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命第二十四
顧命第二十四
【原文】
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1424]。甲子,王乃洮颒水[1425]。相被冕服[1426],憑[1427]玉幾。乃同[1428],召太保奭[1429]、芮伯、彤伯、畢公、衛(wèi)侯、毛公,師氏[1430]、虎臣[1431],百尹[1432],御事[1433]。王曰:“嗚呼!疾人漸[1434],惟幾[1435]。病日臻,既彌留[1436],恐不獲誓言嗣[1437]。茲予審訓(xùn)命汝[1438]。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1439],奠麗陳教[1440],則肄肄不違[1441],用克達(dá)殷集大命[1442]?!?/p>
【注釋】
[1424]哉生魄:月亮開始發(fā)光。哉,始。魄,通“霸”,月光。始生魄,指陰歷每月的二日或三日。王:指成王。不懌:即不高興、不喜悅,在這里指生病。懌,喜悅,高興。
[1425]洮(táo):洗頭發(fā)。颒(huì):洗臉。
[1426]相:侍從官員。鄭玄說:“謂太仆?!北唬捍?、戴。冕:王冠。服:朝服。
[1427]憑:靠著。
[1428]同:古代會見眾諸侯就叫“同”。
[1429]太保奭(shì):指的是召公。召公名奭,官為太保。當(dāng)時(shí)召公和芮伯、彤伯、畢公、衛(wèi)侯、毛公為六卿。召公、畢公、毛公以三公兼卿職。
[1430]芮伯、彤伯、畢公、衛(wèi)侯、毛公:他們和召公一起被稱為六卿。召公、畢公、毛公以三公兼卿職。師氏:管理軍隊(duì)的官員。
[1431]虎臣:守衛(wèi)王宮的官員。
[1432]百尹:百官的首領(lǐng)。
[1433]御事:辦事人員。御,治。
[1434]漸:進(jìn),更加。
[1435]幾:征兆。
[1436]病:病亡。日:日益。彌留:即將離開人世。彌,終。
[1437]誓言:指的是遺言。誓,約。
[1438]審:審慎地。汝:代詞,你們。
[1439]宣:顯揚(yáng),明。重光:重明。
[1440]奠:定。麗:施行,頒布。教:教令。
[1441]肄肄(yì):謹(jǐn)慎的意思。肄:謹(jǐn)慎或者恭謹(jǐn)?shù)臉幼印?/p>
[1442]達(dá):通“撻”,撻伐,引申為討伐,征伐。集大命:即指建立周王朝。集,成就。
【譯文】
成王即將駕崩之前,命召公、畢公率諸侯輔佐康王,史官記述這件事,作《顧命》。四月初,成王的身體很不舒服。甲子這一天,王便沐發(fā)洗臉,太仆為王穿上禮服,王靠在玉幾上坐著。便同時(shí)把太保召公奭、芮伯、彤伯、畢公、衛(wèi)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官之長和負(fù)責(zé)具體事務(wù)的大臣們?nèi)空賮怼M跽f:“唉!我的疾病更加厲害了,已經(jīng)出現(xiàn)病危的征兆。在這臨終時(shí)刻,恐怕你們得不到我的遺言去約束嗣王,所以我才非常審慎地向你們傳達(dá)命令。過去,文王和武王光照天下,制定了法律,頒布了教令,便懷著謹(jǐn)慎的心情而不敢違背,因此才能夠討伐消滅殷國,成就我們周國的大命?!?/p>
【原文】
“在后之侗[1443],敬迓[1444]天威,嗣[1445]守文、武大訓(xùn),無敢昏逾[1446]。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1447]。爾尚明時(shí)朕言[1448],用敬保元子釗弘濟(jì)于艱難[1449],柔遠(yuǎn)能邇[1450],安勸[1451]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亂于威儀[1452],爾無以釗冒貢于非幾茲[1453]!”既受命,還[1454],出綴衣[1455]于庭。越翼日乙丑[1456],王崩[1457]。
