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2—232
【介紹】:
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第三子。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揮筆成章,深得曹操寵信,曾幾次欲立為太子。后因“任性而行”,失掉了曹操的歡心。曹丕稱帝后,備受猜忌和打擊,屢遭貶爵,多次改換封地。曹睿即位,其處境依然如故,“汲汲無歡”,最后郁郁而死。因曾封陳王,死后謚思,故世稱陳思王。
曹植的思想相當復雜,既有儒家思想,也有道家思想。有時在一篇之中,往往儒道兩家思想雜糅,例如《七啟》。他對陰陽家、法家的學說,以至讖緯、佛經都有所接觸。這種兼容并蓄的思想與漢末以來社會思想沖破經學迷信桎梏直接有關。
曹植是一代“才子”,堪稱“建安之杰”。他一生勤于著述,他的詩、賦、各體散文,不論數量質量;都堪稱當時之冠。其詩以五言為主,創作以公元220年曹操之死、曹丕即位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生活優裕,志滿意得。因常隨曹操征戰,詩歌內容主要是抒發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情調開朗樂觀。如《白馬篇》、《篇》、《薤露篇》等。少量作品則反映了漢末社會因戰亂而致殘破的景象,如《送應氏》。后期,由于處境的變化,逐漸體會到人民的疾苦,加之生活經驗豐富,題材廣泛,內容深刻,格調沉郁、悲壯,藝術成就更加卓越。其中《贈白馬王彪》是其代表作,它控訴了曹丕及其羽翼對他的迫害,抒發了苦悶憤懣的心情,暴露了封建貴族內部骨肉相殘的現實,是一篇長歌當哭的作品;其他如《雜詩》、《吁嗟篇》、《野田黃雀行》等,亦都表現了類似的思想內容。還有一些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庶民生活,如《泰山梁甫行》等。曹植善于向民間文學學習,繼承了漢樂府的傳統,汲取了《古詩十九首》的成就,把自己的遭遇和體會融進了詩篇,為五言詩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曹植的賦今存45篇,數量在漢魏作者中為第一。有紀事的,如《東征賦》、《登臺賦》、《述行賦》等;述志的如《離思賦》、《感節賦》、《喜霽賦》等;詠物的如《寶刀賦》、《迷迭香賦》、《神龜賦》等。曹植賦有三個特點:一是取材相當廣泛,朝著日常化、生活化方向拓展。二是小型化,他似乎一篇大賦也沒有寫過,今存作品全是形制較短的小賦,一般只有幾百字,最長的《洛神賦》也不過千字左右。三是抒情化,無論紀事或者詠物,他都摒棄了漢賦鋪排堆砌的傳統,而是滲透進強烈的主觀情感。曹植的賦,繼承了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同時也吸取了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和表現方法,而又使二者完美地融合起來,既是漢代抒情小賦的發展,又是楚辭表現方法的繼續。在抒發真情實感的同時,特別注重藝術的追求,不僅在建安賦壇上標新立異,而且也為辭賦的發展開出了一個新的境界。
上一篇:曹丕的故事
下一篇:曹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