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家人箴十五首有序》原文注釋與譯文
論治者常大天下而小一家,然政行乎天下者,世未嘗乏,而教洽乎家人者,自昔以為難。豈小者固難而大者反易哉?蓋骨肉之間,恩勝而禮不行,勢近而法莫舉。自非有德而躬化,發言制行有以信服乎人,則其難誠有甚于治民者。是以圣人之道必察乎物理,誠其念慮,以正其心,然后推之修身。身既修矣,然后推之齊家。家既可齊,而不優于為國與天下者,無有也。故家人者,君子之所盡心,而治天下之準也。安可忽哉!余病乎德無以刑乎家,然念古之人自修有箴戒之義,因為箴以攻己缺,且與有志者共勉焉。
正倫①
人有常倫,而汝不循②,斯為匪人③。天使之然,而汝舍旃④,斯為悖天⑤。天乎汝棄,人乎汝異,曷不思耶⑥?天以汝為人,而忍自絕,為禽獸之歸耶?
重祀
身烏乎生⑦?祖考之遺⑧。汝哺汝歠⑨,祖考之資。此而可忘,孰不可為?尚嚴享祀⑩,式敬且時。
謹禮
縱肆怠忽,人喜其佚(12)。孰知佚者,禍所自出。率禮無愆(13),人苦其難。孰知難者,所以為安。嗟時之人,惟佚之務。尊卑無節,上下失度。謂禮為偽,謂敬不足行。悖禮越倫,卒取禍行。遜讓之性,天實錫汝(14)。汝手汝足,能俯興拜跽(15)。曷為自賊(16),恣傲不恭。人或不汝誅,天寧汝容。彼有國與民,無禮猶敗,矧予眇微(17),奚恃弗戒。繇道在己(18),豈誠難耶?敬茲天秩(19),以保室家。
務學
無學之人,謂學為可后。茍為不學,流為禽獸。吾之所受,上帝之衷(20)。學以明之,與天地通。堯舜之仁,顏孟之智(21)。圣賢盛德,學焉則至。夫學可以為圣賢,侔天地(22),而不學不免與禽獸同歸。烏可不擇所之乎(23)?噫!
篤行
位不若人,愧恥以求。行不合道,恬不加修。汝德之涼(24),僥幸高位。只為賤辱,疇汝之貴(25)。孝悌乎家(26),義讓乎鄉,使汝無位,誰不汝臧(27)。古人之學,修己而已。未至圣賢,終身不止。是以其道,碩大光明(28)。化行邦國,萬世作程(29)。汝曷弗效,易自滿足。無以過人,人寧汝服。及今尚少,不勇于為,迨其將老(30),雖悔何追?
自省
言恒患不能信,行恒患不能善。學恒患不能正,慮恒患不能遠。改過患不能勇,臨事患不能辨。制義患乎巽懦(31),御人患乎剛褊(32)。汝之所患,豈特此耶?夫焉可以不勉!
絕私
厚己薄人,固為自私;厚人薄己,亦匪其宜(33)。太公之道(34),物我同視。循道而行,安有彼此。親而宜惡,愛之為偏。疏而有善,我何惡焉。愛惡無他,一裁以義。加以絲毫,則為人偽。天之恒理,各有當然。孰能無私,忘己順天。
崇畏
有所畏者,其家必齊(35)。無所畏者,必怠而暌(36)。嚴厥父兄(37),相率以聽。小大祗肅(38),靡敢驕橫。于道為順,順能致和。始若難能,其美實多。人各自賢,縱私殖利,不一其心,禍敗立至。君子崇畏,畏心畏天,畏己有過,畏人之言。所畏者多,故卒安肆。小人不然,終履憂畏。汝今奚擇,以保其身?無謂無傷,陷于小人。
懲忿(40)
人言相忤,遽慍以怒。汝之怒人,彼寧不惡?惡能與禍,怒實招之。當忿之發,宜忍以思。彼言誠當,雖忤為益。忤我何傷?適見其直。言而不當,乃彼之狂。狂而能容,我道之光。君子之怒,審乎義理。不深責人,以厚處己。故無怨惡,身名不隳(41)。輕忿易忤(42),小人之為。人之所慕,實在君子。考其所繇(43),君子鮮矣。言出乎汝,烏可自為。以道制欲,毋縱汝私。
戒惰
惟古之人,既為圣賢,猶不敢息。嗟今之人,安于卑陋,自以為德。舒舒其學(45),肆肆其行(46)。日月邁矣(47),將何成名?昔有未至,人閔汝少(48)。壯不自強,忽其既耄(49)。於乎汝乎(50),進乎止乎?天實望汝,云何而忍無聞以沒齒乎(51)?
