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后派*作家安部公房*的長篇小說,獲1951年第25屆芥川文學獎。這是一部自由地運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從多角度觸及人的異化現象的作品。主要寫主人公“我”,一天早晨起來,發現胸中空空蕩蕩。到食堂去,簽名時,怎么也想不起自己的姓名。到公司去,發現自己的名片變成了“我”,坐在椅子上。“我”回到家中,覺得心中空虛得受不了。到醫院去,胸中的空虛將砂漠吸了進去;到動物園去,胸中的砂漠又將駱駝吸了進去。“我”因此受到審判。為逃避審判,“我”要逃往世界的盡頭。但發現自己被墻包圍著,被墻吸收著,變成了靜靜的、無限延伸的墻。
作品在日常的現實中,展開了超現實的世界。在幻想和現實的對立中,現實逐漸被戲劇化。作品描寫了現實與精神的對立關系。似乎是在模仿卡夫卡*的《變形記》*,但主人公卡爾瑪氏卻沒有《變形記》中主人公回返日常生活中的那種愿望。作者運用了卡夫卡的寓意和諷刺手法,表現了自己獨特的追求。他旨在說明:成為名片的“我”,就是與人類的歷史和命運隔離開而前行的我們自身,失去了名字的“我”,就是背負著歷史上一切事件的罪惡的人的本質;而將人從這種被剝露于外的不安和恐怖中解放出來的,是人們自己假設出來的“墻”。這可以看作是一種不合理的存在,但作者在碰上了“墻”,卻不氣餒而折回,反要踏進“墻”那邊的未知的領域而努力。這可以說是小說對人的啟示。
上一篇:《城堡》作品分析
下一篇:《墻上的斑點》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