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使稱太尉
節度使稱太尉
【原文】
唐節度使[1]帶[2]檢校官,其初只左右散騎常侍,如李愬在唐鄧時所稱者也,后乃轉尚書及仆射、司空、司徒,能至此者蓋少。僖、昭以降,藩鎮盛強,武夫得志,才建節[3],其資級已高,于是復升太保、太傅、太尉,其上惟有太師,故將帥悉稱太尉。元豐定官制,尚如舊貫。崇寧中,改三公為少師、少傅、少保,而以太尉為武階之冠,以是凡管軍者,猶悉稱之。紹興間,葉夢得自觀文殿學士,張澄自端明殿學士,皆拜節度。葉嘗任執政,以暮年擁旄[4],為儒者之榮,自稱葉太尉。張微時用鄧詢武給使恩出身,羞[5]為武職,但稱尚書如故,其相反如此。
【注釋】
[1]節度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2]帶:兼管。[3]才建節:執持符節。古代使臣受命,必建節以為憑信。[4]擁旄(máo):持旄。借指統率軍隊。[5]羞:不愿意。
【譯文】唐朝的節度使兼帶檢校官,開始時只帶左右散騎常侍,如李在唐州(今河南唐河)、鄧州(今河南鄧州)所稱謂的那樣,后來就轉任尚書及仆射、司空、司徒,不過能達到這一步的也很少。僖宗、昭宗以來,藩鎮日益強盛,尚武者得志,節度使賜給符節和斧鉞,因為資歷等級已經很高,于是再升也只能還是太保、太傅、太尉,在他上面只有太師,所以將帥都稱太尉。宋神宗元豐時制定官制,還依照慣例。徽宗崇寧年間,改三公為少師、少傅、少保,而將太尉作為武官官銜之首,所以凡是掌管軍隊的官位,仍舊稱太尉。宋高宗紹興年間,葉夢得自觀文殿學士,張澄自端明殿學士,都稱為節度使,葉夢得曾擔任執掌國政,暮年時期擁有軍隊,為儒者之榮,自稱葉太尉。張澄低賤時通過鄧洵武給予一個使恩出身才得以做官,因此以武職為羞,只好自稱尚書,不愿稱太尉。二人就是如此相反。
【評析】
太尉是秦漢時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為“三公”,后逐漸成為虛銜或加官。因此最高階級的武將和管理軍隊的官員都稱太尉。葉夢得、張澄兩個人一個以稱“太尉”為榮,另一個則不愿稱“太尉”,實際上反映了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宋朝吸取了唐朝藩鎮為禍的前車之鑒,將禁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領,一部分由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率領。后來,后者又分為馬軍司和步軍司兩部分。到此,禁軍分由三個衙門統率,稱為“三衙”。三衙統率軍隊,卻無權調動。調動權歸屬文官主持的樞密院。兩者之間互相限制,但實際上卻是以文制武。長期的結果,就形成了文官歧視武將的心理,即使狄青這樣的名將也被文官猜忌。歐陽修在嘉祐元年上書請罷狄青,洋洋數千言,舉不出一條得力罪證,不得不假托虛妄的陰陽五行說,把當年的水災歸罪于狄青。文彥博請罷狄青時,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一句話點破其中奧秘。所以“正途”出身的葉夢得老年拜節度使,自稱太尉正好過過“文武雙全”的癮,而“非正途”出身的張澄就不愿意稱太尉,就是怕受到莫名其妙的歧視。
上一篇:《容齋隨筆·縛雞行》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容齋隨筆·草駒聾蟲》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