審聽
聽言之法,平心易氣。既究其詳,當察其意。善也吾從,否也舍之(52)。勿輕于信,勿逆于疑(53)。近習小夫(54),閨閣嬖女(55),為讒為佞,類不足取(56)。不幸聽之,為患實深。宜力拒絕,杜其邪心。世之昏庸,多惑乎此。人告以善,反謂非是。家國之亡,匪天伊人(57)。尚審爾聽(58),以正厥身(59)。
謹習
引卑趨高(60),歲月劬勞(61)。習乎污下,不日而化。惟重惟默,守身之則。惟詐惟佻,致患之招(62)。嗟嗟小子(63),以患為美。側媚傾邪(64),矯飾誕詭(65)。告以禮義,謂人己欺。安于不善,莫覺其非。彼之不善,為徒孔多(66)。懼其化汝,不慎如何?
擇術
古之為家者,汲汲于禮義(67)。禮義可求而得,守之無不利也。今之為家者,汲汲于財利,求未必得,而有之不足恃也。舍可得而不求,求其不足恃者,而以不得為憂。咄嗟乎若人(68),吾于汝也奚尤(69)!
慮遠
無先己利而后天下之慮,無重外物而忘天爵之貴(70)。無以耳目之娛而為腹心之蠹(71),無茍一時之安而招終身之累。難操而易縱者,情也。難完而易毀者,名也。貧賤而不可無者,志節之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
慎言
義所當出,默也為失。非所宜言,言也為愆(72)。愆失奚自?不學所致。二者孰得?寧過于默。圣于鄉黨,言若不能(73)。作法萬年(74),世守為經。多言違道,適貽身害(75)。不忍須臾(76),為禍為敗。莫大之惡,一語可成。小忿不思,罪如丘陵。造怨興戎(77),招尤速咎(78)。孰為之端,鮮不自口。是以吉人(78),必寡其辭(80)。捷給便佞(81),鄙夫之為(82)。汝今欲言,先質乎理(83)。于理或乖(84),慎弗啟齒。當言則發,無縱誕詭(85)。匪善曷陳(86),匪義曷謀。善言取辱,則非汝羞。
【注釋】
①正倫:端正人倫。人倫,中國古代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
②循:遵循。
③斯:則,乃。匪:通“非”。
④旃(zhan):之焉的合聲。
⑤悖(bei);違背,違反。
⑥曷:何。
⑦烏:何。
⑧考:稱已死的父親。遺:遺體。古稱自己的身體為父母的遺體。《禮記·祭義》:“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⑨歠(chuo):飲。
⑩尚:表示勸勉、命令的語氣詞。
(11)式:發語詞。
(12)佚:通“逸”,安逸。
(13)率:遵循,順服。愆(qian):過失。
(14)錫:賜。
(15)興:起。跽(ji):長跪,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16)自賊:猶自戕。
(17)矧(shen):況且。眇微:渺小低微。
(18)繇(you):通“由”。
(19)天秩:上天規定的秩序。
(20)衷:福,善。
(21)顏:顏淵,孔子弟子。孟:孟子。
(22)侔(mou):相等。
(23)烏:何。(24)涼:薄。
(25)疇(chou):誰。
(26)悌:(ti):敬愛兄長。
(27)臧(zang):善。
(28)碩大:巨大。
(29)程:法式,規章。
