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卷二十
善言卷二十
【原文】
唯口有樞,智則善轉(zhuǎn)。孟不云乎:言近指遠(yuǎn)。組以精神,出之密微。不煩寸鐵,談笑解圍。集《善言》。
【譯文】
雖然善言者的嘴巴像有轉(zhuǎn)軸一樣靈活,但要靠智慧才能轉(zhuǎn)動它。孟子不是說過嗎,言辭淺顯往往含義深刻。語言要用精神去組織,出口要注意微妙的變化。這樣,不需要任何武器,就能在談笑間化解危機(jī)。因此集《善言》卷。
晏子諫景公
【原文】
齊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縛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諫者誅。”晏子左手持頭,右手磨刀,仰而問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從何處始?”公離席曰:“縱之,罪在寡人。”時(shí)景公煩于刑,有鬻踴者。〔踴,刖者所用。〕公問晏子曰:“子之居近市,知孰貴賤?”對曰:“踴貴履賤。”公悟,為之省刑。
【譯文】
齊國有人得罪了齊景公,景公非常生氣,命人把他綁在大殿下,準(zhǔn)備處以分尸的極刑,并說:“敢于勸諫的一律斬殺。”晏子左手抓著人犯的頭,右手拿著刀在犯人身上作磨刀狀,抬頭問景公:“古時(shí)圣明的君王肢解人時(shí),不知先從哪個部位開始下刀?”景公離開座位說:“放了他吧,這是寡人的錯。”景公時(shí),刑法繁雜而又嚴(yán)酷,以致街市出現(xiàn)了很多販賣踴的人。(踴,就是受了刖刑的人所用的假肢)景公就問晏子:“你居住的地方靠近市集,可知道什么貴什么賤?”晏子回答說:“假肢貴鞋子賤。”景公有所領(lǐng)悟,于是就下令廢除刖刑。
【夢龍?jiān)u】
晏子之諫,多諷而少直,殆滑稽之祖也。其他使荊、使吳、使楚事,亦皆以游戲勝之。覺他人講道理者,方而難入。晏子將使荊,荊王與左右謀,欲以辱之。王與晏子立語,有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對曰:“坐盜。”王曰:“齊人故盜乎?”晏子曰:“江南有橘,取而樹之江北,乃為枳。所以然者,其地使然。今齊人居齊不盜,來之荊而盜,荊地固若是乎?”王曰:“圣人非所與戲也,只取辱焉。”晏子使吳,王謂行人曰:“吾聞嬰也,辯于辭,嫻于禮。”命儐者:“客見則稱天子。”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慨然者三,曰:“臣受命敝邑之君,將使于吳王之所,不佞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問吳王烏乎存?”然后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以諸侯之禮。晏子使楚,晏子短,楚人為小門于大門之側(cè)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臣使楚,不當(dāng)從此門。”儐者更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帷,揮汗成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賢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使楚耳。”
【解評】
晏子勸諫君王多半以諷喻代替直言,他可算是滑稽一派的開山祖師了。日后晏子也曾出使楚、吳等國,都在談笑間占上風(fēng),世間的事往往就是這樣,有時(shí)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和對方講道理,反而很難讓對方接受。
東方朔巧救奶媽
【原文】
武帝乳母嘗于外犯事,帝欲申憲,乳母求東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爭,爾必望濟(jì)者,將去時(shí),但當(dāng)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側(cè),因謂之曰:“汝癡耳。帝今已長,豈復(fù)賴汝乳哺活耶?”帝凄然,即敕免罪。
