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矯輕儆惰二銘有序》原文注釋與譯文
禮看《近思錄》五卷中有“矯輕儆惰”四字,無上下文①,因嘆朱呂先生用心至矣。蓋掇取其關于大體,切于日用者,以為學者求端用力之要②。故四字之善,在所不遺。輕惰者,世之大病也,不幸某也有之。因作二銘,以自砭焉③。
人之言行,如樞如機④。胡人未言,我唇已翍⑤。不錯而失,亦厭匪時⑥。彼發而中,視之忸怩⑦。胡人未行,我趾已移⑧。疾無善步,卒墮險巇⑨。擇地而蹈,何有于危。浮躁莫禁,禍既莫支⑩。無易于物(11),桃蟲拚飛(12)。曷其矯之,嚴重自持(13)。咨爾輕叟,坤厚載物(14),君子所儀(15)。
民生在勤(16),不勤自隳(17)。日無停馭(18),川不息馳(19)。況人靈物,競辰實宜(20)。學務時敏,德業孰齊。治生服勞(22),衣食無虧。孔席不暖,墨突不緇(23)。賢圣且然,況在群黎(24)。奈何無恙(25),弛其四肢(26)。習慣成癖,固不可醫。曷其警之,如臨父師。咨爾惰夫,乾健不息(27),君子體之(28)。
【注釋】
①《近思錄》:南宋朱熹和呂祖謙合撰,共十四卷,摘錄北宋周敦頤、程顥、程頤和張載的言論,共六百二十二條。分道體、為學、致知、存養等十四門。矯輕儆惰:是張載的話。這一條只有這四個字,故曰“無上下文”。為便于理解這四個字,特將南宋葉采謹《近思錄集解》中有關這條的解釋照錄于下:“此欲學者戒輕惰之弊也。學以養重為先,輕則失之浮躁,而所學不固。是在有以矯之。禮陶樂淑以變化其氣質,矯輕之道也。學以勤敏而進,惰則失之弛慢,而學日隳。是在有以警之。恪恭震動以淬厲其精神,警惰之方也。惰之謂矣,可不戒乎!”
②端:頭緒。
③砭(bian):救治。
④樞:門的轉軸。機:門閫。《易·系辭上》:“言行,君子之樞機。”
⑤翍(pi):披散。《漢書·揚雄傳上》:“翍桂椒,郁栘楊。”顏師古注:“翍,古披字。”
⑥匪:通“非”。
⑦忸(niu)怩(ni):羞慚的樣子。
⑧趾:腳趾,代指腳。
⑨險巇(xi):險阻崎嶇。
⑩支:支撐,支持。
(11)物:指人。
(12)桃蟲:鳥名,即鷦鷯。《詩·周頌·小毖》:“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疏引陸機:“今鷦鷯是也。”拚(fan):通“翻”,飛的樣子。這句原是周成王把自己比做小鳥,表示自己還年幼。
(13)嚴重:莊嚴鄭重。
(14)坤:八卦之一。卦形☷,象征地。坤厚載物:大地很厚,能裝載萬物。
(15)儀:法度,準則。
(16)民生:人民的生計。《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17)隳(hui):毀壞。
(18)日不停馭(yu):太陽不停地運動,比喻時間在不停地前進。古代有羲和駕著六條龍拉著太陽走的神話,因此用“馭”字。
(19)川不息馳:河流像奔馬一樣不停息地向前跑。
(20)競辰:爭時。
(21)齊:整治。
(22)服勞:服事勤勞。陸賈《新語·慎微》:“分財取寬,服事取勞。”服事:供奔走勞役。
(23)班固《答賓戲》:“是以圣哲之治,棲棲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韓愈《爭臣論》:“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席,坐席;突,灶突,即煙囪;黔,黑。孔,指孔子。墨,指墨子。謂孔子和墨子熱心世事,忙碌地各處奔走,所居席不暖、灶突未黑即已他去。緇(zi):黑色。
(24)群黎:黎民,百姓。
(25)恙(yang):病。
(26)弛:松弛。
(27)乾:天。
(28)體:效法。
【譯文】
我看《近思錄》五卷中有“矯輕儆惰”四字,無上下文,于是感嘆朱、呂兩先生用心達到了極點。大概是摘取其有關大體,切于日用者,作為學者摸著頭緒,從而用力的要點。故四字之善,沒有遺漏。輕和惰,是世上的大病。不幸我也有這種病。因作二銘,以自我救治。
人的言行,像個開關。為什么別人沒說,我的嘴唇已經張開。沒有錯失,也嫌不是時機。看人家說得對,自己就羞慚。為什么人家沒有走,我的腳已經移動。可恨沒有好的腳步,終于掉進險惡的境地。選擇好地方再走,哪有危險?浮躁不禁止,禍就多了。不要輕視別人,周成王就把自己比作小鳥,還在學飛。何不矯正自己,使自己莊重自持。嘆息你這輕浮的老頭,大地很厚,能裝載萬物,君子把它當作表率。
人生在于勤勞,不勤勞就會毀壞自己。太陽不停地前進,河流不停地奔流。況且人是靈物,實在應該爭時。學習必須要按時敏捷,道德和學業何時搞好?為謀生勤勞工作,衣食就不缺。孔子席不暇暖,墨子煙囪還沒黑,就急急忙忙地去辦事。圣賢都這樣,何況我們老百姓。為什么沒有病,四肢就松弛下來?習慣成了癖好,本來就不可醫治。何不警惕,如同見了父親和老師。嘆息你這懶漢,天剛健不息,君子把它當作效法的對象。
上一篇:《顏元·白扇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孫承恩·示二子十箴》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