(30)迨(dai):等到。
(31)制義:也作制藝。經義的別稱,因是制舉應試文章,故稱制義。即八股文。制義,疑為“制行”之誤。“制行”,即德行。巽(xun):懦:懦弱。
(32)御:駕御。
(33)匪:通“非”。
(34)太公:疑為“大”之誤。俗稱曾祖父為太公,呂尚也被稱為姜太公,或單稱太公。不詳指誰。
(35)齊:整治。
(36)暌(kui):違背,不合。
(37)厥:其。
(38)祗肅:敬肅。
(39)崇畏:崇敬和畏懼。
(40)懲忿:戒止憤怒。《易·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41)隳(hui):毀壞。
(42)忤(wu):抵觸。
(43)繇(you):通“由”。
(44)鮮:少。
(45)舒舒:徐緩。
(46)肆肆:放縱,不受約束。
(47)邁:時光消逝。
(48)閔:亦作“憫”,憐念。
(49)耄(mao):《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鹽鐵論·孝養》:“七十曰耄。”亦泛指年老。
(50)於(wu)乎:同“嗚呼”。
(51)云何:為何。沒齒:猶言沒世,一輩子。
(52)否:惡。
(53)逆:預先猜度。
(54)近習:猶近臣,帝王的親信。《禮記·月令》:“〔仲春之月〕雖有貴戚近習,毋有不禁。”鄭玄注:“近習,天子所親幸者。”
(55)嬖(bi)女:被寵愛的婢妾。
(56)類:大抵,都。
(57)匪:通“非”。伊:通“繄”,是。
(58)尚:表示勸勉、命令的語氣詞。
(59)厥:其。
(60)引:避開。
(61)劬(qu)勞:勞苦,勞累。
(62)招:靶子。
(63)嗟嗟:悲嘆聲。
(64)側媚:用不正當的手段討好別人。傾邪:狡詐。
(65)矯飾:做作,粉飾。誕詭:怪誕奇異。
(66)孔:很,甚。
(67)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68)咄嗟:嘆息。若人:此人。
(69)奚:何。尤:歸咎,責備。
(70)天爵:古稱不居官位,因德高而受人尊敬者,如受天然的爵位。《孟子·告子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71)蠹(du):蛀蟲。
(72)愆(qian):過失,罪咎。
(73)鄉黨:鄉里。周制以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后因以“鄉黨”泛指鄉里。《論語·鄉黨》:“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74)作法:制定法律。
(75)適:恰好。
(76)須臾:片刻,一會兒。
(77)興戎:發動戰爭。《書·大禹謨》:“惟口出好興戎,朕言不再。”
(78)速咎:招致罪咎。
(79)吉人:善人,賢人。
(80)寡:少。《易·系辭下》:“吉人之辭寡”。
(81)捷給:應對敏捷,口齒伶俐。便佞:花言巧語,阿諛逢迎。《論語·季氏》:“友便佞,損矣。”
(82)鄙夫:鄙陋淺薄之人。
(83)質:就正。
(84)乖:違背。
(85)誕詭;怪誕奇異。
