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叔本華
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1788年出生于但澤 (今波蘭格但斯克)一個銀行家家庭,最初在哥廷根大學學醫,后改學哲學。1814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后來先后居留魏瑪、德累斯頓,研究印度哲學和佛學,從事著述。1822年被聘為柏林大學哲學副教授,激烈抨擊黑格爾的辯證法和理性主義,敗而辭職,離開柏林,靠其父遺產過活,1831年起居于法蘭克福一個旅舍中,至死為止。著有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
叔本華的生命意志哲學是繼德國早期浪漫派之后在浪漫美學思路上所作的一次重大的、極端的推演。意志,即盲目的永遠不得滿足的本能沖動,成為他整個理論賴以確立的核心。他的哲學汲取了柏拉圖、康德、萊布尼茨、費希特、謝林以及佛教的某些觀點,形成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混合體,具有濃厚的悲觀棄世特點。他把康德的“現象世界”和“物自體”改造為表象和意志,認為世界是我的表象,意志是世界的核心和本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由意志派生,理性和科學只是意志的工具,毫無實在意義,為了達到實在必須拋棄理性而借助于直覺。由此唯意志主義和反理性主義的世界觀,叔本華推出了他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認為人生不過是意志的幻影,空虛而沒有價值; 意志導致社會無盡無休罪惡的產生,使人生永遠充滿痛苦。叔本華的全部美學理論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哲學基礎之上。
對于充滿痛苦的人生,叔本華指出了兩條解脫之路: 一是根本解脫,即徹底消滅一切欲望,通過絕對的忘我和意志的絕對否定,達到涅槃的境界。二是暫時解脫,即通過對于美的觀照達到暫時的忘我和意志的暫時否定。審美直觀可消除物我差別,擺脫生活的羈絆,達到物我合一以致忘我的境界,從而使人暫時擺脫痛苦。在叔本華看來,這種暫時的“解脫”便是藝術。審美直觀采用觀審法,打破了按根據律進行的一般的認識方式,其目的在于直接服務于感性個體的生存價值的超越,在浪漫美學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一種逃避、超脫,是從意志到夢境、欲望到靜觀的過渡。
叔本華繼承了柏拉圖和德國古典美學的理念說,把藝術解釋為“關于理念的知識”,認為藝術的目的只在于表達和傳授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認識,同時進一步明確并發揮了康德的審美判斷的無利害性的見解,把超功利、無利害進一步明確為超動機、無意識,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論。從純藝術論出發,叔本華合乎邏輯地走向了藝術中的貴族主義。
在他看來,一切藝術都是理念(意志的客觀化) 或意志本身的表現,由于表現的手段不同而分成不同的藝術門類。由于表現不同等級的理念而有高低之別,建筑、繪畫、雕塑、詩、音樂便是從低級到高級的藝術序列。其中以對詩和音樂的理論影響較大。他從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出發,認為人生在整體上是悲劇,只有在細節上才有喜劇意味。藝術中最能達到解脫目的的是悲劇,悲劇是藝術的頂峰。悲劇的目的在于描寫人生的可怕方面,其效果是崇高,其本質是把人引導到退讓或超脫。認為悲劇有三種: 由于某個特別邪惡的人為非作歹所造成的悲劇; 由于盲目的命運即機運和謬誤所造成的悲劇; 由于劇中人物彼此對立所造成的悲劇。其中以第三種最為可怕,因為每個人都可能陷入這種悲劇。音樂在叔本華的理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他認為其他藝術都是理念的表現,音樂則是意志本身的摹寫,因此更有力量、更使人感動,他夸大音樂的抽象的普遍性和不確定性,把音樂比作先天地適用于一切經驗對象的普遍形式——幾何圖形和數字。在音樂美學和音樂家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叔本華的唯心主義和反理性主義思想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歐洲影響很大,后來為尼采所承襲和發揮,對現代西方美學產生深刻影響,他的理論經近代美學家王國維介紹和發揮,在中國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上一篇:西方文學·魔幻現實主義
下一篇:西方文學·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