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
(隱公三年)
【題解】
周王朝從平王東遷開始,一步步走向衰敗,所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再也無法控制各諸侯國了,以至于發生了鄭莊公與周平王交換人質的事情。周、鄭雙方以交質開始,以交惡結束,這使得秉持禮樂文化理念的君子感慨萬千,發了一通議論。議論緊緊圍繞禮和忠心展開,一再強調忠信的可貴,以呼喚人們要忠信相處。
【原文】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59],鄭伯怨王[60],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61],鄭公子忽為質于周[62]。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63]。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64]。周、鄭交惡[65]。
【注釋】
[59]貳于虢(guó):指偏信虢公,想把權力分一部分給他。虢,指西虢公,周王室卿士。
[60]鄭伯:指鄭莊公。
[61]王子狐:周平王的兒子。
[62]公子忽:鄭莊公太子,后即位為昭公。
[63]畀(bì):給予,交給。
[64]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陽市東。
[65]交惡:互相憎恨。
【譯文】
鄭武公、鄭莊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周平王同時又對虢公比較信任,并且想分一部分權力給他,因為這樣鄭莊公就開始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從沒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于是周和鄭交換人質(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周平王駕崩后,周王室想把權力移交給虢公掌握。四月,鄭國的祭足率軍隊強收了周王室溫邑的麥子。秋季,又割走了成周的稻谷。從此以后,周朝和鄭國就結下了仇恨。
【原文】
君子曰:“信不由中[66],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67],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68],蘋蘩蕰藻之菜[69],筐筥锜釜之器[70],潢污行潦之水[71],可薦于鬼神[72],可羞于王公[73],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風》有《采蘩》、《采蘋》[74],《雅》有《行葦》、《泂酌》[75],昭忠信也。”
【注釋】
[66]中:同“衷”,內心。
[67]要:約。
[68]澗溪:都是山間小溝。沼沚:均為小池塘。毛:野草。
[69]菜:野菜。
[70]筐筥(jǔ):竹制容器,方為筐,圓為莒。锜(qí)釜:飲具,有角為锜,無角為釜。
[71]潢(huāng)污:低洼處的積水。行潦(lǎo):道路上的積水。
[72]薦:享祭,祭祀。
[73]羞:進奉。
[74]《采蘩》、《采蘋》:均為《詩經·召南》篇名,寫婦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75]《行葦》、《泂(jiǒng)酌》:均為《詩經·大雅》篇名,前者寫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頌忠厚。后者寫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
【譯文】
君子說:“如果誠意不是發自內心的,即使交換人質也是沒用的。開誠布公互相諒解地行事,同時用禮來約束,就算是沒有人質,又有誰能離間他們呢?如果有真誠的信用,那么,山澗溪流中的浮萍,蕨類水藻這樣的野菜,方筐、圓莒、锜、釜等器皿,低洼處和道路上的積水,都可以用來供奉鬼神,也可以獻給王公為食。更不用說君子建立兩國的信任,按禮去做,又哪里用得著人質呢?《國風》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葦》、《泂酌》詩,這四首詩都是用來歌頌忠厚誠信的。”
【評析】
這篇文章以及《鄭莊公克段于鄢》,反應的都是春秋初期出現的道德危機與政治危機。從鄭莊公本人的角度來看,他的諸侯國君主地位遭到共叔段的挑戰,同時他又去爭奪東周王朝的大權,在權力網絡中他扮演的是雙重角色。
鄭莊公是周平王的下屬卿士。因為鄭莊公連打勝仗,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所以慢慢地他也就不把周平王放在眼里。周平王看到鄭國太驕橫了,就不想把處理朝政的大權都交給鄭莊公,想把一半的權力交給另一個卿士虢公,鄭莊公對此非常不滿。周平王不敢得罪鄭莊公,于是就把王子狐作為人質讓他住到鄭國去;而鄭國公子忽也作為人質住到都城洛邑。發生的“周鄭交質”這個事件,使得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本文從“信”“禮”的角度來敘事論事;周、鄭靠人質來期冀關系的和平與長久,談不上“信”,上下之間的“禮”也無從談起。在文中,作者把周、鄭稱為“二國”,就暗含譏諷之意。作品中描寫了周平王的虛辭掩飾與鄭國的蠻橫強勢,反映了那個時代諸侯之間互相提防戒備和弱肉強食的政治面貌。
上一篇:左傳全集《曹劌論戰》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齊桓公伐楚》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