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紳·卻兼味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昔范文正公②,至晚必思平日所為事與所奉者。直,則瞑目鼾睡;或有不及,必竟夕踧踖不寧③。其自持之功若此,故能成其德業(yè)。心切慕之而未能效也。且慮歲月迅邁④,志氣無成,而悔尤日益以至⑤,故凡于食頃遇兼味⑥,務峻卻之⑦。此雖非古人之所用心,亦庶乎節(jié)忍之一端云爾⑧。因箴以自警。
人身之奉,惟適于中。侈約得宜⑨,何儉何豐?萬錢下箸⑩,三韭自給(11)。于己無裨(12),于道無益。行或不臧(13),與物無異。取物以奉,是食其類,宜受其養(yǎng)。矯情飾愆(14),棄禮弗居,是曰逆天。我心思之,彼此交愧。志業(yè)未就,奚補于世?念茲遺體(15),弗養(yǎng)或傷。養(yǎng)爾失中,天必我殃。故凡食頃,卻其兼味。以節(jié)吾欲,以安吾義。且懼志懈,厥德不疑(16)。庸述斯箴(17),以為心銘。
【注釋】
①卻:拒絕,推卻。兼味:兩種以上的菜肴。
②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③竟夕:整個晚上。踧(di)踖(ji):恭敬而局促不安的樣子。
④迅邁:迅速前進。
⑤悔尤:悔恨,過失。《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
⑥頃:短時間,一會兒。
⑦峻卻:嚴峻地拒絕,推卻。
⑧庶:庶幾,差不多。云爾:罷了。
⑨侈約:奢侈和節(jié)儉。
⑩箸:筷子。
(11)三韭:南朝齊庾杲之家貧,食唯韭薤、蒲韭、生韭,謂之三韭。見《南齊書·庚杲之傳》。后泛指疏菜。
(12)裨(bi):補益。
(13)臧(zang):善。
(14)矯情:掩飾真情。飾愆(qian):掩飾過失。
(15)遺體:身體。古稱自己的身體是父母的遺體。《禮·祭義》:“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16)厥:其。
(17)庸:乃。
【譯文】
從前的范仲淹,每到晚上,必定思考平日所做的事和所奉行的,若是直,就閉上眼睛呼呼大睡;也許有做得不夠的,必定整個晚上局促不安。他自己所持的修養(yǎng)工夫是這樣,所以能夠成就他的道德、事業(yè)。我的心深深地景仰他,但未能效法。并且考慮時光過得太快,自己的志向沒有成就,而悔恨過失日益增加。所以,凡在吃飯的時候,遇到兩種以上的菜肴,必定堅決拒絕。這雖然不是古人所用心的地方,也差不多是節(jié)制忍耐的一個方面。因而寫箴以自警。
人身的奉養(yǎng),應該適中。奢侈和節(jié)約要適宜,還有什么節(jié)儉和豐盛?花一萬塊錢才動筷子,吃過于便宜的蔬菜自給自足,對于自己沒有補益,對于道也沒有益處。行為如果有不善的地方,跟物有什么區(qū)別。取物來奉養(yǎng)自己,是吃他的同類,應該接受它的營養(yǎng)。掩飾真情,遮掩過失,不按禮辦事,這叫做逆天。我的心思考這件事,對彼對此都很慚愧。志向和事業(yè)沒有完成,對于世上有什么補益。考慮到我這身體是父母給的,不奉養(yǎng)或許會有傷害。奉養(yǎng)你不適中,天必給我?guī)頌难辍K苑彩浅燥埖臅r候,拒絕吃兩種以上的菜肴。用來節(jié)制我的欲望,用來使我安于道義。還怕志氣松懈,對這種品德沒有懷疑。便寫了這首箴,作為對心的銘文。
上一篇:《李夢陽·六箴》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魏象樞·友箴有引》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