【注釋】
[1443]在后之侗:成王的謙稱。侗,未成年的人。
[1444]迓(yà):通“御”,奉行、推行。
[1445]嗣:繼續(xù),延續(xù)。
[1446]昏:昏亂。逾:變更,變化。
[1447]殆:近乎,幾乎。興:起。悟:通“寤”,這里指說話。
[1448]明:勉,努力。時(shí):察。
[1449]元子:太子。釗:康王名。弘:大。濟(jì):渡。
[1450]柔:安定,安撫。能:和睦。邇:近。
[1451]勸:教導(dǎo),引導(dǎo)。
[1452]夫人:眾人。亂:變亂。威儀:禮法。
[1453]以:使,讓。冒:冒犯。幾:法。
[1454]還:群臣受命退出。
[1455]綴衣:指冕服。庭:朝廷。
[1456]越:到,達(dá)。翼日:明天,就是乙丑日。
[1457]崩:古代天子的死諱稱為崩。
【譯文】
“武王死后,當(dāng)時(shí)我還是年幼無知的稚子,但我能夠恭敬地對待上天的威嚴(yán),嚴(yán)格地遵守文王和武王的教導(dǎo),不敢妄自非為,逾越法紀(jì)。現(xiàn)在上天降下了災(zāi)禍,使我染上大病,幾乎不能起床說話。你們應(yīng)當(dāng)努力遵照我的遺言,以愛戴尊敬的心情去保衛(wèi)我的大兒子姬釗,渡過這艱難困苦的時(shí)期,以友好的態(tài)度去對待遠(yuǎn)處和近處的臣民,教導(dǎo)那些眾多的大小諸侯,讓他們也很好地治理臣民。我想,一般來說,人能夠自治不發(fā)出變亂都是因?yàn)樗軌蛴幸欢ǖ耐?yán)和法度,你們不要使嗣王姬釗冒犯法禮??!”大臣們接受命令回來之后,國王已經(jīng)不能上朝理政,便把國王的禮服拿出來放在朝廷之上以供大臣們瞻拜。第二天,國王便逝世了。
【原文】
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1458],以二干戈[1459]、虎賁百人逆子釗于南門之外[1460]。延入翼室[1461],恤宅宗[1462]。丁卯,命作冊度[1463]。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1464]。
【注釋】
[1458]仲桓、南宮毛:都是人名。俾:從。爰:與。齊侯呂伋:太公呂尚的兒子丁公。
[1459]以:用,率領(lǐng)。干戈:指的是兵器。
[1460]虎賁:武士。逆:迎接。
[1461]延:請。翼室:側(cè)室。
[1462]恤宅:憂居。宅,居。宗:主喪。
[1463]作冊:負(fù)責(zé)文書任務(wù)的官員。度:制定喪事的禮儀。
[1464]伯相:指輔相王室的二伯召公、畢公。須:布。材:指陳列的各種用于喪禮的器物。
【譯文】
太保命令仲桓和南宮毛隨從齊侯呂伋,二人分別拿著干戈,率領(lǐng)著勇士一百人,在南門以外迎接太子姬釗。把太子姬釗請入側(cè)室,太子便懷著悲痛住在這里主持喪務(wù)。丁卯這天,命令太史們討論并擬定處理喪務(wù)方面的禮節(jié)。又過了七天,召公、畢公便命令下級官員分別負(fù)責(zé)下述各種器物。
【原文】
狄設(shè)黼扆、綴衣[1465]。牖間南向[1466],敷重篾席[1467],黼純[1468],華玉[1469],仍幾[1470]。西序[1471]東向,敷重厎席[1472],綴[1473]純,文貝[1474],仍幾。東序[1475]西向,敷重豐席[1476],畫純[1477],雕玉,仍幾。西夾南向[1478],敷重筍席[1479],玄紛純[1480],漆,仍幾。
【注釋】
[1465]狄:主持遷廟的官員。黼扆(fǔ yǐ):裝飾著斧形花紋的屏風(fēng)。
[1466]牖(yǒu)間:門和窗之間。牖,窗戶。
[1467]敷:布、鋪設(shè)。篾席:竹席。
