戰,全殲駐威縣日軍第10師團第40聯隊補充大隊,斃敵大隊長以下200余人,是八路軍東出太行“平原殲敵第一役”。80年后,“香城固戰役紀念碑”下,“戰地黃花分外香”。
1983年,農民漫畫家陳坡子、李青艾夫婦創辦了邱縣青蛙漫畫組。經過35年的發展,“青蛙漫畫”已成為全國知名文化品牌,并邁開了動漫產業發展的腳步。
邱縣二中有許多值得驕傲的地方。校園和師資,硬件和管理,專業化的實驗室、音樂室、舞蹈房、跆拳道館、圖書館,標準化的宿舍樓、餐廳……但最值得驕傲的是,全縣適齡初中生可以來縣城讀書。子曰:“有教無類”。這里是放飛和實現夢想的地方。
老沙河觀光帶。一條6米寬、13公里長、沿老沙河鋪就的鄉間公路,一條連通“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集采摘、物流、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帶,一條水光天色、綠樹婆娑、碩果飄香的鄉村振興風景線。
梁二莊鎮塢頭村文冠果種植面積已超過5000畝,從文冠果茶、油、護膚品生產,到神經酸、高吸附性活性炭研發,形成了一條文冠果產業鏈。昔日塢頭村,正蛻變成新型農村社區、生態農業園區、產業園區“三區同建”的“特色小鎮”。
更有新井頭村的絲棉木小鎮,段寨村的紅薯小鎮,禮村的桃花,棗坡村的荷藕……
驀然回首,邱縣新八景呼之欲出。
上一篇:《屬都湖,纖塵不染的心》張玫散文賞析
下一篇:《年關三拜》賈維秀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