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弓下
【原文】
君之適長殤,車三乘;公之庶長殤,車一乘;大夫之適長殤,車一乘。公之喪,諸達(dá)官之長[1],杖[2]。君于大夫,將葬,吊于宮;及出,命引之,三步則止[3]。如是者三,君退;朝亦如之,哀次[4]亦如之。五十無車者,不越疆而吊人。季武子寢疾,蟜固不說齊衰而入見,曰:“斯道也,將亡矣;士唯公門說齊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喪也,曾點(diǎn)倚其門而歌。
【注釋】
[1]達(dá)官之長:由國君直接任命的卿、大夫、士。
[2]杖:指斬衰與喪杖。
[3]三步則止:拉車的人看到孝子悲痛欲絕的樣子,有所不忍,所以走了三步便停了下來。
[4]哀次:孝子居喪之處,即倚廬、翌室之類。
【譯文】
諸侯的嫡子,如果是在十六歲到十九歲之間夭折,在葬禮中可用靈車三輛。諸侯的庶子,如果在十六歲到十九歲之間夭折,只可用靈車一輛。大夫的嫡子如果也是在這個年齡段夭折,所用的靈車也是一輛。諸侯去世,凡是由國君直接任命的卿、大夫、士,應(yīng)服斬衰,持喪杖。國君對于大夫的喪事,在大夫?qū)⒃岬臅r候,要先到殯宮吊喪。等到柩車出來,要命隨從執(zhí)紼拉車,往前拉三步就停下來。像這樣一拉一停三次,國君才離開。在孝子奉柩朝廟時,國君也是這種禮數(shù)。在柩車經(jīng)過孝子居喪的臨時住所時,國君也是這種禮數(shù)。五十歲以上而沒有車子的人,不必大老遠(yuǎn)地越境去吊喪。季武子臥病,蟜固不脫掉孝服就去他家探視,并向他說明:“我的這種作法,現(xiàn)在快絕跡了。可按照正禮,士也只有進(jìn)入公門才脫去孝服。”季武子佯表同意地說:“你這樣作不是很好嗎!君子就是要發(fā)揚(yáng)光大那些被多數(shù)人丟掉了的好規(guī)矩。”等到季武子去世了,曾點(diǎn)就倚在他家門上唱歌,表示自己也是按照正禮而行。
【原文】
大夫吊,當(dāng)事而至,則辭焉。吊于人,是日不樂。婦人不越疆而吊人。行吊之日不飲酒食肉焉。吊于葬者必執(zhí)引,若從柩及壙,皆執(zhí)紼。喪[5],公吊之,必有拜者,雖朋友州里舍人[6]可也。吊曰:“寡君承事[7]。”主人曰:“臨。”君遇柩于路,必使人吊之。大夫之喪,庶子不受吊。
【注釋】
[5]喪:指客死異國他鄉(xiāng),沒有親人為主的喪事。
[6]州里:同在他國的老鄉(xiāng)。舍人:死者所住館舍的主人。
[7]承事,要點(diǎn)活兒干,指協(xié)助辦喪事。
【譯文】
大夫來吊士,如果正當(dāng)主人忙于大小殯殮之事的時候,就派人向大夫說明,此刻未能出迎,請他稍待片刻。在向人吊喪的那一天,整天都不奏樂。婦人無外事,所以不必越境去吊喪。吊喪的那天,不可飲酒吃肉。在出葬時去吊喪,一定要幫助拉柩車;如果跟著柩車到墓壙,都要執(zhí)紼幫助下葬。客死異國,如果地主國的國君來吊,雖然身邊沒有親人為喪主,但也一定要有人出來代表喪主拜謝,即令是死者的朋友、同鄉(xiāng)、寄寓的房東也可以。國君慰問說:“敝國的國君想要點(diǎn)協(xié)助治喪的事干。”那位喪主的代表則回答:“辱蒙大駕光臨。”國君在路上遇到柩車,要派人過去慰問。大夫的喪事,庶子不能做喪主而接受慰問。
【原文】
妻之昆弟為父后者死,哭之適室,子為主,袒免哭踴,夫入門右,使人立于門外告來者,狎則入哭;父在,哭于妻之室;非為父后者。哭諸異室。有殯,聞遠(yuǎn)兄弟之喪,哭于側(cè)室;無側(cè)室,哭于門內(nèi)之右;同國,則往哭之。
【譯文】
妻子的兄弟,而且又是岳父的繼承人死了,就在自己的正寢哭他,讓自己的兒子為喪主,袒露左臂,去冠而戴免,號哭跳躍。自己則進(jìn)去站在門的右邊,并派人立于門外,向聞哭來吊的人說明死者為誰。只有特別要好的人,才進(jìn)入庭前哭吊。如果父親健在,就不敢哭于正寢,而要哭于妻的寢室。如果死者不是岳父的繼承人,就在別的房間哭他。家里有喪事,正停柩待葬,如果此時聽到異國遠(yuǎn)房兄弟之喪,就要在偏房哭他;沒有偏房的人家,就在門內(nèi)的右側(cè)哭他;如果死于國內(nèi),就應(yīng)趕往他的靈堂去哭。
【原文】
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或曰:“齊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與哉?”有若之喪,悼公吊焉,子游擯[8],由左[9]。齊谷[10]王姬[11]之喪,魯莊公為之大功。或曰:“由魯嫁,故為之服姊妹之服。”或曰:“外祖母也,故為之服。”
【注釋】
[8]擯:擯相,贊禮的人。
[9]由左:由左邊上下。
[10]谷:當(dāng)作“告”,聲近而誤。告,赴告。
[11]王姬:周天子之女,齊襄公的夫人。
【譯文】
子張死的時候,曾子正好在為母親服喪的熱孝之中,于是就穿著齊衰去哭子張。有人批評說:“你正穿齊衰孝服,不應(yīng)去吊朋友。”曾子辯解說:“難道我是去吊喪嗎?我是去哭朋友呀。”有若死時,悼公親自去吊喪,子游作為喪禮中的司儀,由左方上下。王姬死了,齊國向魯國報喪,魯莊公為之服大功。有人說:“王姬是經(jīng)由魯國出嫁的,所以為她服姊妹的喪服一大功。”又有人說:“王姬是莊公的外祖母,所以才為之服大功。”
【原文】
晉獻(xiàn)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恒于斯[12],得國恒于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于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13],哭而起,起而不私。子顯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yuǎn)利也。”帷殯,非古也,自敬姜之哭穆伯始也。
【注釋】
[12]斯:指舊君死而新君未立之際。
[13]稽顙:叩頭。稽顆是表示喪親的哀痛,凡子皆可;而拜是拜謝來賓的慰問,只有作喪主的長子可以。
【譯文】
晉獻(xiàn)公去世后,秦穆公派人去慰問逃難在狄的公子重耳,且捎話說:“敝國國君聽說,丟掉君位總是在這個時刻,而得到君位也總是在這個時刻。雖然您現(xiàn)在正在恭敬地丁憂(遭逢父母的喪事)服喪之中,但是服喪也不可太久,機(jī)不可失,請您考慮一下此事!”重耳把這些情況告訴了舅犯。舅犯說:“您還是婉言謝絕的好。逃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可寶貴的東西,要說有的話,那就是熱愛父親的精神。父親去世意味著什么?那是天塌般的兇禍。反而趁此機(jī)會謀取私利,這樣做怎么能向天下人解說清楚呢?您還是婉言謝絕的好。”于是公子重耳對來使說:“承蒙貴國國君派足下來慰問出亡在外的臣子,我流亡在外,而父親死了,不能星夜奔回國內(nèi)在靈位前哭泣,以抒發(fā)內(nèi)心的悲哀,以至于使貴國國君為我擔(dān)憂。可是,父親去世意味著什么呢?那是天塌般的變故。此時此刻,怎么敢有自私自利之心,從而玷辱貴國國君的厚誼呢?”說完以后,只叩頭表示喪父之悲,而不敢像喪主那樣向來使表示拜謝。然后哭著站立起來,站起來后也不再和使者私下說任何話。使者子顯向穆公復(fù)命。穆公說:“公子重耳真仁厚啊!他只叩頭而不拜謝,可見他不是以繼承人自居,所以沒有完成整套行禮動作。哭著站起來,就像孝子要攀轅不讓柩車啟動,可見他是很愛其父的。站起來以后就不再和使者私下說話,可見他完全沒有乘機(jī)謀利的念頭。”殯時不把帷帳掀起而哭,并非古制,而是從敬姜哭其丈夫穆伯開始的。
【原文】