【譯文】
漢武帝的奶媽曾經(jīng)在宮外犯了罪,武帝想依法處理,奶媽向東方朔求救。東方朔說:“這件事不是用言辭就可以爭辯的,你如果真的想免罪,在你向皇上辭別時(shí),只需頻頻回頭看皇上,但千萬不要開口說話,這樣或許能有一線希望。”奶媽被帶到武帝面前時(shí),東方朔也在一旁侍奉,就對奶媽說:“你別犯傻了,現(xiàn)在皇上已長大成人,難道還要靠你的奶水養(yǎng)活嗎?”武帝聽了,顯出很悲傷的樣子,立即下令赦免了奶媽的罪。
【解評】
在這則故事這里,東方朔知道強(qiáng)諫是不可行的,于是改變策略,用真情打動武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簡雍趣諫先主
【原文】
先主時(shí)天旱,禁私釀,吏于人家索得釀具,欲論罰。簡雍與先主游,見男女行道,謂先主曰:“彼欲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何以知之?”對曰:“彼有其具。”先主大笑而止。
【譯文】
劉備在位時(shí),有一年益州大旱,谷物減產(chǎn),他便下令禁止百姓私自釀酒。有個官吏在一戶百姓家中搜出釀酒的器具,便想對他定罪處罰。一天,簡雍與劉備一同出游,見一對男女在路上行走,簡雍對劉備說:“他們想做淫亂之事,為什么不命人把他們抓起來?”劉備說:“你是怎么知道的?”簡雍回答說:“因?yàn)樗麄兩砩隙紟е橐钠鞴佟!眲渎犃舜笮Γ谑窍铝顝U除了以釀酒器具治罪的刑罰。
【解評】
簡雍采取幽默詼諧的類比手法勸諫劉備,是為了更容易為人主接受。當(dāng)你勸諫別人時(shí),也不妨使用一下此方法。
長孫晟使突厥芟草
【原文】
煬帝幸榆林,長孫晟從。晟以牙中草穢,欲令突厥可汗染干親自芟艾,以明威重,乃故指帳前草謂曰:“此根大香。”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蕓除御路,以表至敬。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染干乃悟,曰:“是奴罪過。”遂拔所佩刀,親自芟草,諸部貴人爭效之,自榆林東達(dá)薊,長三千里,廣百步,皆開御道。
【譯文】
隋煬帝巡幸榆林,長孫晟隨同前往。長孫晟看到營帳中雜草叢生,想讓前來迎駕的突厥可汗染干親自鋤草,以顯示天子的聲威,于是長孫晟故意指著帳前的野草對突厥可汗染干說:“這草的根很香。”染干立即聞草,并說:“沒有什么特殊的香味啊!”長孫晟說:“天子所臨幸的地方,當(dāng)?shù)刂T侯都親自灑掃,清除道路,以表示尊敬。現(xiàn)在帳前雜草叢生,我認(rèn)為是因草香才沒被割除。”染干這才明白長孫晟的語意,說道:“這是奴才的罪過。”說完拔出佩刀親自割草,染干的部下也爭相效仿他割草,于是自榆林向東至薊縣,開辟了一條寬百步、長三千里的御道。
【解評】
有時(shí)候,很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意圖,比直接要求他人為自己效勞更容易讓人接受。
解縉敏對
【原文】
解縉應(yīng)制題“虎顧從彪圖”,曰:“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文皇見詩有感,即命夏原吉迎太子于南京。文皇與解縉同游。文皇登橋,問縉:“當(dāng)作何語?”縉曰:“此謂‘一步高一步’。”及下橋,又問之,縉曰:“此謂‘后面更高似前面’。”
【譯文】
解縉受成祖之命作詩《虎顧眾彪圖》,詩句是:“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頭。”成祖看了詩句,不由百感交集,立即命夏原吉到南京迎接太子回宮。
成祖與解縉一同出游,成祖登橋后,問解縉:“這應(yīng)該用什么話來說?”解縉說:“這叫‘一步高過一步’。”等到下橋時(shí),成祖又問解縉,解縉說:“這叫‘后面更高似前面’。”
【解評】
