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思敏
【作家簡介】見《拉達蘭妮》。
《毒樹》,石真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內容提要】古賓忒普爾縣的地主那坎德羅在一次旅游途中,為躲避暴風雨,來到一所古老破舊的住宅。冷落的庭院里只有父女兩人,老人已病入膏肓,處于彌留之際,女兒琨德南迪妮是個美麗的少女,她正抱著奄奄一息的父親而束手無策。那坎德羅到這里后不久,老人就離開了人世。孤苦無援的琨德南迪妮為失去父親而悲慟欲絕。那坎德羅幫助她埋葬了父親。出于對這個孤苦伶仃的少女的憐憫,在征得妻子的同意后,那坎德羅把她帶回家里。后又在妻子的干預下,將琨德南迪妮許配給內弟達拉佳朗。達拉佳朗是一個具有民主思想的青年,主張婦女解放,提倡寡婦再嫁和取消面紗制度。琨德南迪妮婚后3年,丈夫患病去世,她成了寡婦,又搬回到那坎德羅家中居住。這時,達拉佳朗的朋友代賓德羅迷戀著琨德南迪妮的美貌,拋棄了自己丑陋的妻子,對琨德南迪妮緊追不舍。思想一向保守的那坎德羅也為了得到美麗的琨德南迪妮,而一反常態的為寡婦再嫁辯護。在朝夕相處中,琨德南迪妮對那坎德羅產生了愛情,兩人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戀情中。這一切都被那坎德羅的妻子蘇爾雅穆琪所察覺,她一怒之下把弟媳趕出了家門。那坎德羅出外四處尋找,并發誓不找回琨德南迪妮,就決不回家。
琨德南迪妮離家出走后,藏匿在女仆茜拉家里。代賓德羅向茜拉討好,想以高價贖買琨德南迪妮做妻子。琨德南迪妮出于對那坎德羅的愛,趁深夜又偷跑回那坎德羅家中。蘇爾雅穆琪為了丈夫的快樂,不得不同意那坎德羅娶琨德南迪妮為妻。在他們的新婚之夜里,蘇爾雅穆琪傷心的離家修行去了,因為她感到自己不僅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應有的社會地位。妻子出走后,那坎德羅深感不安;回憶起妻子對自己的深愛和忠誠,更加悔恨不已。他責備自己為女色所迷。出于懺悔,他決定外出去尋找蘇爾雅穆琪。
蘇爾雅穆琪的出走,也帶走了琨德南迪妮的幸福。從此以后,她一個人留在那坎德羅的深宅大院里,過著孤寂的生活,無人疼愛,受盡冷落。她白天黑夜都在無邊的痛苦中掙扎、思索和哭泣,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成了一切不幸災難的禍根。后來,那坎德羅找到了妻子,與之和好如初。琨德南迪妮為了不做他們幸福道路上的障礙,為了擺脫種種的壓力,終于服毒自殺了。在彌留之際,她第一次敞開心扉,大膽地說出自己對那坎德羅的愛。那坎德羅強忍住悲痛,為她舉行了葬禮。
女仆茜拉為了得到代賓德羅的愛情,設下了種種圈套,但均未成功。因為代賓德羅一心想著琨德南迪妮。為了報復茜拉,代賓德羅在與她同居之后,就把她趕走了,致使茜拉精神失常。代賓德羅也因深切思念琨德南迪妮而重疾纏身,一病不起。
【作品鑒賞】《毒樹》是般吉姆第一部以社會問題為題材的長篇小說。于1878年在《孟加拉之鏡》第1期上開始連載這部小說。
《毒樹》通過琨德南迪妮的悲劇命運反映了當時極其尖銳的社會問題——寡婦再嫁。根據印度的傳統習俗,寡婦是不能再嫁的,有的還要為死去的丈夫殉葬。加上印度童婚制度盛行,有的少女不到10歲就成了寡婦,永無出頭之日了。般吉姆在作品中有力地抨擊了這種落后的封建習俗,主張寡婦再嫁。但由于作家自身的思想局限,使得他雖然能接觸現實,提出這一尖銳的社會問題,卻還不能找到一條正確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
小說主人公琨德南迪妮是個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少女。父親去世后,在地主那坎德羅的幫助下,許配給他的內弟達拉佳朗為妻。達拉佳朗和他的朋友代賓德羅在當時是屬于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青年,他們主張婦女解放,提倡寡婦再嫁,要求取消面紗制度。琨德南迪妮和達拉佳朗度過了3年的幸福生活。不幸,達拉佳朗因病而英年早逝,琨德南迪妮成了寡婦,痛苦也就隨即接踵而來了。她不僅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同時也成為一切不幸產生的根源。首先是她與那坎德羅相處日久而萌生了愛情,然而這種感情卻給幾方都帶來深深的痛苦。那坎德羅的妻子因看出他們之間的曖昧關系而將琨德南迪妮趕出了家門,這使那坎德羅痛苦不堪。后來當琨德南迪妮不忍放棄對那坎德羅的愛情又重新投入他的懷抱并與之結婚時,又使蘇爾雅穆琪傷心透頂而離家出走,同時又使那坎德羅良心發現,悔恨不已,不久就離家去四處尋找。琨德南迪妮重新獲得了愛情和家庭,但似乎也獲得了無法排解的致命的痛苦。她自己不僅是一切痛苦的負擔者,也是制造者,最終因無法面對這難以忍受的現實而服毒自殺。無疑,作家對琨德南迪妮的不幸遭遇是抱著同情態度的,對女主人公敢于沖破世俗偏見的束縛,勇敢地向那坎德羅表白自己的愛情這一行動也給予了肯定。但追求個人幸福必須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而不能是無原則的追求。從琨德南迪妮的悲劇中實際上可以窺見到般吉姆的幸福觀,他反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琨德南迪妮的行為,破壞了那坎德羅的家庭,破壞了蘇爾雅穆琪的幸福,因此她最后只能是身敗名裂、服毒自盡的下場。由此可見作家對寡婦再嫁的態度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同情婦女的不幸命運,主張婦女解放,寡婦再嫁;而另一方面由譴責琨德南迪妮的行為進而否定了寡婦可以再嫁。在作品中他把寡婦喻為“有毒之樹”,誰接觸它,誰就會遭殃。寡婦琨德南迪妮無意中給眾多的人造成痛苦就是一例。作品中的矛盾正反映了作者自身思想上的矛盾和局限,一方面他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看到了不合理的社會習俗對人性的摧殘并去揭露它,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他心中要維護封建傳統觀念的思想。這種思想上的矛盾很突出的在作品中反映出來。
小說中唯一體現作家理想的人物是蘇爾雅穆琪。她忠于丈夫,忠于愛情。當看到丈夫的情感不可逆轉時就毅然離家出走,她的行動最終感化了丈夫。她的形象,代表了作家的正統思想,體現了他所崇尚的忍辱負重、善良賢惠的婦女觀。
《毒樹》在藝術上的最大特別是結構嚴謹,作品以琨德南迪妮為主線,展開情節;故事迂回曲折,引人入勝;人物性格也很鮮明,富于個性。
上一篇:譚得伶《死刑臺》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譚得伶《永恒的規律》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