(86)匪:通“非”。
【譯文】
談論治理國家的人常常認為天下是大事,而一家是小事。然而政令行于天下的,各代都不缺乏,而教化感化家人的,在從前就認為難。難道是小的本來困難而大的反而容易嗎?大概是骨肉之間,恩情多而不能實行禮治,距離近而沒法實行法治。除非有道德而親身感化,發言做事有辦法使別人信服,那么,它的難度確實超過了治理人民。因此,圣人之道必須考察事物的道理,使思慮精誠,用來端正自己的心,然后推廣到修身。身已經修了,然后推廣到把家庭治理好。家庭既然治理好,而不善于治理國家天下的人是沒有的。故對家人,是君子用盡心思的地方,并且是治理天下的標準。怎么可以忽視呢!我擔憂自己的道德不能在家里做示范,然而思想古代的人自我修身有箴戒的內容,因而寫箴來批評自己的不足,并且與有志者共勉。
正倫
人有固定的倫理,而你不遵循,就是壞人。天使它這樣,而你放棄,就是違背天。對天,你拋棄,對人,你又和別人不同,為什么不思考呢!天讓你當人,而你忍心自絕于人,那要和禽獸同一歸宿了。
重祀
身體怎樣生出?是祖宗和父親遺留的。你吃你喝的,是祖宗和父親的資產。這個可以忘,什么不可做?請嚴格地進行祭祀,要恭敬并且按時。
謹禮
放縱、懈怠、馬虎,人們喜歡它的安逸。誰知安逸,就是禍產生的地方。遵循禮而沒有過失,人們感到困難。誰知難的,才能保持安寧。嘆息當代人,只圖安逸。尊卑沒有禮節,上下沒有規矩。認為禮是虛偽的,認為恭敬不值得實行。違背禮節,超越輩分,終于招禍。遜讓的性情,天確實賜給了你。你的手,你的腳,能夠實行拜跽等禮節。為什么自己殘害自己,放肆驕傲不恭敬。人們也許不殺你,天難道能容你?那些有國有民的人,無禮還要失敗。況且我渺小,依仗什么而不警戒?按道辦事在憑自己,難道真難嗎?恭敬地按上天安排的秩序辦事,來保全自己的家庭。
務學
沒有學問的人,認為學習可以放在后面。如果不學習,就要變成禽獸。我所接受的,是上帝降給的善。用學習來弄明白,與天地相通。堯舜的仁愛,顏淵孟子的智慧,圣賢的美德,學習就會達到。學習可以成為圣賢,與天地并列。而不學習不免跟禽獸同一歸宿。怎么可以不選擇所走的道路呢!哎!
篤行
地位不如人家高,感到慚愧羞恥而去追求。行為不合乎道,恬不知恥,不加修養。你的道德很差,僥幸登上高位。只是卑賤和恥辱,誰認為你尊貴?在家里實行孝悌,在鄉里實行正義和謙讓,即使你沒有地位,誰不認為你好?古人的學習,修養自己罷了。沒有達到圣賢的境界,終身不停止。因此他的道,正大光明。轉變人心風俗,全國推行,成為萬世的榜樣。你為什么不效法,容易自我滿足。沒有過人的地方,人們怎能服你。趁今天年紀還小,不勇敢地去做,等到了年老的時候,即使后悔,又有什么辦法補救?
自省
說話經常擔心沒有信用,行為經常擔心不能善,學問經常擔心不能端正,思慮經常擔心不能久遠,改過擔心不能勇敢,臨事擔心不能分辨是非,文章擔心懦弱,管理別人擔心剛愎自用、片面。你所擔心的,難道只是這些嗎?怎么可以不勉勵。
絕私
厚己薄人,固然是自私。厚人薄己,也不合適。大公之道,對物對我同樣看待。按照道來辦事,哪里有什么彼此。親近的人應該憎惡,因為愛他,而偏袒。疏遠的人有善行,我為什么憎惡他?愛和憎惡沒有例外,一律按照義來裁決。有絲毫的偏向,就是人為的。天的常理,各有各的理所當然。誰能無私,忘記自己,順從上天?