喪禮,哀戚之至也。節(jié)哀,順變也;君子念始之者[14]也。復(fù),盡愛之道也,有禱祠之心焉;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北面,求諸幽之義也。拜稽顙,哀戚之至隱[15]也;稽顙,隱之甚也。飯用米貝,弗忍虛也;不以食道[16],用美焉爾。銘[17],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別已,故以其旗識之。愛之,斯錄之矣;敬之,斯盡其道焉耳。重,主道也,殷主綴重焉;周主重徹焉。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唯祭祀之禮,主人自盡焉爾;豈知神之所饗,亦以主人有齊敬[18]之心也。辟踴,哀之至也,有筭[19],為之節(jié)文也。袒、括發(fā),變也;慍[20],哀之變也。去飾,去美也;袒、括發(fā),去飾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襲,哀之節(jié)也。弁绖葛而葬,與神交之道也,有敬心焉。周人弁而葬,殷人冔而葬。歠主人、主婦室老,為其病也,君命食之也。反哭升堂,反諸其所作也;主婦入于室[21],反諸其所養(yǎng)也。反哭之吊也,哀之至也,反而亡焉,失之矣,于是為甚。殷旣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愨[22],吾從周。”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達(dá)禮也,之幽之故也。旣封,主人贈[23],而祝宿虞尸。旣反哭,主人與有司視虞牲,有司以幾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葬日虞,弗忍一日離也。是月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明日,祔于祖父。其變而之吉祭也,比至于祔,必于是日也接,不忍一日末有所歸也。殷練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
【注釋】
[14]始之者:指生我之父母。
[15]隱:痛苦。
[16]食道:生人熟食之道。
[17]銘:指把死者的姓名寫在他生前所用的旗子上,以作為靈柩的標(biāo)志。
[18]齊敬:嚴(yán)肅恭敬。
[19]有筭:有一定次數(shù)。每一踴三跳,三踴九跳,為一節(jié)。
[20]慍:郁結(jié)。
[21]室:室是死者生前行饋食祭禮之處。
[22]愨:樸實(shí)。
[23]贈:以束帛等物送入死者壙中。
【譯文】
守父母之喪期間,孝子的心情是極其悲哀的。用種種禮節(jié)來節(jié)制他的悲哀,就是為了順著他悲哀的感情,使他逐漸適應(yīng)這種劇變。這都是由于君子念及生他養(yǎng)他的父母的緣故。念及生育之恩,如何不悲!念及自己乃是父母之遺體,敢不節(jié)哀順變!招魂這件事,是充分表現(xiàn)孝子熱愛父母的一種形式,就像他們病危時的祈禱五方神那樣,千方百計(jì),想要他們起死回生。盼望父母從幽暗的地方回來,這是祈求鬼神的方法。招魂時向著北方呼叫,就是向幽暗中祈求的意思。拜謝吊客與叩頭,都是悲哀中極痛苦的表現(xiàn);而二者之中,尤以叩頭的痛苦更甚。飯含,用生米和貝殼,這是不忍心讓死者空口;不用活著的人吃的熟食,是采用自然生成的米貝不腐爛的含義。銘,是一種用寫有姓名的旌旗以表明是何人之柩的東西。因?yàn)樗勒叩男蚊惨巡粡?fù)可見,所以用銘旌來作標(biāo)志。因?yàn)閻鬯詫⑺男彰麑懙狡焐希灰驗(yàn)榫此詫︺懙闹谱鲊?yán)守規(guī)格一絲不茍。重,和后來的神主牌的作用是一樣的。殷人做了神主,就將重和主連在一起;而周人作了神主,就將重埋掉了。葬前的祭奠,使用的是質(zhì)樸無華的饌具,這是因?yàn)樾⒆拥谋б彩呛翢o掩飾的。只有葬后的吉祭,孝子才盡其敬神之心,使用經(jīng)過文飾的饌具。不必問神靈是否果真享用祭品,孝子只不過是表現(xiàn)其嚴(yán)肅恭敬的心情而已。號哭時捶胸頓足,這是悲痛至極的表現(xiàn);但卻規(guī)定了一定的次數(shù),這是為了使孝子有所節(jié)制,不可亂來。解開上衣露出左臂,去掉笄纚而改用麻束發(fā),這是孝子在形貌服飾上的變化。心情憂郁,這是孝子悲哀感情的變化。除去修飾,就是除去華美。露出左臂,用麻束發(fā),這是除去修飾的極端表現(xiàn)。但有時要露出左臂,也有時要掩好上衣,這也是為了節(jié)制悲哀。戴著纏有葛綞的爵弁舉行葬禮,這是和神明交往的禮節(jié)。所以周人戴著爵弁行葬禮,殷人戴著爵行葬禮。在親人去世三天之后,應(yīng)該設(shè)法讓主人、主婦和總管喝些稀粥,因?yàn)樗麄冇捎诒н^度已經(jīng)有三天水漿不入口了,擔(dān)心他們病倒。對于大夫以上之家,國君要下令他們必須進(jìn)食。送葬以后返回祖廟號哭,主人是升堂而哭,也就是回到死者生前遇到冠、婚等事的行禮之處而哭;主婦則是入室而哭,也就是回到死者生前進(jìn)行饋食供養(yǎng)之處而哭。孝子等人返哭時,親友都要前來慰問,因?yàn)檫@是孝子最悲哀的時刻。回來以后,看不到親人的任何蹤影了,親人是永遠(yuǎn)消失了,有感于此,所以悲痛至極。殷人是在下葬以后就慰問孝子,而周人則是在返哭時前去慰問。孔子說:“殷人的做法太質(zhì)樸了,我贊成周人的作法。”葬在北郊,頭朝北方,這是夏商周三代通行的做法。這是因?yàn)楣砩褚ビ陌抵幍木壒省⒐紫氯肽寡ê螅魅藢⑹任锓湃雺恐校@叫做贈。在此之前,祝先回去邀請充任虞祭的尸。返哭之后,主人和有關(guān)辦事人員就去查看用于虞祭的犧牲。在孝子從墓地返回的同時,有關(guān)人員還要設(shè)幾鋪席,在墓的左邊設(shè)祭以饗墓地之神。回來后,在正午進(jìn)行安神之虞祭。下葬的當(dāng)天就舉行虞祭,是因?yàn)樾⒆硬蝗绦挠幸惶旌退廊サ挠H人分離。就在這個月,將不用尸的奠改為開始用尸的虞祭。到了舉行卒哭之祭時,致詞說明,喪祭已經(jīng)完畢,吉祭已經(jīng)開始。就在這一天,開始以吉祭的禮數(shù)代替喪祭的禮數(shù)。卒哭的次日,在祖廟舉行拊祭,使新死者的神靈附屬于祖父。在將喪祭變成吉祭,一直到舉行襯祭的過程中,一定要一天接著一天地進(jìn)行,這是因?yàn)樾⒆硬蝗绦乃勒叩撵`魂有一天無所歸依的緣故。殷人在周年練祭以后才舉行柑祭,周人則在卒哭以后就舉行柑祭。孔子認(rèn)為殷人的做法較好。
【原文】
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zhí)戈[24],惡之也;所以異于生也。喪有死之道焉。先王之所難言也。喪之朝也,順?biāo)勒咧⑿囊玻浒щx其室也,故至于祖考之廟而后行。殷朝而殯于祖,周朝而遂葬。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25]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注釋】
[24]巫祝桃莉執(zhí)戈:據(jù)《士喪禮》載與孔疏,是巫執(zhí)桃枝,祝執(zhí)莉,衛(wèi)士執(zhí)戈以護(hù)駕。
[25]俑:用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假人。
【譯文】
國君去吊唁臣子之喪時,要讓巫執(zhí)桃枝,祝執(zhí)笤帚,以避邪、掃除不祥;讓衛(wèi)士執(zhí)戈保衛(wèi)。之所以這樣做,是厭惡死人的兇邪之氣,所以和對待活人的禮數(shù)不同。辦喪事,另有對待死人的禮數(shù),這卻是先王不便于說明的了。在喪禮中,葬前要先朝祖廟,這是順從死者“出必告”的孝心。死者對即將離開故居感到悲哀,所以先到祖考之廟一一辭別而后啟行。殷人是在朝廟以后就將柩殯于祖廟,周人則是朝廟以后就出葬。孔子認(rèn)為,用明器殉葬的人,是真正懂得辦喪事的道理的,器物倒也齊備,就是中看而不中用。多么讓人痛心呀!死人而用活人的器物,那豈不近于用活人來殉葬嗎?之所以把殉葬的器物叫做明器,意思就是把死者當(dāng)作神明來看待的。用泥土做成的車,用茅草扎成的人,自古就有,這就是明器的來龍去脈。孔子認(rèn)為,發(fā)明用芻靈的人,是個心地善良的人,而發(fā)明用俑的人則是個不仁的人。用假人殉葬,豈不接近于用活人殉葬嗎?