納諫,既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技巧的,其中的基本規(guī)律,是要準(zhǔn)確把握聽者的心理,特別是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思想價(jià)值體系,喚起對方更高、更大、更強(qiáng)的價(jià)值追求,輔之以情感的觸動和思想的啟迪。如果能這樣,就肯定能一語擊中。
谷那律諫言
【原文】
高宗出獵遇雨,問谷那律曰:“油衣若為不漏?”對曰:“以瓦為之則不漏。”上因此不復(fù)出獵。
【譯文】
唐高宗狩獵時(shí)遇到大雨,就對谷那律說:“如果穿了油布衣服就不會被雨淋濕了?”谷那律說:“如果用瓦做衣服,就更不會被雨淋濕了。”高宗因此不再出老狩獵。
【解評】
谷那律用機(jī)智與冷幽默的諫言方式打動了唐高宗,讓唐高宗在想笑又不能笑出來的愉悅中接受了諫議,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進(jìn)諫方式。運(yùn)用這種方法進(jìn)諫的人,往往需要急智,腦袋反應(yīng)要快,要能夠超越對方的反應(yīng)半拍兒,要能夠使對方感同身受地體會到此中真意。這種進(jìn)諫方式好在它不是直接就對方的錯誤進(jìn)行駁斥,而是給了對方一個思考的空間,讓對方去發(fā)現(xiàn)自己真實(shí)的意圖,他把這個看透問題的“聰明”讓給了被諫議者,給了對方足夠的面子,讓對方自己去矯正自己的過失。就如說相聲時(shí)的一個包袱,讓對方自己抖開,那種感覺是很痛快的,由此看來,谷那律是一個高明的心理學(xué)家和幽默大師。
蘇子由善語
【原文】
《元城先生語錄》云:“東坡下御史獄,張安道致仕在南京,上書救之,欲附南京遞進(jìn),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至登聞鼓院投進(jìn)。恕徘徊不敢投。久之,東坡出獄。其后東坡見其副本,因吐舌色動。人問其故,東坡不答。后子由見之,曰:“宜召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張恕力!”仆曰:“何謂也?”子由曰:“獨(dú)不見鄭昌之救蓋寬饒乎?疏云:‘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托’,此語正是激宣帝之怒耳!且寬饒何罪?正以犯許、史罪得禍,今再訐之,是益其怒也。今東坡亦無罪,獨(dú)以名太高,與朝廷爭勝耳。安道之疏乃云‘實(shí)天下之奇才’,獨(dú)不激人主之怒乎?”仆曰:“然則爾時(shí)救東坡者,宜為何說?”子由曰:“但言本朝未嘗殺士大夫,今乃是陛下開端,后世子孫必援陛下以為例,神宗好名而畏義,疑可以止之。”
【譯文】
《元城先生語錄》記載:蘇東坡被御史彈劾下獄后,辭官家居南京的張安道上書解救蘇東坡,本想借南京官府遞送京師的公文而進(jìn)呈給皇帝,但官府不敢受理,于是張安道就命兒子張恕到登聞鼓院投遞奏本。張恕徘徊不敢投遞。過了很久,東坡出獄了。后來東坡見到張安道為他求情的奏章副本時(shí),不禁吐出舌頭,臉色都變了。人們問他其中的原因,東坡沒有回答。后來東坡的弟弟子由看了副本,說:“難怪哥哥要吐舌頭,他能平安出獄,實(shí)在要感謝張恕的膽子小。”仆人問:“這是為什么呢?”子由說:“你難道沒聽說過鄭昌營救蓋寬饒的事嗎?鄭昌在奏本上說:‘蓋寬饒上沒有許伯、史高這樣的親戚,下沒有金日、張安世的委托。’這些話正是激怒宣帝憤怒的原因。況且蓋寬饒有什么罪?正是因?yàn)樗胺噶嗽S伯、史高才被獲罪。如今再揭發(fā)他們的短處,只能是更增加了他的憤怒。現(xiàn)在東坡也沒有罪,只是因名氣太高,和朝廷爭高低罷了。張安道的奏章上說‘東坡實(shí)在是天下奇才!’怎能不激怒皇上呢?’”仆人說:“那么當(dāng)時(shí)如果要救東坡應(yīng)該怎么說?”子由說:“只說本朝從沒殺過士大夫,如今是陛下開的例,后世子孫肯定以陛下為先例。神宗愛惜名聲而畏懼道義,或許就會放了東坡。”
【夢龍?jiān)u】
此條正堪與李綱薦張所于黃潛善語參看。
【解評】