[1468]黼純:黑白相間的花邊。黼,黑白相間。純,邊。
[1469]華玉:五彩的玉。
[1470]仍:依然。幾:幾案。
[1471]序:堂上的東西兩面的墻叫序,在西邊的就叫西序。
[1472]厎席:用細(xì)密的竹篾制成的席子。致,細(xì)致。
[1473]綴:裝飾。
[1474]文貝:飾有花紋的貝。
[1475]東序:堂的東墻。
[1476]豐席:用蒲草編的席子。豐,蒲草。
[1477]畫純:繪有云朵的花邊。
[1478]夾:大堂兩側(cè)的小室。
[1479]筍席:青竹皮編織的席。筍,青竹皮。
[1480]玄:黑色。紛:帶子。
【譯文】
守祭人在門窗之間陳設(shè)畫著斧紋的屏風(fēng),并把先王遺留下的禮服放在這里。門窗以南,鋪著厚厚的竹席,斧紋的邊緣都用黑色白色的絲織品縫制起來,放著用美玉裝飾的幾案。在西墻以東,放著厚厚的用細(xì)竹篾制成的竹席,竹席的上面并綴有畫飾,還放有用花貝裝飾的幾案。在東墻以西,鋪著厚厚的莞席,席的上邊畫著云氣的形狀,放有用刻玉裝飾的幾案。在西房西堂的南面,鋪著厚厚的青竹皮紡織成的席,以黑色的絲線裝飾著它的邊緣,此間放著一張漆幾。
【原文】
越玉五重[1481],陳寶[1482],赤刀[1483],大訓(xùn)[1484],弘璧[1485],琬琰[1486],在西序。大玉[1487]、夷玉[1488]、天球[1489],河圖[1490],在東序。胤之舞衣[1491]、大貝、鼖鼓[1492],在西房;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1493],在東房。大輅[1494]在賓階面,綴輅[1495]在阼階面,先輅[1496]在左塾之前,次輅[1497]在右塾之前。
【注釋】
[1481]越:越地,地名。玉五重:五種玉器。
[1482]陳寶:這里指寶刀。陳,舊。
[1483]赤刀:據(jù)說是武王伐紂時(shí)用的刀。
[1484]大訓(xùn):記載先王遺訓(xùn)的典籍。
[1485]弘璧:大璧。弘,大。
[1486]琬:上端是圓形的玉圭。琰:上端是尖頂?shù)挠窆纭?/p>
[1487]大玉:大塊的美玉。
[1488]夷玉:東北出產(chǎn)的美玉。
[1489]天:大。球:圓形的玉。
[1490]河圖:河道為主的地圖。
[1491]胤:地名。
[1492]鼖(fén):大鼓。
[1493]兌、垂:都是做器者的名號。
[1494]大輅:就是用玉裝飾的車子。輅,國君乘坐的車子。
[1495]綴輅:用金子裝飾的車子。
[1496]先輅:即象輅,用象牙裝飾的車子。塾:門側(cè)的堂屋叫做塾。
[1497]次輅:包有皮革的車子。
【譯文】
越地的大空器也陳列出來了,同時(shí)陳列了五種玉器,此外把寶刀,武王伐紂時(shí)用的刀,先王的遺訓(xùn),以及大的玉璧、玉圭放在西墻向東的席前。把從華山和東方貢來的美玉以及渾天儀和地圖放在東墻向西的席前。把胤地出產(chǎn)的舞衣、大貝、大鼓放在房屋西面;把兌制的戈、和制的弓、垂制成的竹箭,放在房屋的東面。王的大車在迎賓臺階的前面,綴車在東階的前面,象車放在門側(cè)左邊堂屋的前面,包有皮革的車放在門側(cè)右邊堂屋的前面。
【原文】
二人雀弁[1498],執(zhí)惠[1499],立于畢門[1500]之內(nèi)。四人綦[1501]弁,執(zhí)戈上刃[1502],夾兩階戺[1503]。一人冕[1504],執(zhí)劉[1505],立于東堂。一人冕,執(zhí)鉞[1506],立于西堂。一人冕,執(zhí)戣[1507],立于東垂。一人冕,執(zhí)瞿[1508],立于西垂[1509]。一人冕,執(zhí)銳[1510],立于側(cè)階[1511]。
【注釋】
[1498]雀弁:赤黑色的禮帽。弁,帽子。
[1499]惠:三棱形的矛。
[1500]畢門:正室的門。
[1501]綦(qí):青黑色。