【原文】
穆公問于子思曰:“為舊君反服[26],古與?”子思曰:“古之君子,進(jìn)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今之君子,進(jìn)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duì)諸淵,毋為戎首[27],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禮之有?”悼公之喪,季昭子問于孟敬子曰:“為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達(dá)禮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聞矣,勉而為瘠則吾能,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則食食。”
【注釋】
[26]反服:返回故國,為舊君服齊衰三月之服。據(jù)《儀禮·喪服》齊衰三月章,有三種情形應(yīng)為舊君反服:一、退休后為舊君服;二、大夫流放在外,其妻與長子為舊君服;三、大夫光明正大地離開故國,故國尚保留其有關(guān)待遇,為舊君服。穆公應(yīng)是就第三種情況發(fā)問。
[27]戎首:率領(lǐng)他國軍隊(duì)來攻伐。
【譯文】
魯穆公向子思請教說:“大夫光明正大地離開故國,故國對他仍然以禮相待,在這種情況下,故國國君死了,大夫奔回故國為舊君服齊衰三月,這是古來就有的禮節(jié)嗎?”子思說:“古代的國君,在用人時是以禮相待,在不用人時也是以禮相待,所以才有為舊君反服之禮。現(xiàn)在的國君,需要用人時,就像要把人家抱到懷里,親熱得無以復(fù)加;不需要用人時,就像要把人家推入深淵,必欲置之死地。這樣對待臣子,臣子不帶領(lǐng)他國軍隊(duì)前來討伐就不錯了,哪里還談得上為舊君反服呢?”魯?shù)抗ナ罆r,季昭子問孟敬子說:“為國君服喪,應(yīng)該吃啥樣的飯?”敬子說:“應(yīng)該喝稀粥,這是天下通行的做法。但是我們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欺凌國君是出了名的,四方無人不曉。要我勉強(qiáng)喝粥,使身體變得消瘦,也不是辦不到,但是那樣做豈不更加使人懷疑我們的消瘦并非出自內(nèi)心的悲哀嗎,那又何苦呢!所以我還是照常吃飯。”
【原文】
衛(wèi)司徒敬子死,子夏吊焉,主人未小斂,绖而往。子游吊焉,主人旣小斂,子游出,绖反哭,子夏曰:“聞之也與?”曰:“聞諸夫子,主人未改服,則不绖。”曾子曰:“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28]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曾子曰:“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國昭子之母死,問于子張?jiān)唬骸霸峒澳梗凶印D人安位?”子張?jiān)唬骸八就骄醋又畣剩蜃酉啵凶游鬣l(xiāng),婦人東鄉(xiāng)。”曰:“噫!毋。”曰:“我喪也斯沾[29]。爾專之,賓為賓焉,主為主焉。”婦人從男子皆西鄉(xiāng)。
【注釋】
[28]遣車:送葬時載牲體,并在下葬時連同牲體一并隨棺入壙的車子。
[29]沾:通“規(guī)”,看。
【譯文】
衛(wèi)國的司徒敬子死了,子夏前去吊喪,當(dāng)時主人還沒有舉行小斂,他就戴著绖進(jìn)去了。而子游前去吊喪,卻是穿著常服。在主人行過小斂之后,子游就連忙出去,戴上绖以后才返回號哭。子夏就問子游:“你這種作法是聽到有誰這樣講過嗎?”子游說:“聽老師講過,在主人沒有改服以前,吊客不應(yīng)戴绖。曾子說:“晏子可以說是一個知禮的人了,禮的要害不過是個恭敬,而這一點(diǎn)晏子并不缺乏。”有若說:“晏子一件狐皮袍子穿了三十年,辦理其父喪事時,只用一輛遣車,隨葬器物也少,所以很快就葬畢返回。按規(guī)矩來說,國君遣奠所取牲體是七包,遣車也就應(yīng)是七輛;大夫是五包,遣車應(yīng)是五輛。晏子全不照規(guī)矩來辦,怎么能說他是一個知禮的人?”曾子說:“在國家尚未治理好的時候,君子以照搬禮數(shù)的規(guī)定為恥。在國人奢侈成風(fēng)時,君子就應(yīng)作個節(jié)儉的表率;在國人節(jié)儉成風(fēng)時,君子就應(yīng)作出按照禮數(shù)辦事的表率。”國昭子的母親去世了,向子張請教說:“出葬到墓地后,男子和婦人應(yīng)該怎樣就位?”子張說:“司徒敬子的喪事,是找的老師做司儀.男子和婦人分站墓道兩邊,男子面向西.婦人面向東。”國昭子說:“啊!別這樣!”接著又說:“我辦喪事的時候,會有許多賓客來觀禮。司儀由你來當(dāng),但是要賓客和賓客在一起,主人一方和主人一方在一起,主人這邊的婦人就跟在男子后面一律面向西。”
【原文】
穆伯之喪,敬姜晝哭;文伯之喪,晝夜哭。孔子曰:“知禮矣。”文伯之喪,敬姜據(jù)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將為賢人也,吾未甞以就公室;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內(nèi)人皆行哭失聲。斯子也,必多曠于禮矣夫。”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于斯?”命徹之。
【譯文】
穆伯死時,敬姜作為妻子光在白天哭。文伯死時,敬姜作為母親晝夜都哭。孔子評論說:“她真是個懂禮的人。”文伯死時,敬姜靠著他的床暫停哭聲,說:“從前我有這個兒子,看他頗有才藝,想著將來會成為一個賢人,所以也就從來沒有到他辦公的地方去觀察。現(xiàn)在他死了,朋友眾臣中沒有為他掉淚的,倒是他的妻妾等人為他痛哭失聲。如此看來,這個孩子,在接人待物之禮方面一定多有荒廢。”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了,在陳列小斂所用衣衾時,連內(nèi)衣也陳列出來了。敬姜說:“婦人不打扮,不敢見公婆,何況現(xiàn)在是外面的客人將要來到,怎么把內(nèi)衣也陳列在這里呢?”于是下令撤去內(nèi)衣。
【原文】
有子與子游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游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30],其是也夫?”子游曰:“禮:有微[31]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32]斯舞,舞斯慍,慍斯戚,戚斯嘆,嘆斯辟,辟斯踴矣。品節(jié)斯,斯之謂禮。人死,斯惡之矣,無能也,斯倍之矣。是故制絞衾[33]、設(shè)蔞翣[34],為使人勿惡也。始死,脯醢之奠;將行,遣而行之;旣葬而食之,未有見其饗之者也。自上世以來,未之有舍也,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于禮者,亦非禮之訾也。”
【注釋】
[30]斯:指小孩思念父母,就毫無節(jié)制的號哭。
[31]微:約束,節(jié)制。
[32]猶:通“搖”。
[33]絞:斂尸所用的布束帶。衾:覆蓋尸體的被子。
[34]簍:通“柳”,柳是古代柩車上各種裝飾物的總稱。
【譯文】
有子和子游在一塊兒站著,看見一個小孩子在哭哭啼啼地尋找父母。有子對子游說:“我一向不知道為什么喪禮中有頓足的規(guī)定,我早就想廢除這條規(guī)定。現(xiàn)在看來,孝子抒發(fā)悲哀思慕的感情應(yīng)該就和這孩子一樣,只要是發(fā)自內(nèi)心,可以想怎么哭就怎么哭,還要什么規(guī)定呢!”子游說:“禮的種種規(guī)定,有的是用來約束感情的,有的是借外在的事物以引發(fā)人們內(nèi)在的感情的。如果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誰想怎么著就怎么著,那是野蠻民族的作法。如果依禮而行則不然。人們遇到可喜之事就感到開心,感到開心就想唱歌。唱歌還不盡興,就晃動身體。晃動身體還不過癮,就跳舞。瘋狂地舞過之后又產(chǎn)生慍怒之心,有了慍怒之心就會感到悲戚,悲戚則導(dǎo)致感嘆。光感嘆還覺得發(fā)泄得不夠,于是就捶胸。捶胸還不夠味,那就要頓足了。將這種種感情和行動加以區(qū)別和節(jié)制,這就叫做禮。人一死,就要被人厭惡;而且死人沒有任何行為能力,人們就要背棄他。所以,制作絞衾以掩蓋尸體,設(shè)置蔞翣以為棺飾,就是為了使人不感到討厭。人剛死的時候,用肉脯肉醬來祭奠他;將要出葬,又設(shè)送行的遣奠;下葬以后,還有一系列饋食之祭。雖然從來沒有看見鬼神來享用祭品,但是也并不因此而放棄祭祀,目的就在于不使人們背棄死者。所以,您剛才對禮提出的批評,實(shí)在也算不上是禮的毛病。”
【原文】
吳侵陳,斬祀殺厲,師還出竟,陳大宰嚭使于師。夫差謂行人儀曰:“是夫也多言,盍甞問焉;師必有名,人之稱斯師也者,則謂之何?”大宰嚭曰:“古之侵伐者,不斬祀、不殺厲、不獲二毛[35];今斯師也,殺厲與?其不謂之殺厲之師與?”曰:“反爾地,歸爾子,則謂之何?”曰:“君王討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師與,有無名乎?”
