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一對朋友坐在桌旁飲茶。
街上響起一陣嘈雜的聲音,混雜著絕望的哀嚎,暴怒的斥責和邪惡的狂笑。
“他們在打人。”一個朋友說著,伸頭向窗外望去。
“強盜?還是殺人犯?”另一個朋友問,“我覺得無論是什么,我們決不能讓這類非法的行為發生。走,我們去幫他一把。”
“他們打的似乎不是殺人犯。”
“不是殺人犯?那是個賊?那也一樣,我們去把他從人堆里拉出來吧。”
“也不是個賊啊。”
“不是個賊?那一定是個在逃的售票員,鐵路工人,軍需官,俄羅斯文化庇護人,律師,保守的編輯,社會改革家?無論如何,我們快去幫幫他吧。”
“都不是,他們在打一個報社的記者。”
“記者?哦,那好吧,先喝完這杯茶再說吧。”
一八七八年七月
【導讀】
記者是個什么角色?
你看,文章的結尾是多么的有意思。整篇的文章的意味全在文章結尾的一句話里。“記者?哦,那好吧,先喝完這杯茶再說吧。”它的意味是什么呢?這時如果你再回讀一下文章前面的內容,你就會發現這位朋友對記者的態度和他對殺人犯、賊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哪怕你是個殺人犯,這位朋友都要快去幫幫他,如果你是個記者,這位朋友卻只顧喝茶。這意思就是,如果你是記者,我們根本不去理睬。這就是文章結尾的意味。
記者為什么讓人如此心生厭惡?我們從文中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從文中看出記者在人們的心中甚至不如一個殺人犯。這需要我們回到時代的背景下去理解。19世紀沙皇統治的俄國,地主貴族控制絕大部分的土地,農民依然像農奴一樣失去土地、失去自由,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沙皇統治者和革命者、民粹主義者的斗爭不可調和,平民階層和貴族階層的地位懸殊。人民渴望獲得自由,對貴族統治者恨之入骨。作為社會生活的觀察者、記錄者和反映者的記者理應反映這一客觀現實,但他們只會迎合統治者的需要,粉飾太平,為沙皇唱贊歌。記者實際上成了沙皇的御用文人,他們喪失了文人最起碼的人格尊嚴和職業的道德。作者借用人們的對話表達了自己對他們厭惡至極的情感。在作者的眼中,記者不如一位殺人犯,甚至他們就是殺人犯,因為他們沒有正義、勇敢和同情,他們只是沙皇的幫兇。
上一篇:屠格涅夫經典《蔚藍色的王國》作品賞析|導讀
下一篇:屠格涅夫經典《霍里和卡利內奇》作品賞析|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