[1502]上刃:刃朝向前方。
[1503]戺:立。
[1504]冕:禮帽。
[1505]劉:類似于斧的兵器。
[1506]鉞:兵器名稱,大斧。
[1507]戣(kuí):三鋒的矛。
[1508]瞿:也是三鋒的矛。
[1509]垂:堂的旁邊。
[1510]銳:與矛相似的武器。
[1511]側(cè)階:在堂的北面。
【譯文】
二人戴著赤黑色的禮帽,執(zhí)著矛立在廟門的里邊。四人戴著青黑色的禮帽,拿著戟,相向地站立在門庭兩旁的臺階上。一人戴著禮帽,拿著大斧,站立在東堂之前。又一人戴著禮帽,拿著大斧,站立在西堂之前。一人戴著禮帽,拿著三尖矛,站立在東堂前面。又一人戴著禮帽,拿著三尖矛,站立在西堂前面。又一人戴著禮帽,拿著銳,站立在北面的臺階上。
【原文】
王麻冕黼裳[1512],由賓階隮[1513]。卿士邦君麻冕蟻[1514]裳,入即位[1515]。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1516]。太保承介圭[1517],上宗奉同瑁[1518],由阼階隮[1519]。太史秉書[1520],由賓階隮,御[1521]王冊命。曰:“皇后憑玉幾[1522],道揚(yáng)[1523]末命,命汝嗣訓(xùn)[1524],臨君[1525]周邦,率循大卞[1526],燮和[1527]天下,用答揚(yáng)文[1528]、武之光訓(xùn)?!蓖踉侔?,興[1529],答曰:“眇眇[1530]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1531]!”
【注釋】
[1512]王:周康王。麻冕:用麻制成的禮帽。黼裳:繡有斧形花紋的禮服。
[1513]隮(jī):升上??低醍?dāng)時(shí)沒有即位,太保代成王居主位,康王居賓位,所以康王由賓階升上。
[1514]蟻裳:黑色的禮服。蟻:黑色。
[1515]即位:就位。
[1516]太宗:大宗伯。彤裳:紅色的禮服。
[1517]承:捧著,舉著。介圭:大圭。
[1518]上宗:即太宗。同:酒杯。瑁:一種進(jìn)獻(xiàn)給天子的信物。介圭和瑁都是天子的信物,所以獻(xiàn)給康王。
[1519]阼階:東階,與賓階相對的是主階。因?yàn)樘.?dāng)時(shí)代替成王,太宗是太保的助手,所以都從主階升上。
[1520]秉:拿著,持。書:寫有王顧命的簡冊。
[1521]御:進(jìn),迎。
[1522]皇:大。后:君王,在這里指成王。
[1523]道揚(yáng):宣講。揚(yáng),道。末命:臨終之命,就是“顧命”。
[1524]嗣:繼承。訓(xùn):指文王武王的訓(xùn)教。
[1525]臨:治理。君:用作動(dòng)詞,帶領(lǐng)的意思。
[1526]率循:遵循。卞:法。
[1527]燮(xiè):和。
[1528]答:對,報(bào)。揚(yáng):發(fā)揚(yáng)。光:明。
[1529]興:起。
[1530]眇眇:形容微小的樣子。末:細(xì),這里是康王自謙的用詞。
[1531]其:豈,怎么。而:安。亂:治理,管理。
【譯文】
王戴著麻制的禮帽,穿著有斧形花紋的禮服,從賓客所走的臺階登上。重要官員和諸侯國君也都戴著麻制的禮帽,穿著黑色禮服,分別站在相應(yīng)的位置上。太保、太史、太宗也都戴著麻制禮帽,穿著紅色禮服。太保捧著大圭,太宗捧著酒杯和天子所執(zhí)的瑁,從東階登上。太史拿著冊書,從西階走上,迎接國王而授予成王的遺命說:“繼位的國王?。∧阋乐駧祝犖覀鬟_(dá)先王臨終時(shí)的命令。你現(xiàn)在依照先王遺言,繼承王位,統(tǒng)治周國,遵循著國家的大法,治理天下,以報(bào)答文王、武王并發(fā)揚(yáng)文王、武王的光榮傳統(tǒng)和遺訓(xùn)。”王行了兩次禮,然后站起來,回答說:“我這微不足道的年輕人,怎能像先王那樣敬畏天命,把四方治理好呢!”