【注釋】
[35]二毛:頭發(fā)斑白的老人。
【譯文】
吳國入侵陳國,砍伐陳國社壇的樹木,殺害染有疫疾的陳國百姓。在吳軍班師退出陳國國境時,陳國派大宰嚭出使到吳軍。夫差對行人儀說:“這個人很會說話,我們何不試著考問他一下。凡是軍隊(duì)一定要有個好名聲,問問他,人們對我們這支軍隊(duì)是怎樣評論的。”行人儀這樣提出問題后,大宰嚭回答說:“古代的軍隊(duì)在侵伐敵國時,不砍伐敵國社壇的樹木,不殺害對方染病的百姓,不俘獲頭發(fā)斑白的老年人。而現(xiàn)在貴國的軍隊(duì),不是在殺害患病的百姓嗎,那豈不要被人稱作殺害患病百姓的軍隊(duì)了嗎?”又問:“如果我們歸還侵占的土地,送回俘虜?shù)陌傩眨銈冇謱⑷绾卧u論呢?”回答說:“貴國國君因?yàn)楸謬凶锒d師討伐,現(xiàn)在又憫憐敝國而加以赦免,這樣的仁義之師,何愁沒有美名呢?”
【原文】
顏丁善居喪:始死,皇皇[36]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殯,望望[37]焉如有從而弗及;旣葬,慨[38]焉如不及其反而息。子張問曰:“書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有諸?”仲尼曰:“胡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聽于冢宰三年。”
【注釋】
[36]皇皇:六神無主的樣子。
[37]望望:依戀不舍的樣子。
[38]慨:神情惆悵。
【譯文】
顏丁在居喪時,把什么時候該有什么樣的悲哀神情掌握得很好:在親人剛?cè)ナ罆r,是六神無主的樣子,好像熱切希望親人死而復(fù)生但又辦不到;到了行殯禮時,感到依戀難舍,好像要追隨親人而去而又辦不到的樣子。到了下葬以后,感到悵然若有所失,好像擔(dān)心親人的靈魂來不及和他一道回家,因而走走停停地有所期待。子張問道:“《尚書》上說:‘殷高宗在三年居喪期間,專心守孝,不發(fā)一言一語。等他除服后一開口講話,言語喜悅。確有此事嗎?”孔子說:“怎么會沒有此事呢!要知道,古時候,凡天子駕崩,太子就把國事交付宰相三年,由宰相代為治理,所以可以沒有一句話涉及國事。”
【原文】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diào)侍,鼓鐘。杜蕢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39]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diào)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平公呼而進(jìn)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大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也。”“爾飲調(diào)何也?”曰:“調(diào)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40],又敢與知防[41],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yáng)觶[42]。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zé)o廢斯爵也。”至于今,旣畢獻(xiàn),斯揚(yáng)觶,謂之杜舉。
【注釋】
[39]歷階:一步跨越兩個臺階。
[40]非刀匕是共:刀與匕是食具。共,通“供”。此句猶言不去干本職內(nèi)的工作。
[41]防:諫諍君之過失。
[42]觶:酒器。
【譯文】
智悼子死了,尚未入葬,晉平公就自個兒喝起酒來了,另有師曠、李調(diào)作陪,而且擊鐘奏樂。杜蕢從外面進(jìn)來,聽到鐘聲,就問侍衛(wèi)說:“國君在哪里?”回答說:“在正寢”。杜蕢就急匆匆地往正寢走去,一步兩個臺階地登上堂去,倒了一杯酒,說:“師曠,把這杯酒喝下去!”又倒了一杯酒,說:“李調(diào),把這杯酒喝下去。”然后又倒了一杯,在堂上向北面坐著自己喝了,然后下堂,快步走了出去。平公喊住了他,命他進(jìn)來,說:“蕢,剛才我以為你或許是存心啟發(fā)我,所以沒和你說話。現(xiàn)在我要問你:你為什么要命令師曠喝酒呢?”師曠說:“子日和卯日,這兩天是國君忌諱的日子,不敢奏樂,以自警惕。現(xiàn)在知悼子停柩在堂,這比國君忌諱的子卯之日更加要緊,怎么能夠飲酒奏樂呢?杜蕢身為掌樂的大師,不把這層道理向您報告,所以罰他喝酒。”平公又問:“你又為什么命令李調(diào)喝酒呢?”杜蕢答道:“李調(diào)是您寵愛的臣子,有責(zé)任規(guī)勸君過,但卻貪于吃喝,全然不顧國君的違禮之失,所以罰他喝酒。”平公又問:“那么你為什么要讓自己喝酒呢?”杜蕢答道:“我是為您服務(wù)的宰夫,提供膳食才是我的本分,現(xiàn)在竟敢越職諫諍國君的過失,所以也應(yīng)當(dāng)自罰一杯。”平公說:“寡人也有過失,倒杯酒來,也應(yīng)該罰我一杯。”于是杜蕢將酒杯洗過,倒了一杯酒,舉起來遞給平公。平公飲畢,對左右侍從說:“即使我死以后,也不要扔掉這只酒杯。”從那時到現(xiàn)在,凡是向所有的人都獻(xiàn)過酒后,再舉起酒杯遞給國君的動作,就被叫做“杜舉”。
【原文】
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請謚于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衛(wèi)國兇饑,夫子為粥與國之餓者,是不亦惠乎?昔者衛(wèi)國有難,夫子以其死衛(wèi)寡人,不亦貞乎?夫子聽衛(wèi)國之政,修其班制[43],以與四鄰交,衛(wèi)國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謂夫子‘貞惠文子’。”石駘仲卒,無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后者。曰:“沐浴、佩玉則兆[44]。”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孰有執(zhí)親之喪而沐浴、佩玉者乎?”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衛(wèi)人以龜為有知也。
【注釋】
[43]修其班制:修,“循”字之誤。班制:尊卑之差。
[44]兆:指古人占卜時燒灼甲骨所呈現(xiàn)的預(yù)示吉兇的裂紋。
【譯文】
公叔文子去世后,他的兒子戍向國君請求賜予謚號,說:“大夫三月而葬,現(xiàn)在葬期臨近,請您賜給亡父一個謚號以便日后稱呼。”衛(wèi)靈公說:“從前衛(wèi)國遇到兇年饑荒,夫子施粥賑濟(jì)饑民,這不是愛民樂施的表現(xiàn)嗎,正與《謚法》的‘惠’字相合。從前衛(wèi)國發(fā)生內(nèi)亂,夫子拚死保衛(wèi)我,這不正合著《謚法》上的‘貞’字嗎?夫子主持衛(wèi)國國政,根據(jù)禮數(shù)的規(guī)定,當(dāng)尊者尊,當(dāng)卑者卑,以之與四鄰交往,使衛(wèi)國的聲望沒有受到沾辱,這不是正合著《謚法》上的‘文’字嗎?所以,我們可以用‘貞惠文子’,作為夫子的謚號。”衛(wèi)國大夫石駘仲死了,沒有嫡子,只有六個庶子,所以只好用占卜的方法來決定誰做繼承人。卜人說:“要先洗發(fā)洗身,然后佩戴上玉,甲骨上才會顯示吉兆。”其中的五人都連忙洗發(fā)洗身,佩戴上玉。而石祁子卻說:“哪里有居父之喪而可以沐浴佩玉的道理呢?”唯獨(dú)他不洗發(fā)洗身,不佩玉。說來也怪,龜兆卻顯示出石祁子應(yīng)該做繼承人,因此,衛(wèi)國人都以為龜兆很靈驗(yàn)。
【原文】
