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
【注釋】
移風化:改變舊的風俗習慣。矯:糾正,把彎曲的東西弄直。
【譯文】
善于教育啟發別人心靈的人,應根據他人所明白的道理加以引導,不能強行灌輸別人不懂的東西;善于改榮風俗習慣的人,是從容易改變的風俗習慣入手,漸漸達到最終的目的,而不會輕率地從最難處開始矯正。
【道理】
無論是教育學生,還是教化民眾,都要做到了解受眾的具體情況,然后因材施教。
弟子問仁
一天,孔子為眾弟子授課。眾弟子對“仁”的思想很感興趣。得意門生顏回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回一聽便領會了,又問其具體條目。孔子便興致勃勃地講了仁的“四目”,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而當子貢問什么是“仁”時,孔子卻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貢名端木賜,能言善辯,家境富裕。他有志于仁,但卻苦于眼高手低,不知從何做起,孔子就教他應該從自身做起。
當司馬牛問什么是“仁”時,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讱。”意思是說,有仁德的人說話緩慢謹慎。司馬牛問的是“仁”,而孔子答的卻是仁者的言行。這是因為司馬牛多言而浮躁,孔子實際上是通過解釋“仁”來教導他的言行。
同樣是“仁”這個字的意思,孔子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來闡述和表達,具有極強的針對性,真不愧是一位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明·仇英《醉翁亭圖》(局部)
上一篇:《康熙戒煙》名言名句解讀
下一篇:《強項令董宣》名言名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