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熙載·箴言四首并序》原文注釋與譯文
《易》《損》、《益》二象,示人以“懲忿窒欲”①,“遷善改過”②,指深切矣③。顏子好學④,見稱于圣人。其“不遷怒”⑤,則懲忿而窒欲存焉;其“不貳過”,則改過而遷善存焉。余校士粵東⑥,以為士學圣賢,當先于四者從事。爰本是義⑦,為箴言以贈之。
懲忿
仁者愛人⑧,忿于何起?順事恕施,自勝以理。意氣自任,爭競乃生。日用飲食,訟像或成。木火燃物,木先自燼;忿加于人,實惟身疢⑨。轉忿為懲,因病得方。辨惑思難,德義日強。
窒欲
欲來有隙,必乘怠昏。曾是戒盜,而啟之門。君子察幾⑩,重防于豫(11)。萌芽茲長,曷其弗懼(12)。萌欲而學,何道之明?萌欲而仕,何義之行?害道傷義,罔非私利。拔本塞源,是在有志。
遷善
聞義不徒(13),義在千里。允哉遷善(14),急不可已。善具性初,中被物牽。遷非他適,還厥本然(15)。孳孳為善(16),僅免為蹠(17)。矧復瞻顧(18),向往不力?變動光明,善乃日新。道岸無盡(19),誕登在人(20)。
改過
嘗聞護過,與護疾同。自謂無過,即過之叢。過辨隱顯,心身及口。上遏于先,次謹于后。昔疾今愈,不名病人。水涵生意,堅冰曷存?最可患惜,戒而復弛。常覺常警,失庶鮮矣(21)。
【注釋】
①懲忿窒欲:克制忿怒,抑止嗜欲。語出《易·損》:“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②遷善改過:改惡從善,改正過錯。語出《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③指:通“旨”。含義。
④顏子:顏回,孔子最出名的弟子。
⑤不遷怒:語出《論語·雍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⑥校士:考核士人。當時作者正任廣東學政。粵東:廣東省的別稱。廣東、廣西本古百粵(百越)地,故又別稱粵東、粵西。
⑦爰:于是。
⑧語本《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⑨疢(chen):熱病。也泛指病。
⑩幾(ji):事物出現前或變化前的細微跡象。
(11)豫:通“預”,事先有所準備。
(12)曷:何。
(13)徙(xi):遷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14)允:誠然,信然。
(15)厥:其。
(16)孳孳:同“孜孜”,努力不懈貌。
(17)蹠(zhi):即跖,舊時被稱為“盜跖”。春秋戰國之際人,奴隸起義領袖。《莊子·盜跖》說他率從卒九千,橫行天下,侵暴諸侯。
(18)矧(shen):況且。
(19)道岸:佛教語,菩提岸,徹悟的境界。明沈鯨《雙珠記·元宵燈宴》:“道岸先登,天街思陟。”清沈起風《諧鐸·荊棘里》:“俗傳菩提善岸,即儒家所謂道岸。”
(20)誕登:登上。誕,語助詞。
(21)庶:庶幾,也許可以。
【譯文】
《周易》中《損》、《益》兩個卦象,示人以“懲忿窒欲”(克制忿怒,抑止嗜欲)、“遷善改過”,含義很深刻。顏回好學,受到圣人孔子的稱贊。他的“不遷怒”,就有“懲忿窒欲”的意思存在;他的“不貳過”,就有“改過遷善”的意思存在。我在廣東任學政,認為士學圣賢,應當從這四點做起。于是根據這個意思,寫箴言來贈給他們。
懲忿
仁愛的人是愛人的,怒從哪里產生?順從事理,以推己及人來做事,自然會以理取勝。自己任憑意氣,就會發生爭競。即使是日用飲食,也會產生打官司的跡象。木頭點著火燒東西,木頭自己會先變成灰燼。怒氣發到別人身上,實在是自己有病。把憤怒變為克制態度,就是有病得到藥方。辨清迷惑,思考疑難,德義就會逐日增強。
窒欲
欲望的到來是因為有空子可鉆,它必定趁你懈怠昏頭的時候來。你原來是防備盜賊的,而現在你給他開了門。君子要明察事物發生、發展的細微跡象,重要的是事前進行預防。欲望萌芽滋長,為什么還不懼怕?萌發了欲望卻來學習,哪個學說能弄明白?萌發了欲望卻來當官,什么道義能實行?傷害了道義,無非是因為私利。拔掉欲望的樹根,堵塞欲望的源頭,這就在你有志氣沒有了。
遷善
聽見正義的事情不去學習,那正義就在千里之外。誠然遷善,是急切不可停止的。人之初,性本善,中間學壞了,是為外界事物糾纏的結果。遷善并不是往別的地方去,是恢復他原來的本性。努力不懈地做善事,僅僅避免成為盜跖。況且又瞻前顧后,向往為善不得力。只有在遷善的變動中才一片光明,善才每日得到更新。菩提善岸是沒有盡頭的,攀登它就在人了。
改過
曾經聽說維護自己的過錯,與維護自己的疾病是一樣的。自己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就是有很多過錯。辨別過錯要仔細分清顯明的和隱藏的,弄清是自己的心里、身上還是口上的毛病。最好的是遏制在事先,其次要謹慎于事后。過去的病今天好了,不能稱為病人。水要是蘊藏著生機,堅冰怎么會存在?最可擔心和可惜的,是先曾警戒而后來又松弛了。應該經常覺察,經常警惕,過失也許可以就少了。
上一篇:《顧璘·禮義廉恥四箴有敘》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黃式三·續韓子五箴》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