陳子車死于衛(wèi),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定,而后陳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養(yǎng)于下,請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禮也;雖然,則彼疾當(dāng)養(yǎng)者,孰若妻與宰?得已,則吾欲已;不得已,則吾欲以二子者之為之也。”于是弗果用。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yǎng),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45]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手足形,還[46]葬而無槨,稱[47]其財,斯之謂禮。”
【注釋】
[45]啜菽:喝豆粥。
[46]還:立即。
[47]稱:適合。
【譯文】
陳子車客死于衛(wèi)國,他的妻子和管家計(jì)劃用活人殉葬,已經(jīng)確定了殉葬的人選,就在這時候陳子亢來到了。他們把有關(guān)殉葬的事告訴了子亢,說:“夫子有病,沒有人在地下侍候他,我們想用活人來殉葬。”子亢說:“用活人殉葬,是違禮行為。盡管如此,如果一定要有人在地下侍候他養(yǎng)病,誰也沒有他的妻子和管家合適。如果能取消這個計(jì)劃,我也愿意取消;如果不能取消這個計(jì)劃,那么我想就用你們兩人殉葬吧。”這樣一來,殉葬的計(jì)劃也就流產(chǎn)了。子路說:“貧窮真叫人傷心啊!父母在世時沒有什么可以供養(yǎng),父母去世后,又沒有東西可以按規(guī)矩辦喪事。”孔子說:“生前,盡管是粗茶淡飯,但只要總是讓父母高高興興精神愉快,這就可以說是做到孝順了。死后,盡管所有的衣衾僅夠掩藏尸體,而且是斂罷立即就葬,有棺而無槨,但只要是根據(jù)自己的財力盡力辦事,也就可以說是合乎喪禮的要求了。”
【原文】
衛(wèi)獻(xiàn)公出奔,反于衛(wèi),及郊,將班邑[48]于從者而后入。柳莊曰:“如皆守社稷,則孰執(zhí)羈勒[49]而從;如皆從,則孰守社稷?君反其國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弗果班。衛(wèi)有大史曰柳莊,寢疾。公曰:“若疾革,雖當(dāng)祭必告。”公再拜稽首,請于尸曰:“有臣柳莊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聞之死,請往。”不釋服而往,遂以襚[50]之。與之邑裘氏與縣潘氏,書而納諸棺,曰:“世世萬子孫無變也。”
【注釋】
[48]班邑:分封采地。班,通“頒”。
[49]羈勒:羈是馬籠頭,勒是馬韁繩。
[50]襚:向死者贈送衣服。
【譯文】
衛(wèi)獻(xiàn)公被逐逃亡,后來終于返回衛(wèi)國復(fù)位,來到城郊,獻(xiàn)公想先分封采地給隨從他逃亡的眾臣,然后入城。追隨他逃亡的大臣柳莊說:“如果大家都在國內(nèi)留守社稷,那么還會有誰馬前馬后地追隨您逃亡?如果大家都追隨您逃亡,那么還會有誰留守社稷?您剛一回國就有偏心,恐怕不太好吧!”封賞的事最終沒有辦成。衛(wèi)國有個大史叫柳莊,臥病在床。衛(wèi)君說:“如果病情危急,即使是在我主持祭祀時也要立即向我報告。”柳莊果然在衛(wèi)君主持祭祀時去世了,衛(wèi)君接到報告,就拜了兩拜,叩頭,然后向祭祀中的尸請求說:“有個臣子叫柳莊的,他不僅是我個人的臣子,也是國家的賢臣,剛才得到他去世的消息,請求您讓我現(xiàn)在就去。”衛(wèi)君沒有脫掉祭服就趕往柳莊家,于是就把身上穿的祭服脫下贈給死者,還將裘氏邑和潘氏縣封給柳莊作采邑,又把這種封賞寫成誓約放進(jìn)棺里。誓約上寫道:“世世代代子子孫孫,萬代相傳永不改變!”
【原文】
陳乾昔寢疾,屬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已曰:“如我死,則必大為我棺,使吾二婢子[51]夾我。”陳乾昔死,其子曰:“以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弗果殺。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萬入去鑰。仲尼曰:“非禮也,卿卒不繹。”季康子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jī)封,將從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魯有初[52],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般,爾以人之母甞巧,則豈不得以?其母以甞巧者乎?則病者乎?噫!”弗果從。
【注釋】
[51]婢子:此指妾。
[52]初:指故事、先例。
【譯文】
陳乾昔臥病在床,自知余日不多,于是就向他的兄弟交待后事,并命令他的兒子尊己說:“如果我死了,一定要給我做個大棺材,好讓我的兩個妾分躺在我的兩邊。”陳乾昔死了以后,他的兒子說:“用活人殉葬,本來就不合禮,何況還要躺在同一棺材里呢?”最終沒有殺父妾以殉葬。仲遂死于齊國的垂。壬午,噩耗已經(jīng)傳來,可魯宣公并沒有停止繹祭,只不過是在舞蹈時只保留了沒有聲音的武舞,去掉了有樂器聲音的文舞而已。孔子說:“這樣做是違禮的。大臣死,繹祭就應(yīng)該停止。”季康子的母親去世了,年幼的公輸若作為匠師主持下葬,公輸般建議用他新設(shè)計(jì)的機(jī)械來下棺。主人正要答應(yīng)時,公肩假卻說:“不行!下棺的工具魯國有先例:國君比照天子,使用四塊豐碑;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比照國君,使用四根木柱。般!你用別人的母親來試驗(yàn)?zāi)愕募记桑y道是不得已嗎?如果你不借此機(jī)會來試驗(yàn)?zāi)愕募记桑蜁械诫y受嗎?你怎么這樣不懂禮呢!”最終沒有按照他的建議辦。
【原文】
戰(zhàn)于郎,公叔禺人遇負(fù)杖入保者息,曰:“使之[53]雖病也,任之[54]雖重也,君子不能為謀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則旣言矣。”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魯人欲勿殤重汪踦,問于仲尼。仲尼曰:“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子路去魯,謂顏淵曰:“何以贈我?”曰:“吾聞之也:去國,則哭于墓而后行;反其國,不哭,展[55]墓而入。”謂子路曰:“何以處[56]我?”子路曰:“吾聞之也:過墓則式,過祀[57]則下。”
【注釋】
[53]使之:指搖役。
[54]任之:指賦稅。
[55]展:周巡省視。
[56]處:安身無咎之道。
[57]祀:鄉(xiāng)里社壇。
【譯文】
魯國與齊國在郎交戰(zhàn)。魯國的公叔禺人看到一個扛著兵器的士兵進(jìn)入城堡休息,就說:“百姓負(fù)擔(dān)的徭役夠辛苦了,交納的賦稅也夠繁重了,但是大臣們不能為國家出謀劃策,戰(zhàn)士又不能為國犧牲,這是不可以的。我既然這樣講了,我就要努力做到。”于是就和鄰居的少年汪踦一同奔赴戰(zhàn)場,二人都戰(zhàn)死在戰(zhàn)場上。魯國人想不用童子的喪禮而用成人的喪禮對待汪踦,但因沒有先例,就向孔子請教。孔子說:“他能拿起武器來捍衛(wèi)國家,即使不用童子的喪禮來辦他的喪事,不也可以嗎?”子路要離開魯國,對顏淵說:“臨別之際,你有什么話送我呢?”顏淵說:“我聽說,要離開故國,應(yīng)該先到祖墳上哭稟一番再動身;返回故國,就不必哭了,只要到墳上巡視一圈就可以入城。”說罷,顏淵又對子路說:“您給我留下什么話讓我安身無咎呢?”子路說:“我聽說,經(jīng)過墓地就應(yīng)憑軾致敬,經(jīng)過社壇就應(yīng)下車致敬。”
【原文】
工尹商陽與陳棄疾追吳師,及之。陳棄疾謂工尹商陽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手弓。“子射諸。”射之,斃一人,韔[58]弓。又及,謂之,又?jǐn)蓝恕C繑酪蝗耍瑩R其目。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與[59],殺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殺人之中,又有禮焉。”諸侯伐秦,曹桓公卒于會。諸侯請含,使之襲。襄公朝于荊,康王卒。荊人曰:“必請襲。”魯人曰:“非禮也。”荊人強(qiáng)之。巫先拂柩。荊人悔之。
