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驪姬之亂
(僖公四年、五年、六年)
【題解】
公元前671年,晉獻(xiàn)公率兵進(jìn)攻驪戎。戰(zhàn)爭以驪戎的國王送給獻(xiàn)公兩個美女而告終。這兩個人是親姐妹,姐姐叫驪姬,妹妹叫少姬。那驪姬不僅長得傾國傾城,而且還很擅長花言巧語,所以很受獻(xiàn)公的寵愛。幾年之后,驪姬就為獻(xiàn)公生了個叫奚奇的兒子。她想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于是就想盡一切辦法來陷害其他公子,沒想到陰謀竟然順利地施行了,由此晉國開始陷入內(nèi)亂之中。
【原文】
初,晉獻(xiàn)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52],不吉;筮之[53],吉。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54],不如從長。且其繇曰[55]:“專之渝[56],攘公之羭[57]。一薰一蕕[58],十年尚猶有臭[59]。必不可!”弗聽,立之。生奚齊,其娣生卓子。
【注釋】
[52]卜:用龜甲占卜。
[53]筮:用蓍草占卜。
[54]短:指不靈驗。長:指靈驗。
[55]繇(zhòu):占卜所得之辭。
[56]專之渝:謂專寵必變亂。渝,變。
[57]攘:奪去。羭(yù):羊之肥美者。這里暗指太子申生。
[58]薰:香草。蕕(yǒu):臭草。
[59]十年尚猶有臭:謂香臭共處則香不敵臭,喻善易消而惡難除。
【譯文】
當(dāng)初,晉獻(xiàn)公想立驪姬為夫人,便用龜甲來占卜,結(jié)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吉利。獻(xiàn)公說:“按照蓍草所占卜的結(jié)果去辦。”占卜的人說:“蓍草之?dāng)?shù)短而龜象卻長,不如按照龜卜。而且它的繇辭說:‘專寵過分會發(fā)生叛亂,它將要偷走您的肥羊。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十年以后還會有臭氣。’一定不能這么做。”晉獻(xiàn)公不聽,立驪姬為夫人。驪姬生了奚齊,她隨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原文】
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60]。姬謂大子曰[61]:“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62],歸胙于公[63]。公田[64],姬置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xiàn)之。公祭之地[65],地墳[66];與犬,犬?dāng)溃慌c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大子[67]。”大子奔新城[68]。公殺其傅杜原款。
【注釋】
[60]成謀:定好計,有預(yù)謀。
[61]大子:太子,指申生。
[62]曲沃:晉國的舊都,在山西聞喜縣東。
[63]胙(zuò):祭祀時用的酒肉。
[64]田:出獵。
[65]祭:灑,潑。
[66]墳:土堆。
[67]賊:陰謀。
[68]新城:指曲沃。
【譯文】
等到要立奚齊做太子的時候,驪姬已經(jīng)和中大夫有了預(yù)謀。驪姬對太子申生說:“國君夢見了你的母親齊姜,你一定要趕快祭祀她。”太子到曲沃祭祀,把祭酒祭肉帶回來給獻(xiàn)公吃。獻(xiàn)公剛好出外打獵,驪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宮里放了六天。獻(xiàn)公打獵回來,驪姬在酒肉里下了毒藥然后獻(xiàn)上去。獻(xiàn)公以酒祭地,地上的土突起像墳堆;把肉給狗吃,狗死掉了;給宦官吃,宦官也死了。驪姬哭著說:“陰謀從太子那里來的。”太子逃亡到新城,獻(xiàn)公殺了他的師傅杜原款。
【原文】
或謂大子:“子辭[69],君必辯焉[70]。”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71]。”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72],人誰納我?”十二月戊申,縊于新城。
【注釋】
[69]辭:陳狀自辯。
[70]辯:辯白,追究是非。
[71]吾又不樂:意謂我怎么能再令他不高興。
[72]被:蒙受,帶著。此名:指殺父的罪名。
【譯文】
有人對太子說:“您如果申辯,國君一定會弄清楚的。”太子說:“君王如果沒有了驪姬,會睡不安,吃不飽。我如果辯解,驪姬必定會有罪。君王老了,我怎么能使他不高興呢?”那人說:“那么您想出走嗎?”太子說:“君王還沒有明察驪姬的罪過,我?guī)е鴼⒏傅淖锩幼撸l會收留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死了。
【原文】
姬遂譖二公子曰[73]:“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注釋】
[73]譖(zèn):誣陷,中傷。二公子:指重耳和夷吾。
【譯文】
驪姬接著又誣陷重耳和夷吾兩個公子說:“他們對申生的陰謀都知道。”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原文】
初,晉侯使士蒍二公子筑蒲與屈,不慎[74],置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為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戚[75],憂必仇焉[76]。無戎而城,仇必保焉[77]。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78],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與忠,何以事君?《詩》云:‘懷德惟寧,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79],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茸[80],一國三公,吾誰適從[81]?”
