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佺:陽朔山水記(節選)
曹學佺
余艤舟而上興平,有巨石可憩,時樂其山水環抱而寄宿焉。其是日之游于塘山,山下涌泉,瀦流為淵。傍有乳洞,穗滴珠流,觀源之水出焉。洞室層別,前黝后明,穴舟以入,中塞復通。或臥而撐,或炬而視,或風搏衣,或睨浸咡,雖端州之星巖、金華之三洞,致相仿佛,而幻奇莫能敵也。又西十余里,為犀潭,龍濟松江二橋水匯處,中有石穴,云犀所藏。岸傍細草如茸,呼曰犀草,可編而席。又二十里,而舟中忽聞如雷鼓者,亟啟窗視之,則有飛泉涌自山椒,懸石百級,飛舞而下,如掛銀河,入于桂水。余曩作《瀑園記》,謂桂州多山而少瀑,及觀此,始悔其言之誤也。
余前一夕宿于龍頭磯,而觀所謂荷葉洞者。洞中懸石如張蓋,垂垂下覆,旁窺則似衰荷敗葉之裊裊從風而墜,已詫其甚奇,而不意明晨之得觀瀑于空,穴舟于崖。又及宿興平之為愉快也。然自桂入朔,首繡山,次畫山,彩翠交錯,峰巒秀麗,各如其名。將至縣二十里,則有寨山,四固稠塞,湖南馬氏之所戍也。其下為讀書巖,唐曹祠部鄴之讀書于此。今之祠部祠,在龍頭山,其家耳,后舍為慈光寺。寺久亦廢,故解大紳詩有“年深寺廢無人住,惟有古巖聞讀書”之句。近日邑孝廉莫以光始興復之,余另為記。又過碧蓮山,危巒疊嶂,簇如蓮花,縣治扆焉,即唐沈彬詩“碧蓮峰里住人家”者。縣之左峽為屏障山,正方如屏,宋陶弼詩“群境尖中折,人家缺處安”是也。治南數百武為鑒山,其石光瑩,時見人物車馬之狀。又五里為鳥山,濱江,其形如鳥,舒翅而立。又有東人山,去縣東南十五里,狀似人冠帶而拱揖。其西亦有石如人冠帶,若坐而受之者。此皆得自舟中,意其或異,杖策以從,尚嫌其流之迅然,一日為三日程矣。而車馬之路則繇縣背,即吳武陵所稱,凡數十里,群峰森聳,如樓如闕,如竿如旗,如陣將合,如戰將潰者也。規之,當在縣南北各二十里間。北至翠屏公館,則如劇之將畢,眩之將收,看場人散,嘖嘖嘆息,尚在喉吻。南入廣福巖,是窺武庫之始也。有若殿堂,有若幢旙,有若龍爪,有若燕巢。而外則溪橋雜樹,蔽虧道左,宛若桃源矣。
這是一篇比較單純的寫景記游文字,文外的寓意不多。但狀物摹景,多簡潔而傳神,而且山水分寫,條暢明晰,歷歷如畫,殊為好看,可借鑒取。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本文所記,正是這甲天下中最精采的一段,其大致范圍,指上自興坪,中經陽朔,下至福利的漓江江流。作者的游徑,是從興坪方向上溯,棄舟登岸,而入陽朔腹地的。
漓江之美,在山,在水。而寫山水者,千百年來文人已不知留下了多少優美的筆墨。僅是“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兩句,后人已不可企及,故后輩學子游客,非另辟蹊徑,則不如不作。這里,作者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所以舍棄了波上青山之類較普遍的景色,抓住陽朔一帶多溶巖地形的特點,把主要鏡頭移到水邊奇奪造化的鐘乳溶洞上。或在描摹中加以對比襯托,如寫塘山乳洞,把它與肇慶七星巖、浙江金華三洞作比較,更見顏色;或妙喻寫真,如荷葉洞之懸石“似衰柳敗葉之裊裊從風而墜”,都形容逼真,使人有親歷之感。還輔以群潭石穴、山椒飛瀑,寫出特色,生出趣味,讀之印象如刻,悠然神往。
第二段,則主寫兩岸奇山。距陽朔較遠者,作者擇其要者如繡山、畫山概括言之。用“彩翠交錯”描狀繡山、畫山,正是舟行水上,從波間看青山倒影的印象。漸近陽朔,則漸精細。如寨山、碧蓮山、屏障山、鑒山、鳥山等,各具特點,寫出面貌,如在眼前。又通過背繞陽朔縣城的陸路之旅,介紹了縣城南北各二十里的山勢。此段雖也寫山,而手法已換,變一一勾畫為總狀連山之勢。而且向北二十里山勢,是由里向外寫出,而南二十里,將改由自外而內。比喻也用得多而靈活。最后用“而外則溪橋雜樹……宛若桃源矣”收尾,而于結句轉手另辟妙境,真乃寫景高手。
除此,在寫景中,多結合古人詩句或歷史掌故、傳聞、勝跡,也是本篇的另一特色。寫水一段如石穴藏犀,寫山一段如曹鄴讀書巖、祠部祠、解縉、沈彬、陶弼詩皆是。因為恰到好處,所以不顯拖累。讀之更有真味。
上一篇:梅曾亮《缽山余霞閣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柳宗元《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