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字
過去說倉頡造字,這當然和鬼夜哭一樣不可信。因為文字是悠久文明的產物,不是某個人心血來潮造得出來的,因此也不能由某個人或某些人一時頭腦發熱來胡亂改。唐人寫的《朝野僉載》記武則天“改革”文字,就是一場笑話,內容如下:
武則天做了皇帝,改了國號改年號,還要改革文字。她又迷信吉兇禍福之說,說好說壞都信,越信越要改。
幽州有個叫尋如意的人奏稱:“國(國)字中間一個或字,大不吉利,好像暗示新國家或者會出事。不如改或為武,字使人一看便知是武姓的國家。”則天大喜,下令照改。
剛剛改成,又有人奏稱:“武字放在囗中,就像關在牢里,太不吉利了。”則天大驚,忙下令將再改為圀,意思是八方歸于一統。
也許真是說好不靈說壞靈,后來唐中宗復辟,果然將武則天囚禁在上陽宮。
漢字的形成,已有幾千年歷史,每個字都有它的形、音、義。按《說文》:
國,邦也。從囗,從或。
或,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
孫海波《卜辭文字小記》:
囗象城形,從戈以守之,國之義也。
話都說得十分明白。人民拿著武器保衛自己的土地,就是國家,豈不一望而知。改改圀,純粹是沒事找事。統治者得了自大狂妄想癥,害他自己小民不會著急,只苦了天下讀書寫字的人。字隨著武氏朝廷的覆滅,就被丟到歷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圀字則因為在一首敦煌曲子詞中留下來了,至今還保存在《漢語大字典》里,作為武氏文字改革失敗的標志。
后來天王洪秀全稱王有癮,才幾千烏合之眾就封王,最后竟封了幾千個王。他占了南京以后,又將國字囗中的“或”改成個“王”,自稱“太平天囯”。及至解放后人民當了家,不便稱王了,才在王旁加一點成了國。
玉字比或字少三畫,算是簡化。其實打字無須一筆一畫打,印字也無須一筆一畫印,只簡化了手寫的工夫。原來何不學英文日文那樣,規范出一套簡化的手寫字體就行了,難道寫得出and還認不得AND么?
(二零零一年五月)
上一篇:鐘叔河《我的第一位老師》隨筆
下一篇:鐘叔河《文人之苛》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