【原文】
乃受同瑁[1532],王三宿[1533],三祭[1534],三咤[1535]。上宗曰:“饗[1536]!”太保受同[1537],降,盥[1538],以異同秉璋以酢[1539]。授宗人同[1540],拜。王答拜[1541]。太保受同,祭,嚌,宅[1542],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1543],收[1544]。諸侯出廟門俟[1545]。
【注釋】
[1532]乃受同瑁:康王接受了太保獻(xiàn)給自己的同和瑁。
[1533]宿:動(dòng)詞,即慢慢地走向前。
[1534]祭:祭酒,把酒灑在地上。
[1535]咤:放下酒爵。
[1536]饗:飲。
[1537]太保受同:太保接受了酒杯。
[1538]盥:洗手。
[1539]璋:大臣所用的用于盛酒的酒器。?。╟ù):回敬的酒。古代禮節(jié),主人獻(xiàn)酒,賓客酌酒回敬主人,主人給尊者獻(xiàn)酒,不敢受尊者的回敬,就酌酒自酢。這時(shí)是冊命以后,康王已經(jīng)即位,所以太保采用臣子之禮。
[1540]授宗人同:太保把酒杯交給宗人。宗人,大宗伯的助手。
[1541]拜:太保拜。
[1542]嚌(jì):嘗。宅:退。
[1543]太保降:太保從堂上下來。
[1544]收:收束,意思是說禮儀結(jié)束。
[1545]俟:等待。
【譯文】
于是王便接受了同和瑁,慢慢地向前行進(jìn)三次,奠酒三次,向后退行三次。接著司儀說:“王啊!請你把酒喝下吧!”太保代王接過酒杯,歷階而下,然后洗了洗手,用璋瓚這種酒杯,自斟了一杯酒,又授予助祭人一杯酒,助祭人行禮拜謝,王回禮答謝。太保從助祭人那里接過這杯酒,先祭后嘗,便退了下來,把這杯酒還給助祭人。助祭人行禮拜謝,王回禮答謝。太保等從西階走下,行禮完畢。大家從行禮的地方走出來,諸侯國君走出廟門后,恭候國王。
【解析】
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輔佐康王,于是作《顧命》。中國古代王位的傳承最早實(shí)行的是“禪讓制”,但是,自夏朝以來實(shí)行的都是“家天下”、“世襲制”,父死子繼或兄終弟繼。“家天下”講究傳嫡不傳賢,在父死子幼時(shí)必將遭遇尷尬:年幼的小皇帝無法行使皇權(quán)。如何破解這一難題,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化解尷尬的方法:顧命制。“顧命”取其臨終遺命之意。后代因此稱帝王臨終前的遺詔為顧命。所謂“顧命制”,指的是帝王臨終前選取若干顧命大臣輔佐幼主的政治制度。
武王臨終之時(shí),其子成王十三歲,父死子繼制度遭遇了第一次尷尬。武王為了保證成王年幼時(shí)朝政不亂,年長后還能夠順利繼位,命其弟周公姬旦輔佐成王。周公攝政,引起了諸多親貴的猜疑,他們擔(dān)心周公攝政不利于成王,但是,周公最終不負(fù)武王重托,穩(wěn)定了政局,并在輔政七年之后,成王年滿二十歲時(shí)順利地將權(quán)力交還成王。因此,周公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顧命大臣。顧命大臣的選擇一般須具有兩個(gè)條件:一是親,二是貴。要么是皇親,要么是重臣。周公姬旦剛好兼顧二者,他既是成王的叔叔,又是朝中的重臣。
這一次,成王臨終,又遇上康王年幼,于是效法周公顧命的先例,囑托召公和畢公。本篇《顧命》可以分為三個(gè)層次:第一層,記述群臣接受顧命。成王要求群臣協(xié)助嗣王治理好國家,“敬迓天威”,“無敢昏逾”;第二層,記述康王莊嚴(yán)隆重的即位儀式;第三層,記述召公和群臣對新天子的勸誡以及康王的答詞。是研究周初制度的重要文獻(xiàn)。
上一篇:尚書《金滕第八》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尚書《高宗肜日第十五》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