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之忍第二十四
信之忍第二十四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而不立。尾生以死信而得名,解楊以承信而釋劫。
范張不爽約于雞黍,魏侯不失信于田獵。
世有薄俗,口是心非。頰舌自動,肝膈不知。取怨之道,種禍之基。誑楚六里,勿效張儀;朝濟夕版,曲在晉師。噫,可不忍歟!
【譯文】
《論語》載子貢向孔子詢問治國之道時,孔子答道:“自古以來,人都會死,但是一個人沒有信用就不能立身,一個君主如沒有百姓的信任就不能立國。”《莊子·盜名篇》載:尾生曾和一個女子約定在橋下見面,那個女子沒來,大水來了,尾生還不離去,就抱著橋柱淹死了,尾生守信的名聲便流傳百世。《左傳》載宣公十五年,晉國大夫解揚雖被敵國楚國所俘,但他堅守信用,抓住機會,讓宋人知道晉國將起兵救宋的消息,完成了晉君的命令,楚人為他守信的精神所折服,將他釋放回國。
東漢時的范式和張邵分離時,范式曾許諾兩年后他會去張邵家拜訪其母親。兩年后,他沒有違背分別時做出的承諾,兌現了諾言;《戰國策》載魏文侯跟虞人約好出去打獵,但到了這天酒意正酣,天又下雨,文侯仍然如期赴約。
人世間有輕薄的風俗,往往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不守信用,這是招致怨恨的原因,也是招致禍害的根苗。《戰國策》載戰國時的張儀以6里換600里之辭欺騙楚懷王,使楚國大敗,后人不要仿效他的口是心非;《左傳》載僖公三十年,晉惠公得到秦國幫助才得以回到晉國為王,但他背信棄義,沒有兌現割讓焦瑕給秦的諾言,與秦國為敵,結果遭到秦國的征伐,是咎由自取。啊!有信才能立身、立國,不信則會取怨種禍,怎能不忍一忍對“信”的背棄之心呢?
【評析】
守信用既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本。古人深知信用的重要性,而今人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欺詐的行為也許暫時能為你帶來一定的利益,但同時你也就失去了他人對你的信任,沒有信譽的人,在社會中難以立足,更不會有人愿意和你共同合作。表面上獲利,實際上卻是最大的損失,甚至成為招致禍害的根苗。所以,人與人之間應重承諾,守信用。
典例闡幽 做個言而有信的人
我國古代尤其講究人與人之間要重承諾、守信用。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國時,蜀漢建興九年,諸葛亮用木牛運輸軍糧,再出兵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祁山堡),第四次攻魏。魏明帝親自到長安指揮戰斗,命令司馬懿統帥費曜、戴陵、郭淮諸將領,征發雍、涼二州精兵三十余萬迎戰蜀軍。司馬懿調齊軍馬,留費曜、戴陵二將屯扎,然后率大軍直奔祁山。諸葛亮見魏軍兵多將廣,來勢兇猛,不敢輕敵,命令部隊占據山險要塞,嚴陣以待。魏蜀兩軍,旌旗在望,鼓角相聞,戰斗隨時可能發生。在這緊要時刻,蜀軍中有八萬人服役期滿,已由新兵接替,正整裝待返故鄉。魏軍有三十余萬,兵力眾多,連營數里。蜀軍中這八萬老兵一離開,就顯得單薄了。眾將領都為此感到憂慮。這些整裝待歸的戰士也在憂慮,生怕盼望已久的回鄉心愿不能立即實現,估計要到這場戰爭結束方能回去了。
蜀軍將領紛紛向諸葛亮進言,要求八萬兵士留下,延期一個月,等打完這一仗再走。諸葛亮斷然拒絕道:“統帥三軍必須以遵守承諾、堅守信用為本,我豈能以一時之需,而失信于軍民?”諸葛亮停了一停,又道:“何況遠出的兵士早已歸心似箭,家中的父母妻兒終日倚門而望,盼望著他們早日歸家團聚。”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準備還鄉的士兵開始感到意外,接著欣喜異常,感激得涕淚交流。他們反而不愿走了,紛紛說:“丞相待我們恩重如山,我們理應誓死殺敵,以報大恩。”他們一個個自愿報名,要求留下參加戰斗。那些在隊的士兵也受到極大的鼓舞,士氣高昂,摩拳擦掌,準備痛殲魏軍。
諸葛亮在緊要關頭不改原令,使還鄉的命令變成了戰斗的動員令。他運籌帷幄,巧設奇計,在木門設下伏兵。魏軍先鋒,是一員勇將,被誘入木門埋伏圈中,弓弩齊發,死于亂箭之下。蜀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魏軍大敗,司馬懿被迫引軍撤退。諸葛亮犒勞三軍,尤其褒獎了那些放棄回鄉、主動參戰的士兵。蜀營中一片歡騰。
諸葛亮取信于士兵,寧肯使自己一時為難,也要對士兵、百姓講誠信。他深知一次欺詐的行為可能會解決暫時的危機,但這背后所隱伏的災患卻比危機本身更危險。
上一篇:忍學《侮之忍第二十九》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忍學《儉之忍第四十六》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