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喜犒師
(僖公二十六年)
【題解】
在兵臨城下的境況下,展喜用周公、太公之時的“和平友好條約”以及自己的聰慧與學識,說服齊孝公退兵,展示了其高超的外交技巧與辭令藝術。
【原文】
齊師侵我西鄙[267],討是二盟也。夏,齊孝公伐我北鄙。衛人伐齊,洮之盟故也[268]。公使展喜犒師[269],使受命于展禽[270]。
【注釋】
[267]西鄙:西部邊境。
[268]洮之盟故:是履行(去年)在洮地盟約的緣故。
[269]犒師:犒勞齊軍。
[270]受命:請教如何措辭。
【譯文】
齊國軍隊進攻我國西部邊境,表示對洮、向兩次會盟的不滿。夏季,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衛軍便攻打齊國,這是衛國履行洮地的盟約。魯僖公派遣展喜去犒勞齊國軍隊,讓他先向展禽請教如何措辭。
【原文】
齊侯未入竟[271],展喜從之[272],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273],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274],大師職之[275]。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276]。’我敝邑用不敢保聚[277],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注釋】
[271]竟:同“境”,邊境。
[272]從之:從而見齊侯。
[273]室如縣罄:是說百姓貧乏,室中一無所有,雖房舍高起,兩檐低垂,但內中空空。
[274]載:載書,即盟約。盟府:藏盟約處。
[275]大師職之:謂由太師執掌。
[276]率:沿著,繼承。
[277]用:因此。保聚:保城聚眾。
【譯文】
齊孝公還沒有進入魯國國境,展喜就出境求見齊孝公,說:“我的君主聽說君王親自出動大駕,將屈尊光臨敝國,特派下臣來慰勞您的左右侍從。”齊孝公說:“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平民百姓害怕,君子大人不害怕。”齊孝公說:“百姓家中像掛起的磬一樣空,四野里連青草都沒有,你們憑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說:“憑先王的命令。從前周公、太公輔助周王朝,左右協助成王。成王慰勞他們,還賜給他們盟約,說:‘世世代代的子孫都不要互相侵犯。’這個盟約藏在盟府之中,由太史掌管著。齊桓公因此集合諸侯,商討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彌補他們的過失,救助他們的災難,這是發揚光大齊太公的職責。等君王您即位,各國諸侯相互盼望著說:‘他會繼承桓公的功業吧!’敝邑因此不敢保護城郭,糾聚民眾,人們說:‘難道他即位才九年,就會背棄王命、廢棄職責嗎?他怎么向先君交代呢?他一定不會這樣做的。’憑借這個,所以不害怕。”齊孝公就收兵回國了。
【評析】
在敵軍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魯國的政治家們并沒有因此膽戰心驚而亂了手腳,也沒有義憤填膺,而是想出了一個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也依然是出人意料的高超的妙招:犒賞前來入侵的敵軍,并輔之以令敵手無言以對的絕妙外交辭令,真是令人叫絕。
實際上,魯國人之所以“有恃無恐”,不僅是他們的先君曾有過“和平友好條約”,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們的自信——自信道義是站在自己這邊的,自信自己對付入侵者游刃有余,也自信自己有與敵人放手一搏的實力。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作后盾,那么也很難起到“一言”而讓敵手退卻的結果,畢竟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既然敢于來犯,那么也就意味看來者不會顧及什么先君之盟。
人們所說的大義凜然,只有在這種關鍵時刻才會顯露無遺,英雄本色也只有在這時才能彰顯其偉大。戰場上的刀光劍影、浴血奮戰是一回事,談判桌上的唇槍舌劍、巧妙應對又是一回事,并不一定非要真刀真槍地廝殺才算得上英雄。
上一篇:左傳全集《衛懿公好鶴》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王孫滿對楚子》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