【注釋】
[58]韔:古代盛弓的袋子。此作動詞用。
[59]燕不與:燕,同“宴”。不與,猶言沒有座位。
【譯文】
工尹商陽和陳棄疾同乘一輛戰(zhàn)車追趕吳軍,很快就追上了。陳棄疾對工尹商陽說:“我們可是肩負(fù)著國王的使命,您現(xiàn)在可以把弓拿在手里了。”工尹商陽這才握弓在手。陳棄疾又對他說:“您可以向敵人放箭了!”工尹商陽這才射了一箭,射死一人,然后把弓又裝入袋子。又追上了敵人,陳棄疾又對他說了以上的話,工尹商陽這才又射殺了二人。每射殺一人,他都閉上眼睛,不忍心看。他讓駕車的停止追趕,說:“我們都是朝見國君沒有座位,國君設(shè)宴沒有席位的賤士,殺死三個敵人,也完全可以交差了。”孔子說:“就是在殺人時,也還是有禮節(jié)的。”諸侯聯(lián)合起來討伐秦國,曹宣公在聯(lián)軍會合時去世。諸侯要求按照禮節(jié)為曹君飯含,而曹人卻讓諸侯為曹君的尸體穿衣。魯襄公到楚國訪問,正碰上楚康王去世。楚人說:“請魯君務(wù)必為康王的尸體穿衣。”魯國方面回答:“這樣做是違禮的。”楚國方面堅(jiān)持非這樣做不可,于是襄公就讓巫先用桃枝在靈柩上來回拂拭,以祛除兇邪,而后才為尸體穿衣。楚國人一看這是君臨臣喪之禮,后悔也來不及了。
【原文】
滕成公之喪,使子叔、敬叔吊,進(jìn)書,子服惠伯為介。及郊,為懿伯之忌,不入。惠伯曰:“政也,不可以叔父之私,不將公事。”遂入。哀公使人吊蕢尚,遇諸道。辟于路,畫宮而受吊焉。曾子曰:“蕢尚不如杞梁之妻之知禮也。齊莊公襲莒于奪,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莊公使人吊之,對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則將肆諸市朝,而妻妾執(zhí);君之臣免于罪,則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
【譯文】
滕成公去世,魯國派子叔敬叔去吊喪,并且呈交魯君慰問的禮品單,又派子服惠伯作他的副手。到了滕國郊外,正碰上惠伯的叔父懿伯的忌日,敬叔就想改日進(jìn)城。惠伯說:“我們來吊喪是公事,不可因?yàn)槭甯傅乃郊删偷⒄`公事。”于是就進(jìn)城了。蕢尚出葬親人,魯哀公派人去吊喪,在半道上碰著了,蕢尚就讓開道,在地上畫了一個殯宮的平面圖,然后就位接受慰問。曾子說:“蕢尚的這種作法,還不如杞梁之妻的作法懂禮呢。齊莊公派人從狹路襲擊莒國,杞梁死于戰(zhàn)場。他的妻子在路上迎接他的靈柩,哭得十分悲傷。齊莊公派人去慰問她,她說:‘如果君的臣子杞梁有罪,就應(yīng)該在市朝陳尸示眾,把他的妻妾也抓起來。如果君的臣子杞梁無罪,那么我們還有一所先人留下的破宅院,可以在那里舉行吊禮。像現(xiàn)在這樣在半道上吊喪,我可不敢勞您的大駕。’”
【原文】
孺子之喪,哀公欲設(shè)撥,問于有若,有若曰:“其可也,君之三臣猶設(shè)之。”顏柳曰:“天子龍輴而槨幬,諸侯輴而設(shè)幬——為榆沈[60]故設(shè)撥;三臣者廢輴而設(shè)撥,竊禮之不中[61]者也,而君何學(xué)焉?”悼公之母死,哀公為之齊衰。有若曰:“為妾齊衰,禮與?”公曰:“吾得已乎哉?魯人以妻我。”
【注釋】
[60]沈:通“沉”,沉重。
[61]不中:不合適。
【譯文】
在辦哀公的少子尊的喪事時,魯哀公想在殯車上加上只有天子、諸侯才可使用的撥,問有若是否可以。有若說:“當(dāng)然可以了。您的仲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還使用撥呢,您的兒子有何不可。”顏柳說:“天子的殯車,是車轅上畫著龍,車周圍又積木似槨,再加上覆棺的罩子;諸侯的殯車,只加土棺罩。因?yàn)樗麄兊臍涇囀怯苣咀龅模艹林兀圆盘氐卦O(shè)撥拉車。三家大夫不敢用天子、諸侯的殯車,卻又使用了只有天子、諸侯才可使用的撥,這是盜用天子、諸侯之禮又走了樣,您何必效法他們呢?”悼公的母親去世了,哀公為她服齊衰。有子感到奇怪,就帶有諷刺的口吻問道:“為妾服齊衰,這符合禮的規(guī)定嗎?”哀公說:“我這也是沒有辦法呀!魯國人都把她看成是我的妻子。”
【原文】
季子皐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請庚[62]之。”子皐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棄予,以吾為邑長于斯也。買道而葬,后難繼也。”仕而未有祿者:君有饋焉曰獻(xiàn),使焉曰寡君;違而君薨,弗為服也。虞而立尸,有幾筵。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已[63]。旣卒哭,宰夫執(zhí)木鐸以命于宮曰:“舍故而諱新。”自寢門至于庫門。二名不偏諱,夫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稱征,言征不稱在。軍有憂,則素服哭于庫門之外,赴車不載橐韔[64]。有焚其先人之室,則三日哭。故曰:“新宮火,亦三日哭。”
【注釋】
[62]庚:賠償。
[63]已:語氣詞,略同于“也”。
[64]橐韔:橐是裝鎧甲的袋子,韔是盛弓的袋子。不載橐韔,即不把武器收藏起來,表示要報仇雪恥。
【譯文】
季子埋葬他的妻子時,踏壞了他人田地里的禾苗,申祥把情況告訴了他,并且說:“建議賠償人家。”子皋說:“孟氏不因?yàn)檫@么一點(diǎn)小事責(zé)備我,朋友也不因?yàn)檫@么一點(diǎn)小事而拋棄我,由于我是本邑的長官,就算我同意賠償,買路而葬,只怕此例一開,后人難以照辦呀。”已經(jīng)擔(dān)任一定官職而尚未領(lǐng)取俸祿的人,如果國君送東西給他,不能說是“賜”,而要稱作“獻(xiàn)”;使者向他傳達(dá)君命,還得稱國君為“寡君”;如果離開該國而國君去世了,他也不必為國君服喪。從虞祭開始才設(shè)尸,才幾案、席子齊備。卒哭以后才開始諱稱死者之名,因?yàn)橐曰钊藢Υ亩Y到此結(jié)束,而以鬼神對待他的禮從此開始。在卒哭過后,宰夫就手搖木鐸在宮中高聲宣布:“舊的名諱已經(jīng)取消了,新的名諱已經(jīng)開始了。”從路門一直喊到庫門。兩個字的名,不必都避諱。例如,孔夫子的母親名叫“徽在”,說“在”字時就不再說“徵”,說“徵”字時就不再說“在”。軍隊(duì)打了敗仗,國君要率領(lǐng)群臣頭戴縞冠到庫門外痛哭。回來報告戰(zhàn)敗消息的車上的戰(zhàn)士都不應(yīng)把武器裝入袋中,以表示還要報仇雪恨的決心。如果宗廟被燒毀了,就要哭三天。所以《春秋》上說:“新建的宗廟失火了,成公哭了三天。”
【原文】
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貢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65]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66]。”夫子曰:“小子[67]識[68]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釋】
[65]重:一再,重復(fù)。
[66]苛政:暴政。政:通“征”,征指搖役和賦稅。
[67]小子:老師對弟子的昵稱。
[68]識:通“志”,記住。
【譯文】
孔子從泰山旁邊路過,看見一個婦人在墓前哭得很傷心,就停下了車,俯身憑軾專注地傾聽。然后讓子貢去問那位婦人:“聽您的哭聲,好像接二連三遭到不幸似的。”婦人住了哭聲回答道:“不錯。過去我的公爹被老虎咬死了,接著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最近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夫子問道:“那么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答道:“因?yàn)榇说貨]有繁重的徭役和賦稅。”夫子對學(xué)生們說:“你們要記住,繁重的徭役和賦稅,比老虎還要厲害啊!”