【注釋】
[74]不慎:不慎重。
[75]戚:憂愁,悲傷。
[76]仇:怨。
[77]仇必保:言城為寇仇所保障、憑借。
[78]廢命:不接受君命。
[79]尋師:用兵。
[80]尨茸(méng róng):蓬松雜亂的樣子。
[81]適:跟從。
【譯文】
當(dāng)初,晉獻(xiàn)公派士大夫蒍為重耳和夷吾在蒲、屈兩地筑城,一不留神,城墻里放了木柴。夷吾把這件事告訴了晉獻(xiàn)公。晉獻(xiàn)公派人責(zé)備士蒍。士蒍叩頭回答說:“臣下聽說,沒有喪事而悲傷,憂愁必然跟著來到;沒有兵患而筑城,國內(nèi)的敵人必定會據(jù)而守衛(wèi)。敵人既然可以占據(jù),哪里用得著謹(jǐn)慎?擔(dān)任官職而不接受命令,這是不敬;鞏固敵人可以占據(jù)的地方,這是不忠。沒有忠和敬,拿什么來奉事國君呢?《詩經(jīng)》說:‘心存德行就是安寧,宗室子弟就是城池。’君王只要修養(yǎng)德行而使同宗子弟的地位鞏固,又會有哪個城池能比得上?三年以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著謹(jǐn)慎?”士蒍退出去賦詩說:“狐皮袍子蓬松雜亂,一個國家有了三個主人,我該跟從哪一個呢?”
【原文】
及難[82],公使寺人披伐蒲[83]。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84]。”乃徇曰[85]:“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斬其祛[86],遂出奔翟[87]。
【注釋】
[82]及難:等到災(zāi)禍發(fā)生。
[83]寺人:閹人。披:人名。
[84]校:違抗。
[85]徇:遍告,布告。
[86]祛(qū):袖口。
[87]翟:同“狄”,古時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
【譯文】
等到禍難發(fā)生時,晉獻(xiàn)公派遣寺人披攻打蒲城。重耳說:“國君和父親的命令都不能違抗。”于是他通告眾人說:“抵抗的就是我的敵人。”重耳越墻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最后逃亡到了翟國。
【原文】
六年春,晉侯使賈華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將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88]。粱近秦而幸焉[89]。”乃之粱。
【注釋】
[88]之:去,往。梁:諸侯國名,嬴姓,在今陜西韓城縣南。
[89]秦:諸侯國名,嬴姓,在今陜西鳳翔縣。幸:寵信。
【譯文】
魯僖公六年的春天,晉獻(xiàn)公派賈華去攻打屈城。夷吾守不住,與百姓訂立盟約后出逃。夷吾準(zhǔn)備逃往狄國,卻芮說:“你在重耳之后也逃到狄國去,這證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國。梁國靠近秦國,而且得到秦國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梁國。
【評析】
這是一場因為爭奪君位而發(fā)生的禍起蕭墻的戰(zhàn)爭,重耳、夷吾和申生三個人對此都有不同的反應(yīng)。太子申生成了這場君位爭奪戰(zhàn)中悲劇性人物的代表,是驪姬陰謀詭計的犧牲品,同時也是他所信奉的觀念的殉葬品:就算是知道罪魁禍?zhǔn)资钦l,然而卻為了父親的“幸福”而不愿揭露;逃往他國本可以成為一條出路,他卻選擇以自盡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通過申生的悲劇我們可以認(rèn)識到,心地過分單純和善,在一個充滿爾虞我詐的世界之中,往往會成為邪惡的冤魂。惡的力量有害,這并不是難理解;而當(dāng)我們清楚地意識到惡在向我們進(jìn)攻時,我們是不應(yīng)當(dāng)向它妥協(xié)或是讓步的。有時候,是可以高姿態(tài)、正面地反抗惡的,有時候則可以憑智慧想方設(shè)法來遠(yuǎn)離惡,申生的兩個兄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就是最好的例證。
與申生相比,他們兩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既然知道自己沒有過錯,那么就完全沒有必要代人受過,沒有必要去做冤死鬼,更沒有必要自動成為陰謀詭計的犧牲品。既然父王的命令是不能違抗的,那么逃跑總沒問題吧。再說,他們倆固執(zhí)己見,但也沒到鉆牛角尖的地步,所以能聽從別人勸諫,在災(zāi)禍臨頭時知道保護(hù)自己。
公子重耳就是日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這自然與他不墨守陳規(guī),善于隨機(jī)應(yīng)變有很大關(guān)系。這時我們不禁會想到一條最實際的生存法則:適者生存。
上一篇:左傳全集《晉楚鄢陵之戰(zhàn)》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宮之奇諫假道》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