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我手寫吾口
出自近代杰出詩人黃遵憲的《雜感》詩: “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后人,驚為古斕斑。”中心是主張文字與語言合一,解放文體,擺脫判離口頭語言的文言文的束縛。
黃遵憲的這種主張,適應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也符合文化本身發展的規律,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十九世紀中葉以后,中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了發展,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古老的封建主義發起了全面的進攻,一時形成了改良主義的浪潮。在文學領域,梁啟超等人首倡“詩界革命”的口號,而黃遵憲則是實踐這個口號的最有成績者。對于詩歌創作,他堅決反對模古、擬古、同于古人,對提倡以宋詩為正宗的“同光體”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認為,詩歌應該反映新時代的生活,新時代的感情,具體說,就是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張,更好地為資產階級革命服務。“用今人所見之理,所用之器,所遭之時勢,一寓之于詩。”黃遵憲看到了過去那種文、言判離的文言文是無法擔此重任的,因為“語言與文字離,則通文者少”,用文言去宣傳革命主張,能有幾人領略?要想使“農工商賈婦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就必須“更變文體”,使之“適用于今, 通行于俗”,這種文體,要“明白曉暢,務求達意”。進而在他二十一歲時寫的《雜感》詩中,明確提出了“我手寫吾口”的主張。在文學的發展中,一些進步的作家如白居易、袁宗道等人也曾提到過文、言合一的問題,提倡過詩歌語言要通俗明白的問題,但都沒有象黃遵憲這樣從時代要求這個高度去闡述,他的主張很好地適應了新時代的需要,因此其后不久,便有人提出白話文乃“維新之本”,從此白話文運動日益興起和發展,一直到本界紀初,白話文運動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都可以把它看作是“我手寫吾口”理論的進一步發揮。
上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戲劇語言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