【原文】
魯人有周豐也者,哀公執(zhí)摯請見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問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對曰:“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jié)之,民其不解乎?”喪不慮居,毀不危身。喪不慮居,為無廟也;毀不危身,為無后也。
【譯文】
魯國有個叫周豐的人,魯哀公帶了見面禮要去拜訪他,周豐禮貌地表示不敢當(dāng)。哀公說:“我豈能就此拉倒嗎?”于是就派人去請教,說:“有虞氏并未教導(dǎo)百姓誠信而百姓卻誠信他,夏后氏并未教導(dǎo)百姓敬重而百姓卻敬重他,他們用的什么辦法才讓老百姓做到了這一步呢?”周豐回答說:“在廢墟墳?zāi)巩?dāng)中,你不教導(dǎo)百姓悲哀百姓也會自然而然地悲哀。在社稷宗廟之中,你不教導(dǎo)百姓肅敬百姓也會自然而然地肅敬。殷人盛行立誓,而百姓卻開始背叛;周人盛行會盟,而百姓卻開始起疑。如果你自己首先不是用禮義忠信誠厚之心對待百姓,雖執(zhí)意把百姓團(tuán)結(jié)到一起,百姓難道就不會離散嗎?”辦喪事花錢,無論如何不能打出賣祖屋的主意。為喪事憔悴,無論如何不能走到危害性命的地步。前者是擔(dān)心祖宗的神靈沒有依托之處,后者則是擔(dān)心斷了香火。
【原文】
延陵季子適齊,于其反也,其長子死,葬于嬴博之間。孔子曰:“延陵季子,吳之習(xí)于禮者也。”往而觀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斂以時服。旣葬而封,廣輪[69]揜坎,其高可隱[70]也。旣封,左袒,右還[71]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歸復(fù)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無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禮也,其合矣乎!”
【注釋】
[69]廣輪:廣指寬度,輪指長度。
[70]隱:人直立時垂手可以按著。
[71]還:通“旋”,即繞圈。
【譯文】
延陵季子到齊國訪問,在回國的路上,他的大兒子死了,就準(zhǔn)備葬在贏邑和博邑之間。孔子說:“延陵季子是吳國最懂得禮的人。”于是就前往觀摩延陵季子如何操辦葬禮。只見墓坑的深度還沒掘到有泉水的地方,斂時用的也是平時穿的衣服。下葬以后又積土成墳,墳的寬度長度正好和墓坑相當(dāng);墳的高度,一般人都可以垂手按住墳頂。積土成墳之后,他袒露左臂,向左繞著墳頭轉(zhuǎn)了三圈,并且一邊號哭一邊高喊:“骨肉又回歸土地,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至于神魂精氣,那是無所不在的,無所不在的。”這樣做過以后就又重新上路了。孔子說:“延陵季子的做法,應(yīng)該是合乎禮的吧。”
【原文】
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吊含,曰:“寡君使容居坐含進(jìn)侯玉,其使容居以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容居對曰:“容居聞之: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遺其祖。昔我先君駒王西討濟(jì)于河,無所不用斯言也。容居,魯人也,不敢忘其祖。”子思之母死于衛(wèi),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廟。門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子思曰:“吾過矣,吾過矣。”遂哭于他室。天子崩,三日祝先服,五日官長服,七日國中男女服,三月天下服。虞人致百祀之木,可以為棺槨者斬之;不至者,廢其祀,刎其人。
【譯文】
邾婁國在為邾定公辦喪事時,徐國國君派容居來吊喪,并行飯含之禮。容居以天子所遣使者的口氣說道:“敝國國君派我來跪著行飯含之禮,致送侯爵所含的玉璧。現(xiàn)在請讓我來行飯含之禮。”邾婁的接待人員說:“勞駕各國諸侯屈尊來到敝國,如果派臣子來,我們就以臣禮相待;如果國君親來,我們就以君禮相待。派來的是臣子卻企圖得到國君的禮遇,這是從來沒有的事。”容居無所收斂地回答說:“鄙人聽說,作為臣子就不敢忘掉國君,作為子孫就不敢忘掉祖先。過去我們的先君駒王對西方進(jìn)行討伐,還渡過了黃河,他一貫都是用這種口氣講話的。鄙人雖然魯鈍,但也不敢忘掉祖先是怎么講話的。”子思的母親在父親死后改嫁到衛(wèi)國,現(xiàn)在去世了,派人來向子思報喪,子思就到家廟去哭。他的弟子見到了,說:“人家姓庶的死了母親,為什么您卻跑到孔氏的家廟來哭?”子思說:“我錯了!我錯了!”就連忙跑到別的房間去哭。天子去世以后,第三天,祝首先手持喪杖;第五天,百官手持喪杖;第七天,畿內(nèi)的庶民穿上當(dāng)穿的喪服;三月,諸侯及其大夫各服應(yīng)服之服。虞人負(fù)責(zé)從畿內(nèi)所有神社的社樹中挑選最適宜于作棺槨者,把它們砍伐下來。對于不肯獻(xiàn)出木材的地方,要把當(dāng)?shù)氐纳缟駨U掉,殺掉當(dāng)?shù)氐拈L官。
【原文】
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72]。有餓者蒙袂[73]輯屨,貿(mào)貿(mào)然[74]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yáng)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75]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邾婁定公之時,有弒其父者。有司以告,公瞿然[76]失席曰:“是寡人之罪也。”曰:“寡人甞學(xué)斷斯獄矣:臣弒君,凡在官者殺無赦;子弒父,凡在宮者殺無赦。殺其人,壞其室,洿其宮而豬[77]焉。蓋君踰月而后舉爵。”
【注釋】
[72]食之:給他吃。
[73]蒙袂:因困憊而走路一瘸一拐的樣子。
[74]貿(mào)貿(mào)然:垂頭喪氣之貌。
[75]磋來:嘆詞。來是語助,無義。
[76]瞿然:驚駭貌。失席:離開席位。形容驚懼、驚訝。
[77]豬:通“儲”,使水停聚在某處。
【譯文】
齊國發(fā)生嚴(yán)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造飯,以備施舍給過路的饑民。有一個饑民,無力地垂著雙手,走路一瘸一拐的,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走了過來。黔敖左手端著飯,右手端著湯,用可憐的口氣喊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瞪起眼睛望著他,說:“本人正是由于不吃這種沒有好聲好氣的飯才落到這步田地的。”黔敖聽了連忙表示道歉,但那饑民還是堅(jiān)持不吃,因而餓死了。曾子聽說了這件事,說:“這恐怕不大對吧?人家沒有好聲好氣地叫吃,你當(dāng)然可以拒絕;但是人家既然道了歉,也就可以吃了。”邾婁定公在位的時候,有子殺其父的事情發(fā)生。有關(guān)官員將此事報告給定公,定公驚駭?shù)仉x開了席位,說:“這和寡人的沒有教育好也有關(guān)系。”又說:“我曾學(xué)過怎樣審斷這種案子:如果是臣?xì)⑵渚敲矗彩菄业墓賳T無論其職位大小,都有權(quán)利把他殺掉,決不寬恕;如果是子殺其父,那么,凡是家庭成員無論其輩分高低,都有資格把他殺掉,決不寬恕。不僅要把兇手殺掉,還要拆毀兇手的住室,將其地基挖成個大坑,然后再灌滿水。國君也得過了這個月以后才能舉杯喝酒。”
【原文】
晉獻(xiàn)文子成室,晉大夫發(fā)焉。張老曰:“美哉輪[78]焉!美哉奐[79]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是全要領(lǐng)[80]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仲尼之畜狗[81]死,使子貢埋之,曰:“吾聞之也: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丘也貧,無蓋;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路馬死,埋之以帷。
【注釋】
[78]輪:高大。
[79]奐:通“煥”,光輝燦爛。
[80]全要領(lǐng):謂不被刑戮而善終。要,古“腰”字。領(lǐng),頸也。古代的死刑有腰斬和斬首兩種。
[81]畜狗:看家狗。古代的狗可分三種,打獵用的田犬,看家用的守犬,專供肉食的食犬。
【譯文】
晉國趙文子的新居落成,晉國的大夫都去參加落成典禮。張老致辭說:“這高大的新居多么漂亮呀!這燦爛的新居多么漂亮呀!從此以后,主人就可以在這里祭祀奏樂,在這里居喪哭泣,在這里和僚友及族人聚會宴飲了。”文子致答辭說:“我能在這里祭祀奏樂,在這里居喪哭泣,在這里和僚友族人聚會宴飲,這表明我將善終,有資格進(jìn)入九原的祖墳。”說完后就朝北面再拜叩頭表示感謝。懂禮的君子說,他們一個善于贊美,一個善于祈福。孔子養(yǎng)的看家狗死了,讓子貢拖出去埋掉,還吩咐說:“我聽說過,破舊的帷幔不要丟掉,因?yàn)榭梢杂脕砺耨R;破舊的車蓋也不要丟掉,因?yàn)榭梢杂脕砺窆贰N液芨F,沒有破舊的車蓋,但你在埋狗的時候,也得用一張席子裹著,不要讓它的頭直接埋在土里。至于為國君駕車的馬死了,埋的時候得用帷幔裹好。
【原文】
季孫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與子貢吊焉,閽人為君在,弗內(nèi)也。曾子與子貢入于其廄而修容焉。子貢先入,閽人曰:“鄉(xiāng)者已告矣。”曾子后入,閽人辟之。涉內(nèi)溜,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君子言之曰:“盡飾之道,斯其行者遠(yuǎn)矣。”陽門之介夫[82]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晉人之覘宋者,反報于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說[83],殆不可伐也。”孔子聞之曰:“善哉覘國乎!詩云:‘凡民有喪,扶服[84]救之。’雖微晉而已,天下其孰能當(dāng)之?”