崇畏
有所畏懼的,他的家必定搞得很好。無所畏懼的,必定懈怠背理。父兄嚴厲,大家都聽話。小事大事都敬肅,沒有人敢驕橫。對于道來說是順應的,順應能導致和睦。開始像很難辦到,它的好處確實很多。人們各自認為自己賢能,放縱私欲,聚斂財富,不一心,禍敗馬上就到。君子崇敬畏懼,畏懼的是心,畏懼的是天,畏懼的是自己有過錯,畏懼的是別人的言論。所畏懼的多,所以終于安寧。小人不然,終于走上了憂畏的道路。你今天選擇什么,來保全自身?不要說不妨礙,陷入小人堆里。
懲忿
別人的話觸犯了自己,很快就惱怒。你對人發怒,他難道不憎惡?憎惡能給你帶來災禍,實在是你發怒招來。當發怒的時候,應該忍耐和思考。他的話真正恰當,雖然觸犯了你,也是有益的。觸犯我有什么妨礙?恰可看出他的直率。說得不恰當,那是他的狂妄。對他的狂妄而能容忍,是我的道的光榮。君子的怒,要審察合乎義理。不要深切地要求別人,要以厚道來要求自己。所以沒有怨恨和憎惡,身體和名聲不毀壞。輕易地就發怒,很容易就與人不合,是小人的行為。人們所仰慕的,實在是君子。考察其原因,是君子少。話從你嘴里說出,怎么任己所為。用道來控制欲望,不要放縱你的私心。
戒惰
古代的人,已經成為圣賢,還不敢停息。嘆息今天的人,安于淺陋,自以為是好品德。慢慢地學習,放肆地行動。日月過去了,將怎樣成名?從前沒有達到,人家可憐你年少。成年了,還不自強,轉眼就老了。啊呀你呀,是前進,還是停止?天在看著你,為什么忍心一輩子默默無聞呢?
審聽
聽人說話的方法,是平心靜氣。既詳細研究,還應考察他的意圖。善的我聽從,惡的扔掉。不要輕信,不要預先猜疑。皇帝的近臣,平民百姓中的男性,閨閣中被寵愛的婢妾,搞讒言,用花言巧語諂媚人,概不足取。不幸聽他們的,為害實深。應該盡力拒絕,杜絕他們的邪心。世上昏庸的人,多被他們迷惑。人家告訴你的是善,你反而認為不是。家庭和國家的滅亡,不是由天,而是由人決定的。請你謹慎聽人說話,以使自身端正。
謹習
從低處往高處走,整年都很勞苦。學習污濁低下的東西,不幾天就變了。莊重、沉默,是守身的準則。奸詐,輕佻,是招來禍患的靶子。那些小子,把禍患當作美事。用不正當的手段討好人,狡詐,做作,怪誕奇異。告訴他們禮義,說人家欺負自己。安于不善,不感到錯。他們的不善,人數不少。害怕他們同化了你,為什么不謹慎?
擇術
古代管理家庭的人,對禮義很急切。禮義可求而得,守之沒有不利的事。今天管理家庭的人,對財利很急切。追求也不一定得到,有了也不值得依靠。舍掉可得到的東西而不追求,追求不值得依靠的東西,而為得不到犯愁。嘆息這個人,我對你還責備什么?
慮遠
不要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后考慮天下的利益,不要重視外物而忘了天爵的寶貴。不要因為耳目的娛樂而成為心腹的蛀蟲,不要貧圖一時的安寧而招來對終身的連累。難以掌握而容易放縱的,是感情。難以完滿而容易毀掉的,是名譽。貧賤的時候而不可沒有的,是堅貞的志節。富貴的時候而不可有的,是得意洋洋。
慎言
根據義,應該說話,沉默就是過失。不應該說的,說話就是過失。過失從哪里產生?不學所致。二者哪個更好?寧可過于沉默。圣人孔子在鄉里,像是不善于說話的人。制定了可實行萬年的法則,世世代代堅持,當作經典。多言違背道,恰恰給自身帶來害處。不忍一會兒,就會招來禍患,招來失敗。最大的罪惡,一句話就可造成。有小怒不加思考,有可能罪如丘陵。產生怨恨,發動戰爭,招來過失,招來罪咎,哪個是它產生的原因?很少不來自口。因此善人,必須少說話。應對敏捷,口齒伶俐,花言巧語,阿諛奉迎,是鄙陋淺薄的人干的。你今天要說話,先考慮合不合理,也許違背正理,千萬不要啟齒。該說的就說,不要搞怪誕奇異的東西。不是善的為什么要說?不合乎義的為什么考慮?說善言而招來侮辱,就不是你的羞恥。
上一篇:《劉基·官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李正民·尊所聞齋銘》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