多虧張恕沒有將父親的奏章承交皇帝,不然中國就會少一位大文豪了。由此可見,說話做事之前要先了解對方的性格。宋神宗就好名,他嫉妒蘇軾的文采,如果上書中大談蘇軾才能,無疑是火上澆油。
斷絕契丹狼子心
【原文】
契丹遣使與中國書,所稱“大宋”、“大契丹”,似非兄弟之國,今輒易曰“南朝”、“北朝”。上詔中書,密院共議,輔臣多言:“不從將生隙。”梁莊肅曰:“此易屈耳,但答言宋蓋本朝受命之土,契丹亦北朝國號,無故而自去,非佳兆。”其年賀正使來,復(fù)稱“大宋”如故。
【譯文】
契丹派使者給大宋送來書信,說兩國相互稱呼的“大宋”、“大契丹”,好像不像是兄弟之國,應(yīng)該改為“南朝”、“北朝”。皇帝下詔書交由中書省、樞密院共同商議,多數(shù)大臣都說:“不同意就將產(chǎn)生矛盾。”梁莊肅說:“這個容易處理。只要說‘宋’是本朝當(dāng)初承受天命、獲得天下的建國之號。‘契丹’也是北朝開創(chuàng)以來的國號,隨便更改國號,不是好的征兆。”這一年契丹派使者來恭賀新年,仍如以往一樣稱“大宋”。
【原文】
皇祐末,契丹請觀太廟樂人,帝以問宰相,對曰:“恐非享祀,不可習(xí)也。”樞密副使孫公沔曰:“當(dāng)以禮折之,云:‘廟樂之作,皆本朝所以歌詠?zhàn)孀诠Φ乱病K麌捎靡谷巳缒苤峒溃擞^之。’”仁宗從其言,使者不敢復(fù)請。
【譯文】
宋仁宗皇祐末年,契丹請求觀賞太廟樂工奏樂。仁宗詢問宰相,宰相回答說:“恐怕契丹人不是誠心祭祀,不可以讓他們觀學(xué)。”樞密副使孫沔說:“應(yīng)該用禮使他們折服,就說:‘太廟樂曲都是本朝為歌頌祖宗功德而演奏的,別的國家怎么可以用呢?如果契丹愿意派人幫助我們祭祀,就去觀學(xué)。’”仁宗照孫沔的話答復(fù)契丹使者,使者不敢再提此事。
【解評】
這兩則故事都很有意思,當(dāng)時(shí)遼與北宋南北對峙,雖然雙方講和,但遼的武力明顯強(qiáng)于宋。因此,遼經(jīng)常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對此,宋不敢嚴(yán)詞拒絕,只好以“禮”服之。
諸人取捷供奉
【原文】
晉武始登阼,采策得一,王者世數(shù),視此多少;帝既不悅,君臣失色。侍中裴楷進(jìn)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帝悅,君臣嘆服。
【譯文】
晉武帝剛登皇位時(shí),占卜抽到簽數(shù)為“一”。王者所傳的世代之?dāng)?shù),都要看占卜數(shù)字的多少而定,所以武帝非常不高興,眾臣嚇得臉色也變了。侍中裴楷奏道:“微臣聽說天得一就清平,地得一就四方安寧,侯王得一可做天下主。”武帝聽了轉(zhuǎn)怒為喜,眾臣們很是嘆服裴楷的機(jī)智。
【原文】
梁武帝問王侍中份:“朕為有耶,為無耶?”對曰:“陛下應(yīng)萬物為有,體至理為無。”
【譯文】
梁武帝問侍中王份:“朕是‘有’呢?還是‘無’呢?”王份回答說:“陛下順應(yīng)萬物是‘有’,體察至極的道理是‘無’。”
【原文】
宋文帝釣天泉池,垂綸不獲,王景文曰:“良由垂綸者清,故不獲貪餌。”
【譯文】
宋文帝去天泉池釣魚,釣了許久都沒有釣到,王景文說:“這是因?yàn)獒烎~者清明,所以魚兒不敢貪吃餌食。”
【原文】
元魏高祖名子恂、愉、悅、懌,崔光名子劭、勖、勉。高祖曰:“我兒名旁皆有心,卿兒名旁皆有力。”對曰:“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
【譯文】
元魏高祖為皇子們分別取名為恂、愉、悅、懌,崔光則分別為兒子們?nèi)∶麨檑俊③谩⒚恪8咦嬲f:“我兒子的名字旁都有心,賢卿的兒子的名字都有力。”崔光回答說:“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勞心,小人勞力。”
【夢龍?jiān)u】
王弇州曰:“諸人雖以捷供奉,然語不妨雅致。若桓玄篡位,初登御床而陷,殷仲文曰:“將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載。”梁武宮門災(zāi),謂群臣曰:“我意方欲更新。”何敬容曰:“此所謂先天而天弗違。”又,武帝即位,有猛虎入建康郭,象入江陵,上意不悅,以問群臣,無敢對者。王瑩曰:“昔‘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陛下膺箓御圖,虎象來格。”縱極贍辭,不能不令人嘔穢。
