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上書諫獵》原文鑒賞
相如從上至長楊獵2,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壄獸3。相如因上疏諫曰4:
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5,捷言慶忌6,勇期賁、育7。臣之愚,竊以為人誠有之,獸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險,射猛獸,卒然遇逸材之獸8,駭不存之地9,犯屬車之清塵10,輿不及還轅,人不暇施巧,雖有烏獲、逢蒙之技不得用11,枯木朽株,盡為難矣。是胡越起于轂下12,而羌夷接軫也13,豈不殆哉!雖萬全而無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14,況乎涉豐草,騁邱墟,前有利獸之樂,而內無存變之意,其為害也不難矣。夫輕萬乘之重不以為安15,樂出萬有一危之涂以為娛,臣竊為陛下不取。
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無形,禍固多藏于隱微16,而發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諺云:“家累千金17,坐不垂堂18。”此言雖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注釋】 1司馬相如(前179年—前117年):西漢辭賦家。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漢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去梁,從枚乘等游。工辭賦。所作《子虛賦》為漢武帝所賞識,因得召見,又作《上林賦》,漢武帝用為郎。曾奉使西南,后為李文園令。其賦大都描寫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極盡鋪張之能事,于篇末則寄寓諷諫;富于文采。原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司馬文園集》。2長楊:長楊宮。舊址在今陜西省周至東南。《三輔黃圖·秦宮》:“長楊宮在今盩厔縣東南三十里,本秦舊宮,至漢修飾之以備行幸。宮中有垂楊數畝,因為宮名;門曰射熊館。秦漢游獵之所。” 3壄:野的異體字。4疏:古代文體。亦指奏章。5烏獲:戰國時期,秦國的力士,能舉千鈞,為秦武王寵用。6慶忌:春秋時期,吳王僚之子。闔閭刺殺了吳王僚奪得王位后,想殺死慶忌,騎馬追捕他,也沒有追到。故以跑得快著稱。7賁:指孟賁。戰國時期的勇士。據說他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狼虎,能生拔牛角。育:指夏育。戰國時期的勇士。衛國人,能力舉千鈞。8逸材:同“軼材”。謂過人之材。9不存之地:謂必死之地。10清塵:尊貴之人的代稱。塵:指車馬行動時揚起的塵土。清,尊貴。11逢蒙:夏朝時的善射者。13胡越:指北方和南方的少數民族。13羌夷:指西方和東方的少數民族。14銜橛之變:謂車馬奔馳有傾覆的危險。15萬乘:這里指天子。16旤:同“禍”。17累:積累。18坐不垂堂:不坐堂階之地,自恐墜墮。也有說,不坐堂之地,是怕檐瓦掉下來砸著。謂富有之人,非常自愛。
【今譯】 司馬相如跟隨漢武帝,到長楊宮打獵。那時武帝正愛好親自射殺野熊、野豬,追逐野獸。司馬相如于是上書勸諫說:
我聽說事物有同屬一類,卻各有特殊才能的;所以力氣大的當屬烏獲;善跑的當推慶忌;勇猛的,當說孟賁、夏育。我愚昧,私下認為在人群之中,確實有這樣的人,在野獸之中也是同樣。如今陛下喜歡登上險峻之處射擊猛獸,倘若突然碰上異常之猛獸,它被逼驚駭,必然反撲侵犯陛下的車駕。這時車子來不及轉頭,人也來不及施展駕車的巧技,衛士們雖有烏獲、逢蒙的本領也用不上,那怕有一段枯木朽株阻礙車道,均可成為災難。這就好像胡越的兵,突然從車底下鉆出來,羌夷的隊伍跟在后面追趕,難道不危險嗎?即使萬分安全沒有任何危險,也本來不是天子所應該接近的。
天子在外出的時候,先掃清道路,然后才行走;就是沿著大路正中奔跑,尚且有時會發生馬嚼子斷、鉤心脫的事故,何況是行走在茂密的草叢中,在山丘村落中奔跑,眼前有貪圖野獸的樂事,胸中卻沒有防患的思想,遭到禍害也是頗為容易的。隨便放棄天子的尊貴,不考慮自已的安全,喜歡到萬一會發生危險的地方去尋歡作樂,我私下認為,陛下不應這樣。
明哲之人,在事情尚未萌發時就及早看到;聰明的人在禍患還沒有形跡以前,就能夠避開。禍患大都伏在隱蔽的地方,發生在人們容易忽視而沒有防備之際。因此俗話說:“家中積累千金的人,不坐在堂邊。”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但卻可以拿來比喻大事。我希望陛下留心,并請考慮。
【集評】 清·吳楚材《古文觀止》卷六:“卒然遇獸一段,寫獸之駭發。清道后行一段,寫人之不意。末復反復申明之,悚然可畏之中,復委婉易聽。武帝所以善之也。”
近代·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幫忙到扯淡》:“中國的開國的雄主,是把‘幫忙’和‘幫閑’分開來的,前者參與國家大事,作為重臣,后者卻不過是叫他獻詩作賦,‘俳優畜之’,只在弄臣之列。不滿于后者的待遇的,是司馬相如,他常常稱病,不到武帝面前去獻殷勤,卻暗暗的作了關于封禪的文章,藏在家里,以見他也有計劃大典——幫忙的本領,可惜等到大家知道的時侯,他已經‘壽終正寢’了。然而雖然并未實際上參與封禪的大典,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也還是很重要的作家。為什么呢?就因為他究竟有文采。”
【總案】 司馬相如的這篇《上書諫獵》寫于他對武帝還抱有希望之時,即還在尋找機會想做“幫忙”文人之際。為此,他誠懇地提出武帝親自擊殺野獸的危險性,語氣婉轉,情意真摯,為此武帝樂于接受。
上一篇:《先秦散文·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老子·唯之與阿章(原第二十章)》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