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大學章句序》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于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三代之隆,其法浸備,然后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夫以學校之設,其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俯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賢圣之君不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后世。若《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于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
自是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于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于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間。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
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編,發其歸趣,然后古者大學教人之法、圣經賢傳之指,粲然復明于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為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間亦竊附己意,補其闕略,以俟后之君子。極知僭逾,無所逃罪,然于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小補云。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
【譯文】
《大學》這部書,是古代大學教學的法則。自從上天降生人類以來,就沒有不賦予每一個人以仁、義、禮、智的本性的。然而人的稟賦氣質存在差別,所以不能夠全知道并保有天所給予人的全部本性。如果有聰明智慧并能把最初本性發揮到極致的人,出于人民中間,則天必命他為廣大人民的君主、師長,使其治理和教育人民,以恢復人民最初的善良本性。這就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之所以承受天命為人民的君師和榜樣的緣由,也是教育人民的司徒、典樂等官職之所以設立的理由。
在夏、商、周三代興隆時,學校設施及教學方法漸漸完備,王宮、國都和閭巷都有學校。人到了八歲,從王公以下至于老百姓的子弟,都進入小學學習。小學教學的內容是:灑水掃地,應答對話,待人接物的禮節、各種禮儀和音樂舞蹈,射箭和駕車,文字書寫和算術等文化知識。待長到十五歲,從可繼承君位的太子、君主其他兒子,以及公侯、卿相、大臣、官員之正妻所生的兒子,與老百姓中的優秀子弟,都進入大學。而教學的內容則是使受教者懂得探尋身心的道理,掌握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這樣的學校教育,大學、小學的教學內容和目的是劃分得清楚明白的。
學校的設立,內容是如此的廣泛,教學的次序和內容是如此詳細分明,而其為教的內容,都是人君親身經歷的經驗和心得,不追求人民日常生活和倫理知識之外的奇思妙想。這樣,當世之人沒有不學習的。這些學習的人,沒有不知道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也沒有不明白自己的職分所當為的,這樣個人就會努力去盡自己的力量。這就是古代興盛時,政治修明于上,風俗美善于下,而后世趕不上的原因。
到周朝衰落后,賢圣之君不再出現,上述學校的體制不再推行,教化隨世事而零落,風俗也頹廢敗壞。當時即使有孔子這樣的圣人,也得不到君師的地位,來推行他的政治教化學說。于是他就開設私人學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習讀《詩》、《書》和歷史文獻,把先王之道傳授弟子,再由弟子傳教后人。像《曲禮》、《少儀》、《內則》、《弟子職》等篇,都是小學的內容遺留。而這一篇《大學》,是在小學學成的基礎上,講明大學教學內容和方法,既展現儒家學說、理論體系的規模框架之大,而內容又條理分明、節次詳細。孔子的三千多學生,都聽過孔子的講說,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義,于是寫成傳文,以闡明孔子本意。到孟子死后,《大學》的傳統消失了,《大學》這部書雖然存在,但知其真義者太少了。
從這以后,出現了普通學者誦讀記憶詞句、習作文章的風習,所下的工夫數倍于小學但沒有用;異端所講求的虛無寂滅之教,其理論高過于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功名利祿為目的的說教,以及百家眾技之流,這些蠱惑人心、阻塞仁義的東西,又紛然雜出并流行于世,使在上位的人不幸而不得聞大道的要旨,使平民百姓不幸而不得政治修明的恩澤,昏暗不明,政教不行,痼疾反復積累,到五代十國衰敗之時,壞亂到了極點。
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教修明。于是出了河南程氏兩位先生,能夠繼承孟子的傳統。他們開始尊信和表彰此篇,又將傳下來的古書文字重新編次,挖掘其真義,然后古代大學教人之法,圣經賢傳之宗旨,粲然復明于世。雖然我不夠聰明敏捷,但也有幸從我老師那里聽說了程氏兩先生的學說。只是程氏兩先生的書不少已經流失,于是不顧我自己的淺陋,將程書重新鉤稽,章句之中也附入了我自己的一些見解,還補其闕失省略的地方,這些都等待以后的學者糾正。自知超越等級和失禮,沒有辦法逃脫罪責,但于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沒有小小的幫助。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上一篇:大學全集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大學全集《第一章·經述》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