【注釋】
[82]介夫:披甲的衛(wèi)士。
[83]說:通“悅”。
[84]扶服:通“匍匐”,音義皆同。扶服本義是伏地爬行,引申為盡力。
【譯文】
季孫的母親去世了,魯哀公前去吊喪。曾子和子貢也去吊喪,但守門人因?yàn)榘Ч诶锩妫蛔屗麄冞M(jìn)去。曾子和子貢就進(jìn)到馬房里把自己的儀容修飾了一番,然后再去。子貢先進(jìn)去,守門人說:“剛才已經(jīng)往里通報了。”曾子后進(jìn)去,守門人則已經(jīng)把路讓開。二人走到寢門的屋檐下,卿大夫都連忙讓位,哀公也從阼階上走下一個臺階,作揖,請他們就位。君子議論這件事情說:“盡力修飾儀容的作法,對達(dá)到自己的目的是很有作用的。”宋國都城陽門的一個衛(wèi)士死了,司城子罕到他家去吊喪,哭得很傷心。晉國潛伏在宋國的一個探子偵探到這種情況,就回國向晉侯報告說:“陽門的一個小小衛(wèi)士死了,而子罕這樣的大官親自臨吊,哭得很傷心,這種作法很得民心,恐怕宋國不是好欺負(fù)的。”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這個探子真會刺探國情啊!《詩經(jīng)》上說:‘凡是鄰里有了災(zāi)禍,都要盡力去幫助他們。’宋國正是做到了這一點(diǎn),所以,豈但是晉國不敢欺負(fù)宋國,普天之下也找不出一個敢和宋國為敵的國家。”
【原文】
魯莊公之喪,旣葬,而绖不入庫門。士、大夫旣卒哭,麻不入。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85]。原壤登木[86]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貍首之斑然,執(zhí)女手之卷然。”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注釋】
[85]沐槨:修治槨材。
[86]登木:以手叩擊槨材。
【譯文】
魯莊公死后,準(zhǔn)備下葬的時候,穿孝服的人都在宮殿最外的一道門等候,不讓入內(nèi)。等臣子祭哭完了,關(guān)系最疏遠(yuǎn)的親戚也不讓進(jìn)靈堂了。孔子有個老朋友叫原壤,他的母親去世了,孔子幫助他修治槨材。原壤敲著槨材說:“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用唱歌來表達(dá)內(nèi)心的感情了!”于是唱道:“這槨材的文理就像貍頭上的花紋那樣漂亮,我真想握著你的手來表達(dá)我內(nèi)心的喜悅。”孔子裝作沒聽見的樣子就走過去了,孔子的隨從卻說:“此人這般無禮,您還不和他絕交嗎?”孔子說:“我聽說,親人總歸是親人,老朋友總歸是老朋友。”
【原文】
趙文子與叔譽(yù)觀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87]也,吾誰與歸[88]?”叔譽(yù)曰:“其陽處父乎?”文子曰:“行并植[89]于晉國,不沒其身,其知不足稱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見利不顧其君,其仁不足稱也。我則隨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謀其身不遺其友。晉人謂文子知人。文子其中[90]退然[91]如不勝衣,其言吶吶然如不出諸其口。所舉于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余家,生不交利,死不屬其子焉。”
【注釋】
[87]作:站起來。指復(fù)活。
[88]吾誰與歸:我贊許和愛戴誰呢?與,贊成。歸,歸向。“誰”是“與歸”的前置賓語。
[89]并植:通“廉直”。
[90]中:身軀。
[91]退然:柔弱的樣子。
【譯文】
趙文子和叔譽(yù)一道在九原巡視,文子說:“這墓地中埋葬的死者如果能夠復(fù)活,你最贊成和愛戴他們中的哪一位?”叔譽(yù)答道:“大概是陽處父吧?”文子說:“陽處父在晉國身為大傅,卻剛強(qiáng)而無計(jì)謀,不得善終,他的智慧叫人不敢恭維。”叔譽(yù)又說:“那么舅犯可以嗎?”文子說:“舅犯在考慮自己的利益時就不顧及國君,他的仁愛也叫人不敢恭維。我最贊許和愛戴的人是隨武子,他既能為國君利益考慮,也能兼顧個人利益;他既能為自己打算,又不忘掉朋友。”晉國人都認(rèn)為文子的評價很恰當(dāng)。文子的身體柔弱得好像連衣服都馱不動,講起話來遲鈍緩慢得像難以出口。他為晉國舉薦的管理倉庫的官員多達(dá)七十余人,但在他生前卻從來不和他們在錢財上有交往,死后也不把孩子托付給他們。
【原文】
叔仲皮學(xué)子柳。叔仲皮死,其妻魯人也,衣衰而繆[92]绖。叔仲衍以告,請繐衰而環(huán)绖,曰:“昔者吾喪姑、姊、妹亦如斯,末吾禁也。”退,使其妻繐衰而環(huán)绖。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者,聞子皐將為成宰,遂為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93]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皐為之衰。”樂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惡乎用吾情!”
【注釋】
[92]繆,通“糾”,糾結(jié)。
[93]范:指蜂。
【譯文】
叔仲皮平時教他的兒子子柳學(xué)習(xí)。叔仲皮去世了,他的媳婦雖然是個粗人,但也知為公公服齊衰糾绖。叔仲衍以為不當(dāng)著此喪服,就把他自己的想法告訴給侄兒子柳,讓子柳督促她改穿繐衰環(huán)绖,并且說:“從前我為去世的姑姑、姊妹就是穿這種喪服,也沒有人阻止我不讓穿。”子柳回到家里,就叫他的妻子改服繐衰和環(huán)绖。成邑有個人,他的哥哥死了卻不愿為哥哥穿孝服,后來聽說子皋將要來當(dāng)邑宰,怕被怪罪,這才連忙穿上孝服。當(dāng)?shù)厝司途幜耸赘柚{諷刺此人,唱詞是:“蠶兒會吐絲,而螃蟹有筐子;蜂兒有帽子,而蟬兒有冠帶子。是哥哥死了,卻為地方長官穿孝衣。”樂正子春的母親去世了,他一連五天沒有進(jìn)食,超過禮的規(guī)定兩天。事過之后,他說:“我真后悔越禮行事。連辦我母親喪事我還不守禮的規(guī)定,那么還有什么事情上我會依禮而行呢?”
【原文】
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尫[94]而奚若?”曰:“天久不雨,而暴人之疾子,虐,毋乃不可與!”“然則吾欲暴巫而奚若?”曰:“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徙市則奚若?”曰:“天子崩,巷市七日;諸侯薨,巷市三日。為之徙市,不亦可乎!”孔子曰:“衛(wèi)人之祔也,離之;魯人之祔[95]也,合之,善夫!”
【注釋】
[94]暴:通“曝”,曬也。馗:身體有殘疾的人。暴馗的目的是希望上天哀憐而下雨。
[95]祔:夫婦合葬。
【譯文】
天氣干旱,穆公把縣子召來請教說:“天久不雨,我想把有殘疾的人拉到烈日底下去曬,不知尊意如何?”縣子說:“天久不雨,乃暴曬有殘疾的人以求雨,這種作法太不人道了,恐怕不可以吧?”穆公又說:“那么暴曬女巫如何?”縣子說:“天不下雨,而寄希望于愚蠢的婦人,用這種方式求雨,不是也太不切合實(shí)際了嗎?”穆公又說:“那么罷市又如何?”縣子說:“天子去世,罷市七日;諸侯去世,罷市三日。用罷市的辦法求雨,還不失為可行的辦法。”孔子說:“衛(wèi)人的合葬,是夫婦各自一個墓穴,中間有土相隔。魯人的合葬,是夫婦共用一個墓穴。魯人的合葬方式很好。”
上一篇:禮記全集《檀弓上》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禮記全集《玉藻》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