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智部總序
【原文】
馮子曰:智非語也,語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窮,期期者有庸,丈夫者何必有口哉!固也,抑有異焉。兩舌相戰(zhàn),理者必伸;兩理相質(zhì),辨者先售。子房以之師,仲連以之高,莊生以之曠達,儀、衍以之富貴,端木子以之列于四科,孟氏以之承三圣。故一言而或重于九鼎,單說而或強于十萬師,片紙書而或賢于十部從事,口舌之權顧不重與?“談言微中,足以解紛”;“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智澤于內(nèi),言溢于外。《詩》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謂也。
【譯文】
馮夢龍說:智慧不等于語言,語言的智慧不是智慧。喋喋不休的人一定會有詞窮的時候,口吃的人反而有成功的機會。從這點看來,智慧的人,又何必又要有口才呢?確實如此,然而也有不一樣的。兩方爭辯,通常是有理的一方獲勝;兩種不同的道理沖突,也往往是能言善辯的一方的道理得以采用。張良以口才而成為皇帝的老師,魯仲連以口才被人稱為高士,莊生以自己的口才博得了曠達的名聲,張儀、公孫衍憑著能言善辯享受了富貴,子貢因此被老師孔子夸贊,孟子以文辭雄辯被人尊為圣亞。所以,一句話的力量可以重于九鼎,一個說客可以勝過十萬軍隊,一封書信有時比眾多官吏的作用還大。由此看來,能言善辯的口才不是很重要嗎?精微的言論,可以解開紛雜的困境;言論沒有文采,也不能讓智慧廣為傳揚。君子說一句話就會顯示出智慧,平庸之輩的一句話就能看出其蠢笨。智慧充溢在內(nèi)心,言辭就會自然流出。《詩經(jīng)》說:“只要有這樣的本質(zhì),才能有這樣的表象。”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上一篇:智囊《雜智部總序》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智囊《閨智部總序》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