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瑞明
《元和郡縣志》是唐代地理志的代表作,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古代總地志。編撰人李吉甫(公元758-814年),字弘憲,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元和郡縣志》原名《元和郡縣圖志》,依據唐代元和年間的郡縣,以當時十道四十七節鎮分篇,計有關內、河東、河北、山南各四卷,江南六卷,嶺南五卷,劍南三卷,隴右二卷,淮南一卷,河南道最多為七卷,合計四十卷,另加目錄二卷。每鎮篇首有圖,分鎮記載府、州、縣的戶數、沿革,四至八到,道里、貢賦、古跡、物產、山川、城邑等。以卷一為例,以“關內道一,京兆府,雍州”標目于前,首先開列開元、元和戶數,繼即敘述雍州的歷史沿革,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說起,一直講到隋代時而置雍州,時而又改為京兆郡;唐代武德元年復為雍州,開元元年改為京兆府。繼講府境八至及貢賦。最后分述所管二十三個縣,第一個縣是萬年、簡述其興衰起落,及山川、陵墓、名勝、古跡,條目清楚,文義簡括。每卷體例相同。公元813年(元和八年)書成。此書所載,皆有所本,符合實際,反映了唐代強盛的具體情節,其史料價值超過新舊唐書的地理志。
本書原有的圖,到南宋時已經散佚,故書名改稱為《元和郡縣志》,原書在流傳中散失頗多,殘缺第十九卷(河北道四)、二十卷(山南道一)、二十三卷(山南道四)、二十四卷(淮南道)、三十五卷(嶺南道二)、三十六卷(嶺南道三)。實存的三十四卷也不完整,其第十八卷缺其半,二十五卷亦缺二頁。孫星衍為本書作校正,編入《岱南閣叢書》;而《畿輔叢書》根據岱南本附以張駒賢考證,可謂佳本。公元1937年,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中的《元和郡縣圖志》(附缺卷逸文考證),即根據畿輔本排印。清光緒年間的金陵書局刻本,附有嚴觀《元和郡縣補志》九卷。此外,繆荃蓀輯錄《元和郡縣志缺卷逸文》,皆為重要參考書。
《元和郡縣志》成書已一千多年,歷代全國性或地方性的方志,基本上都繼承了它的編纂方法,其影響極為深遠。
上一篇:吳志根《元史譯文證補》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吳志根《元文類》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