【解評】
這四則故事比較類似,都是大臣對皇帝的巧對,雖然有溜須拍馬之嫌,但他們才思的敏捷與機(jī)智還是值得我們佩服和借鑒的。
眾臣巧語
【原文】
辛巳,肅廟入繼大統(tǒng),方在沖年。登極之日,御龍袍頗長,上府視不已,大學(xué)士楊廷和奏云:“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圣情甚悅。
【譯文】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肅宗進(jìn)宮繼承帝位,當(dāng)時(shí)還是幼年。即位那天,龍袍太長,肅宗不停地低頭看。大學(xué)士楊廷啟奏說:“陛下穿著長大的衣服而天下大治。”肅宗的表情極為愉快。
【原文】
嘉靖初,講官顧鼎臣講《孟子》“咸丘蒙”章,至“放勛殂落”語,侍臣皆驚,顧徐云:“堯是時(shí)已百有二十歲矣。”眾心始安。
【譯文】
明嘉靖初年,講官顧鼎成有一次講解《孟子》中的“咸丘蒙”章時(shí),講到“放勛殂落”一句時(shí),身邊的大臣都驚懼不已。顧鼎成不慌不忙地說:“堯這時(shí)已有一百二十歲了。”眾臣的心才開始安定下來。
【夢龍?jiān)u】
世宗多忌諱,是時(shí)科場出題,務(wù)擇佳語,如《論語》“無為而治”節(jié),《孟子》“我非堯、舜之道”二句題,主司皆獲遣。疑“無為”非有為,“我非堯、舜”四字似謗語也。又命內(nèi)侍讀鄉(xiāng)試錄,題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上忽問:“下文云何?”內(nèi)侍對曰:“下文是‘興于詩’云云。”此內(nèi)侍亦有智。
【解評】
這雖是應(yīng)對之語,其中不乏急智。
朱文公為高弟釋夢
【原文】
廖德明,字子晦,朱文公高弟①也。少時(shí)夢謁大乾,閽者索刺,出諸袖,視其題字云“宣教郎廖某”,遂覺。后登第改秩,以宣教郎宰閩。思前夢,恐官止此,不欲行。親友相勉,為質(zhì)之文公。公沉思良久,曰:“得之矣。”因指案上物曰:“人與器不同。如筆止能為筆,不能為硯;劍止能為劍,不能為琴。故其成毀久遠(yuǎn)有一定不易之?dāng)?shù)。唯人不然,有朝為跖暮為舜者,故其吉兇禍福亦隨而變,難以一定言。今子赴官,但當(dāng)力行好事,前夢不足芥蒂。”廖拜而受教,后把麾持節(jié),官至正郎。
【譯文】
廖德明,字子晦,是朱文公的得意弟子。年輕時(shí)曾夢到自己謁見皇上,守門吏卒索取名帖,他從袖中抽出一張署名“宣教郎廖某”的名帖,然后就醒了。后來廖德明中榜提升,被任命為宣教郎,治理福建。廖德明想起當(dāng)年的夢境,怕自己官職僅止于宣教郎,便不想赴任。但親友都勸勉他,于是他就去請教朱文公。朱文公沉思良久后說:“我知道了。”接著指著桌上的東西說:“人和器物不同,像筆只能是筆,不能當(dāng)硯臺用,劍只能是劍,不能當(dāng)琴彈,所以不論它的年限有多長,它的功用是不變的。只有人不同,也許早上是兇殘的盜跖,到晚上就成了堯舜,所以一個人的吉兇禍福也會隨時(shí)間變化,很難說固定不變。現(xiàn)在你奉命治理福建,只要盡心竭力為百姓做好事,以前的夢不必耿耿于懷。”廖德明接受了朱文公的教誨拜謝離去,后來廖德明握旌旗持符節(jié),官至正郎。
【注釋】
①高弟:謂門弟子之成績優(yōu)良者。
【解評】
夢只是一種生理反應(yīng),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神奇,但人們還是對他深信不疑,朱文公也只是抓住了人的這種心理加以引導(dǎo),不過他所說的為官治理之道,正是一個正直廉明的官員所必備的。
上一篇:智囊《剖疑卷七》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智囊《委蛇卷十三》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