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瞫之死
(文公二年)
【題解】
狼瞫從一名普通的士卒轉變?yōu)閲矣⑿郏瑢崿F了他的人生價值。首先,狼瞫是位勇士。萊駒在斬殺戰(zhàn)俘時,因戰(zhàn)俘呼叫而驚慌失措,狼瞫則“取戈以斬囚”。這在古人看來是勇敢的體現。其次,狼瞫公私分明,持守道義,有強烈的榮辱感。在無緣無故被罷免車右之職后并沒有把個人的不滿向先軫發(fā)泄,而是用沖鋒陷陣、為國捐軀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勇敢。
【原文】
二年春,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殽之役。二月晉侯御之[11]。先且居將中軍,趙衰佐之。王官無地御戎[12],狐鞫居為右。甲子,及秦師戰(zhàn)于彭衙。秦師敗績。晉人謂秦“拜賜之師”。
【注釋】
[11]晉侯:指晉襄公。御:抵御的意思。
[12]戎:古代的戰(zhàn)車。每輛車上載有三名甲士,御手居中,車左手持弓箭主射,車右手持戈矛主近距離搏斗。
【譯文】
文公二年春季,秦國的孟明視率領軍隊攻打晉國,以對殽地的失敗進行報復。二月,晉襄公抵抗秦軍,先且居率領中軍,趙衰輔助他。王官無地為先且居駕御戰(zhàn)車,狐鞫居作為車右。二月七日,晉軍和秦軍在彭衙作戰(zhàn),秦軍大敗。晉國人說這是秦國“拜謝恩賜的戰(zhàn)役”。
【原文】
戰(zhàn)于殽也,晉梁弘御戎,萊駒為右。戰(zhàn)之明日,晉襄公縛秦囚,使萊駒以戈斬之。囚呼,萊駒失戈,狼瞫取戈以斬囚,禽之以從公乘[13],遂以為右。箕之役,先軫黜之而立續(xù)簡伯。狼瞫怒。其友曰:“盍死之[14]?”瞫曰:“吾未獲死所。”其友曰:“吾與女為難[15]。”瞫曰;“《周志》有之[16],‘勇則害上,不登于明堂[17]。’死而不義,非勇也。共用之謂勇[18]。吾以勇求右,無勇而黜,亦其所也。謂上不我知,黜而宜,乃知我矣[19]。子姑待之。”及彭衙[20],既陳,以其屬馳秦師,死焉。晉師從之,大敗秦師。君子謂:“狼瞫于是乎君子[21]。詩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22]。’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23]。’怒不作亂而以從師[24],可謂君子矣。”
【注釋】
[13]禽之:即擒拿萊駒。禽通“擒”。以從公乘:追趕晉襄公的戰(zhàn)車,而跟隨前往。
[14]盍:通“何”。死之:謂赴死。
[15]為難:即發(fā)難,指殺死主帥先軫。
[16]《周志》:周代的書。當時人多稱古書為志。
[17]明堂:朝廷舉行重要典禮的場所,具有多種功能。
[18]共用:指為國捐軀。共通“恭”。
[19]知我:謂殺先軫則證明自己無勇,先軫黜免自己是正確的。
[20]彭衙:指晉與秦在彭衙進行的戰(zhàn)役。
[21]于是:在這件事上。
[22]遄:迅速。沮:停止。
[23]赫:赫然。斯:其,此。爰:于是。
[24]從師:指沖入敵陣。
【譯文】
在殽地作戰(zhàn)時,晉國梁弘為晉襄公駕御戰(zhàn)車,萊駒作為車右。作戰(zhàn)的第二天,晉襄公捆綁了秦國的俘虜,讓萊駒用戈去殺他們,俘虜大聲疾呼,萊駒把戈掉在地上,狼瞫拾起戈砍了俘虜的頭,抓住萊駒追上了晉襄公的戰(zhàn)車,晉襄公就讓他作為車右。箕地這一戰(zhàn)役,先軫廢掉了狼瞫,而讓續(xù)簡伯作為車右。狼瞫大怒。他的朋友說:“為什么不去死?”狼瞫說:“我沒有找到死的地方。”他的朋友說:“我跟你一起發(fā)難殺死先軫。”狼瞫說:“《周志》有這樣的話:‘勇于殺害位置在上的人,死后不能進入明堂。’死不符合道義,這不是勇敢。為國家所用叫做勇敢,我用勇敢得到了車右之職,沒有勇敢而被罷免,也是合適的。如果說上面的人不了解我,對我罷免的合乎道理,也就是了解我了。您姑且等著吧!”到達彭衙,擺開陣勢以后,狼瞫率領部下沖進秦軍內部,與秦軍展開了搏殺,他死在陣地上。晉國部隊跟上來,大敗秦軍。君子認為:“狼瞫由于這樣可以算得君子了。《詩》說:‘君子如果發(fā)怒,動亂就可以很快阻止。’又說:‘文王勃然大怒,于是就整頓軍隊。’發(fā)怒不去作亂,反而上去打仗,可以說是君子了。”
【評析】
本文通過對狼瞫言行的描述表現了狼瞫的勇,以及為勇視死如歸的精神。狼瞫的勇是以群體利益為中心,在敵與我的關系上他表現出了勇者的強悍,是一種威武之勇;在公與私的關系上他勇合乎義,符合國家利益,是滲透理性精神之勇。
上一篇:《春秋左氏傳》研究
下一篇:左傳全集《葵丘之盟》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