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貞:臨丹賦
應貞
陟綿岡之迢邈,臨窈谷之濬遐。覽丹源之冽泉,眷懸流之清波。漱玄瀨而漾沚,順黃崖而蕩博。激重巖之絕根,拂崇丘之飛崿。然后陰渠洞出,陽澮旁開,倏熠高鶩,皓暚長懷,盤溢郁沒,云轉飚回,屏側為之飛隕,壁岸為之陂隤,列以青林,蔭以綠枝,檉松蓊茸于其側,楊柳婀娜乎其下,則高溜承崖,懸泉屬嶺,別流分注,冰瑩玉靜,清波引鏡,形無遁影。
就現(xiàn)存文獻資料來看,《臨丹賦》最早見于《藝文類聚·水部·總載水》,清人嚴可均編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時,即據(jù)此輯入《全晉文》。作者應貞,生活于魏晉之際。當時玄風大熾,文人士大夫篤好老莊,希企隱逸,他們常常以優(yōu)游山水為樂,不以物務營心。應貞自然也不例外,這篇賦當是他親臨丹河上游一帶賞玩游樂之后的作品。丹河,發(fā)源于山西高平縣北丹朱嶺(即《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所謂“丹林”),向南流經(jīng)河南沁陽縣,匯入沁水,是為大丹河;其分支東流為小丹河,又東會百泉,經(jīng)新鄉(xiāng)縣流入衛(wèi)水。百泉在輝縣西北的蘇門山,距新鄉(xiāng)縣不太遠,西晉著名高士孫登曾在此隱居。而在蘇門山西南的竹林,又是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聚會游宴的場所。可見,位于京師洛陽東北方的丹河流域算得上是山川形勝之境,也是魏晉文士經(jīng)常游息出沒之地。應貞可能懷著索流探源的好奇心來到丹河上游,這里壯麗可觀的流泉飛瀑使他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為此,他寫了這篇賦來贊頌丹源的美麗風景。
全賦描寫的主體對象是泉水與瀑布,同時也兼及山石林木。開頭四個六字句簡略交代游蹤,順帶點出賦題。請看,作者緩緩地爬上綿延高聳的丹朱嶺,來到幽深曠遠的大峽谷。他縱情觀賞那一道道清涼涼的山泉,十分眷戀那一條條懸掛崖邊的瀑布。這里,作者以“陟綿岡”、”臨窈谷”、”覽丹源”。“眷懸流”十二字,就把此次游覽的路線及其對象寫得清清楚楚,文字干凈利落,毫無滯澀之感。
接著,文章乘勢而下,又以四個六字句描寫泉水在山間流淌和沖擊巖石的種種情景;有的泉水匯進了急流,直沖向那小沙洲;有的順著黃色的崖壁,流向?qū)挸ǖ牡胤?有的蕩擊著險陡的山腳;有的又飛濺到懸崖上。這里,作者巧妙運用“漱玄瀨”、“順黃崖”、“激絕根”、“拂飛崿”十二字,形象地寫出了泉流隨物賦形、與地曲折的特點。
然后,文章緊承上面,再以六個四字句和兩個六字句來描寫泉水流出山間的情景:泉水從山里的暗渠流出來,在開闊的地帶形成了向陽的溪澗。當日光照射到迷濛的水霧上,呈現(xiàn)出五彩繽紛的光色,頓時使人胸襟豁然,心馳神往。溪流盤旋奔涌,淹沒了不少地方。那浩大的聲勢,簡直嚇得狂風回頭,驚得白云轉身。在溪水的沖擊下,沿溪兩旁的巖石紛紛脫落,岸壁也漸漸倒塌下來。這里,作者以云轉飚回、屏側飛隕、壁岸陂隤等句來進行側面描寫,有力地襯托出了水流之急、水勢之大。
接下去,文章用了兩個四字句和兩個七字句來專門描寫溪澗兩岸的綠樹之美;放眼望去,岸上樹林蓊郁,枝葉扶疏,高處是繁茂挺拔的檉松四季長青,低處有婀娜多姿的楊柳輕拂水面。這里的四句,是作者以簡筆勾勒了溪流的背景,表明這個地方風光美好,幽靜宜人。
最后,文章連用六個四字句,筆力貫注,一氣呵成,生動地描寫了溪澗在另一個地方形成的瀑布奇觀:那活象一幅大白練的瀑布,上端高高地掛在崖邊,下端緊緊地連著山嶺。澗水瀉下,四處分流,注成一個個深潭。那潭水顯得晶瑩澄澈,明凈如鏡,煞是可愛。倘若人立潭邊,以水自照,那么,整個形貌和四周景色便清晰地倒映潭中,真是“形無遁影”。這與鏡中窺容,可以說別無二致。文章寫到這里,戛然而止,筆墨省凈,絕無拖沓之感。篇末以寫“懸泉”、“清波”作結,與開頭寫“丹源之冽泉”、“懸流之清波”前后呼應,結構也很謹嚴。
《臨丹賦》是一篇紀游寫景之作,運用鋪陳排比的手法,以清新優(yōu)美的文字來描景狀物,全篇不用典,少藻飾,”丹源”之美景歷歷如畫。此賦句式整齊,屬對工穩(wěn),是一篇比較典型的駢體賦。文中除“檉松蓊茸于其側,楊柳婀娜乎其下“兩句外,其余全都采用四言和六言句式,就是這兩句如果不計虛字“于”、“乎”,也可算作六字句,所以本篇是頗為規(guī)范的“四六文”。而行文每兩句上下相對仗,除”盤溢郁沒” “云轉飚回”與結尾四句外,其余各句在對偶中連詞性以及詞的組合方式都有嚴格的講究。此外,作者也大體注意到了韻腳的安排,使平仄互相搭配。因而讀起來節(jié)奏鮮明、強烈,音調(diào)鏗鏘,諧美,對于南北朝駢文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影響。
上一篇:韋夏卿《東山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節(jié)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