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字印刷術。唐中葉以后,雕版印刷術逐漸代替傳統的手抄書,成為我國印造書籍的主要方法。由于這種方法耗費大量人力、材料和時間,在北宋時期,又有人嘗試加以改革。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平民出身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種方法分制字、排版、印刷和收回活字四道工序。首先用膠泥刻成薄如銅錢的單字,再經火燒成堅硬的泥活字,平時貯藏于木格中,按照古代音韻次序排列。印書時將泥活字擺在敷有松脂、蠟和紙灰等固著劑的帶框鐵版上排版,用火烘烤,待固著劑稍稍熔化時,用一平版按壓版面,使之平整。待印完一頁書后,再用火把固著劑烤化,用手輕拂泥活字,使之脫落鐵版,再放回原木格收藏。這種方法的特點是:泥活字可以重復使用,并且在印刷一版時,可同時排另一版面,省時省料。活字印刷法在元、明以后逐漸流行,后人又不斷改進,制成陶活字、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直至鉛活字。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不僅對促進我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有很大功績,對世界印刷術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十二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朝鮮,又經朝鮮傳到日本,還經新疆傳到波斯和埃及,再傳入歐洲,比德國人谷騰堡創造的歐洲最早的活字要早四百年。二、火器的發明。我國自唐代發明火藥后,到唐末五代,已經應用到軍事方面。北宋時,用火藥制造武器發展到新階段,發明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北宋開寶二年(969),馮繼升等首次發明制造火藥箭的方法,獻給政府。咸平三年(1000)至五年(1002),又有唐福和石普先后獻給政府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等新式武器。于是北宋政府在汴京兵工廠廣備攻城作設置火藥作和火作,大量生產火藥和火器。這時生產的火藥雖然仍以硝、硫磺和炭為主要原料,但是又加以桐油、黃蠟、瀝青等多種藥料,比原始火藥有所發展。火器主要有“施火藥于箭首”的火箭、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煙球(煙球、毒藥煙球)、火鷂(鐵嘴火鷂、竹火鷂)和火炮,都屬于進攻型燃燒性武器。我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在十三世紀中葉傳入阿拉伯,又在十四世紀初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從而使整個作戰方法發生了變革。三、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北宋時期,我國對海外貿易較唐更為繁榮,由于航海的需要,我國古代重要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從北宋起普遍應用于航海,當時稱指南浮針(即水羅盤),用磁針橫貫幾段燈草,浮在盛水的羅盤上,盤外四周是刻有二十四個方向的方位盤,航海時用來確定方位。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來中國經商的阿拉伯和波斯人把羅盤針知識傳入阿拉伯、波斯和歐洲。這一發明對世界航海技術的進步起了很大推動作用。了解宋代三大發明,可參閱沈括《夢溪筆談》、《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中國青年出版社)、李約瑟《中國古代科技史》、馮家昇著《火藥的發明和西傳》。
上一篇: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下一篇:宋與西夏的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