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之盟
(僖公九年)
【題解】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人滿則止而退。葵丘之會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yè)走到了巔峰,然而同時也是其開始走下坡路的轉(zhuǎn)折點。
【原文】
夏,會于葵丘[90],尋盟[91],且修好,禮也。王使宰孔賜齊侯胙[92],曰:“天子有事于文、武[93],使孔賜伯舅胙[94]。”齊侯將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95]’”。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96],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97],以遺天子羞[98]。敢不下拜?”下,拜;登,受[99]。
【注釋】
[90]葵丘:宋國地名,在今河南民權(quán)東北。
[91]尋盟:尋求同盟。
[92]王:周襄王。宰:太宰,掌王室內(nèi)外事務。齊侯:齊桓公。胙:祭祀用的肉。
[93]事:指祭祀,周代把祭祀和戰(zhàn)爭視為統(tǒng)治者的兩件大事。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94]伯舅:周代同姓不婚,周王室與各姬姓諸侯國多與齊(姜姓)、宋(子姓)、陳(媯姓)等異姓諸侯國通婚,所以周王通常稱異姓諸侯為伯舅。這里宰孔話里的伯舅,就是轉(zhuǎn)述周襄王對齊桓公的稱呼。
[95]耋(dié)老:泛指年老。耋,古有釋為七十者,有釋為八十者。勞:慰勞。級:等級。無:不必。
[96]天威:喻指周天子的威嚴。違:離開。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97]隕越:跌倒。
[98]以遺天子羞:給天子留下羞辱。
[99]登:升上臺階。受:接受天子之賜。
【譯文】
夏季,魯僖公和齊桓公、宋桓公、衛(wèi)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等在葵丘會見,想重溫過去的盟約,同時發(fā)展友好關(guān)系,這是合于禮法的。周襄王派宰孔把祭肉賜給齊桓公,說:“周天子祭祀文王、武王,派遣我把祭肉賜給伯舅。”齊桓公準備下階拜謝。宰孔說:“且慢,后面還有別的命令,天子派我說:‘因為伯舅年紀大了,加上功勞,獎賜一級,不用下階拜謝。’”齊桓公回答說:“天子的威嚴就在前面,小白我豈敢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階拜謝?不下拜,我唯恐違背禮法于天下,給天子羞辱。豈敢不下階拜謝?”于是,齊桓公下階拜謝,登上臺階接受祭肉。
【原文】
秋,齊侯盟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100]。”宰孔先歸[101],遇晉侯曰[102]:“可無會也。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103],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也[104]。東略之不知[105],西則否矣,其在亂乎[106]。君務靖亂[107],無勤于行。”晉侯乃還。
【注釋】
[100]言:語助詞,無實意。
[101]宰孔先歸:宰孔不參加諸侯盟約,所以先回。
[102]晉侯:晉獻公。
[103]務:致力于。略:攻伐。
[104]西為此會:此次葵丘之會齊桓公的主要目的是與處于中原西部的晉國結(jié)盟。
[105]東略:指齊桓公可能伐淮夷等東夷。
[106]西則否矣,其在亂乎:宰孔認為晉國如果不出現(xiàn)動亂,齊桓公是不會向西部用兵的。
[107]靖:平定。
【譯文】
秋季,齊桓公和諸侯在葵丘會盟,說:“凡是我們一起結(jié)盟的人,既已盟誓之后,就恢復到過去那樣友好。”宰孔先行回國,遇到晉獻公,說:“可以不去參加會盟了。齊桓公不致力于德行,而忙于遠征,所以向北邊攻打山戎,向南邊攻打楚國,在西邊又舉行了這次會盟,向東邊是否要有所舉動還不知道,攻打西邊是不可能的了,晉國恐怕會有禍亂吧!君王應該從事于安定國內(nèi)的禍亂,不要急于前去。”晉獻公聽了這話,就回國了。
【評析】
公元前651年的夏天,齊桓公在葵丘與諸侯舉行第九次會盟,出席葵丘之會的諸侯除了盟主齊桓公,還有魯僖公、宋襄公(他父君宋桓公剛死不久,還沒來得及下葬,按照當時的規(guī)矩還不能稱公,只能稱“宋子”)、衛(wèi)文公、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本來還應該有晉獻公,這是他第一次有機會與齊桓公相會,而且還是齊桓公在這次會盟中重點要會見的一個諸侯,然而由于因病在身,不能準時前來。后來病情有所好轉(zhuǎn),支撐著要去赴會,沒想到在半道上遇見了完成賜胙任務后先行告退的宰孔,被他三言兩語一勸阻,就打道回府了。
從夏天就開始的葵丘之會,卻一直拖到秋季九月,眾諸侯才在盟書上簽字。那葵丘既不是什么旅游景點也不是避暑勝地,不至于使眾諸侯流連忘返。之所以延長那么長時間不舉行同盟儀式,最大的可能就是齊桓公在等待晉獻公的來臨。使從未謀面的晉獻公參與會盟,是盟主齊桓公的一個大心愿。然而這個心愿終究沒有實現(xiàn),不無遺憾是避免不了的。然而他未必意識到,使晉獻公與他失之交臂的,正是由于自己的驕傲。宰孔的背后拆臺,正是他的驕傲造成的。
上一篇:左傳全集《狼瞫之死》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魯國侵齊》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