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神魔小說,產生于明代。今存最早的刻本,是明萬歷年間蘇州舒載陽刻本。現在最好的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本。它是以《四雪草堂》本為主,參照了《廣百宋齋》石印本、蔚文堂本加以校訂而成。作者許仲琳,生平事跡不詳,大約生活在明隆慶、萬歷年間。
《封神演義》全書一百回,寫武王伐紂故事。漢、唐時代這一故事就很流行,至元代則出現了平話《武王伐紂》。它寫商、周斗爭的歷史,也間或雜有神怪成分。《封神演義》就是作者以平話《武王伐紂》為基礎,廣采民間傳說,經自己的再創作而形成的。它前30回寫紂王的暴虐,文王訪賢得姜子牙。后七十回寫夾雜有宗教斗爭的商周之戰。結果紂王自焚,武王奪取了天下,姜子牙封神。作品的成功之處是對昏君、暴政的批判。小說通過設炮烙、造蠆盆、剖孕婦、敲骨髓等許多情節,暴露了紂王的暴行,這實質是明中葉以后黑暗殘暴的現實的一種折光反映。同時作者把殷、周寫成君臣關系,強調武王伐紂是“以臣伐君”,體現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思想。在哪吒的故事里,生動地描繪了哪吒的反抗性格,批判了“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的封建孝道。作者所肯定的君臣、父子關系顯然是違反封建倫理道德的。但是作者對封建暴政與封建倫理觀念的批判,是在肯定封建王權和神權的基礎上的,全書貫穿了宿命論觀點,宣傳了封建思想和宗教迷信,存在著不少封建糟粕。作品受《西游記》的影響很深,想象豐富,也寫出幾個有個性的人物,但大多數人物都是概念化的,缺乏鮮明的個性特征,情節荒唐并時有漏洞,語言也較為呆板、拖沓,無論在內容上或藝術上,都比《西游記》大為遜色。
上一篇:封建論
下一篇:小二黑結婚和李有才板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