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須有多寡,與眉相稱
【原文】
須有多寡,取其與眉相稱。多者,宜清、宜疏、宜縮(1)。宜參差不齊;少者,宜光、宜健、宜圓、宜有情照顧(2)。卷如螺紋,聰明豁達;長如解索(3),風流榮顯;勁如張戟,位高權重;亮若銀條,早登廊廟(4),皆宦途大器。紫須劍眉,聲音洪壯;篷然虬亂,嘗見耳后,配以神骨清奇,不千里封侯,亦十年拜相。他如“輔須先長終不利”、“人中不見一世窮”?!氨敲禹毝鄿蕖?、“短髭遮口餓終身”,此其顯而可見者耳。
【注釋】
(1)縮:指不直不硬,不散不亂。
(2)友情照顧:胡須與其他部位相均衡,使整體趨于和諧一致,宛如彼此有情,互相照應。
(3)解索:指斷裂磨損的繩頭,其繩身多小曲。
(4)廊廟:廟,指太廟,廊,指古代帝皇與群臣商議朝政的地方。
【譯文】
胡須,有的人多,有的人少,無論是多還是少,都要與眉毛相和諧,相匹配。胡須多的應該清秀流暢,疏爽明朗,不雜不亂,并且長短錯落有致。胡須少的,就要潤澤光亮,剛健挺直,氣韻十足,并與其他部位相互協調。胡須如果像螺絲一樣的彎曲,這人一定聰明,目光高遠,豁然大度。胡須細長如磨損的繩子一樣到處是細彎小曲,此人生性風流倜儻,卻沒有淫亂之心,將來一定能名高位顯。胡須剛勁有力,如一把張開的利戟,此人將來一定當大官,掌重權。胡須清新明朗,像閃閃發光的銀條,此人年紀輕輕就官運亨通。以上這些都是仕途官場上的大材大器的人物。如果人的胡須是紫色,眉毛如利劍,聲音洪亮粗壯。胡須像虬那樣蓬松勁挺散亂,而且有時還長到耳朵后邊去,這樣的胡須,再有一副清爽和英俊的骨骼與精神。即使封不了千里之候,也能當十年的宰相。其他的胡須,如輔須先長出來,終究沒有好處。人中沒有胡須,一輩子受苦受窮。鼻毛連接胡須,命運多舛,前景黯然。短髭長大了而遮住了嘴,一輩子忍饑挨餓等等。這些胡須的兇相,是顯而易見的,這里,就用不著詳細論述了。
【解讀】
古人慣用“須眉”一詞代稱男子,可見胡須在古人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胡須,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古代相士們認為,胡須的多少與須相的好壞沒有因果關系,也沒有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關系,無論多少,都必須與眉毛相稱。須卷如螺紋者聰明豁達;長如解索者風流顯榮;勁如張戟者位高權重;亮若銀條者早登廊廟,這四種都是上佳的須相,有以上特征的人,也不一定聰明豁達,位高權重。但至少能證明他精力充沛,身體健康。反之,下巴和兩腮先長出胡須來了,唯獨人中無胡須,鼻毛連接胡須,短髯長的遮住了嘴等等,因為破壞了面部的和諧,很難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也不易被人賞識,即使滿腹經綸之人,也容易被埋沒,因此,這些被古人認為是胡須的兇相。
典例闡幽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武帝時期的杰出軍事家,是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于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霍去病的父親霍仲儒,曾以小吏身份在平陽侯家做事,與侍女衛少兒私通,生了霍去病。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受到漢武帝的寵愛,立為皇后,霍去病因為是皇戚而尊貴。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年僅十八歲,異常的勇敢,又善騎射,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成了皇帝的侍中。這一年,霍去病也跟著舅舅衛青抗擊匈奴。
這也是霍去病第一次上戰場,只做了個校尉,率領八百騎兵,離開大軍幾百里,尋找匈奴軍隊的蹤跡。他們遠遠望見了匈奴的營帳,就偷偷繞道抄過去,向最大的帳篷突然發出猛烈的攻擊,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殺了一個匈奴的貴族,他的部下又俘虜了一個。匈奴兵見首領被殺,又不知道對方底細,慌忙四處奔逃,八百騎兵追上去又殺了兩千多匈奴兵,才返回大營。
衛青正在大營等得著急,見霍去病提了一個人頭回來,還押了兩個俘虜。經審問,才知道這兩個俘虜,一個是單于的叔叔,一個是單于的相國,那個被殺的也是單于爺爺一輩的王。漢武帝得知后異常的高興,封霍去病為冠軍侯食邑一千戶。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又封霍去病為驃騎大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從隴西出發,進攻匈奴?;羧ゲ『托倥鹆?,匈奴終于抵擋不住,向后敗退?;羧ゲ÷暑I騎兵繞過焉支山,追了一千多里路,俘虜了渾邪王的兒子和相國,把休屠王祭天的銅像也拿了回來。漢武帝得知勝利的消息后,立即加封霍去病兩千戶。這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出擊匈奴,越過居延澤,經過小月氏進攻祁連山,斬殺匈奴三萬多人,抓獲五名匈奴的小王及他們的母親,還抓獲了單于的妻子?;羧ゲ∮直患臃馕迩?。他的部將也得到了不同的賞賜,而一起出征的老將軍卻無戰功。
霍去病手下的兵士都是經過精選的兵將,裝備好,敢于孤軍深入,常常跑在大軍的前面。那些老將軍的兵馬裝備都比不上霍去病,常常因為行軍遲緩,遇不到好的戰機。而霍去病的軍隊運氣很好,從來沒有遇到過嚴重的困境。從此以后,霍去病越來越受到漢武帝的喜愛,跟大將軍衛青差不多。
這年秋天,渾邪王因為單于的猜疑準備投降漢朝,漢武帝怕他是詐降,就派霍去病率領軍隊前去迎接?;羧ゲ÷时蛇^河,與渾邪王的軍隊遠遠相望。渾邪王的將士一見漢朝的軍隊,很多人都不想投降,紛紛逃跑。霍去病快馬殺入敵營,殺死逃兵八千多人。然后率領渾邪王的軍隊渡河,投降的有幾萬人,這次,霍去病又被加封一千七百戶。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經過充分的準備,派衛青、霍去病各領5萬騎兵,合擊匈奴。霍去病以李敢為校尉,充作副將,攜帶少量軍需物品,穿越大沙漠,大敗匈奴軍,一直追到瀚海,俘虜和殺死敵人七萬多人,漢軍也損失十分之三。又從匈奴那里奪得大量的糧食,保證了漢軍的軍糧需求。漢武帝又加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戶,校尉李敢也因戰功被封為關內侯,食邑兩千戶。
衛青和霍去病的大軍出征時,在邊塞檢閱軍隊,共有馬匹十四萬,而得勝回來時馬匹不足三萬。于是曾設大司馬的官位,衛青和霍去病都當過大司馬。漢武帝又下令,讓霍去病的官階和俸祿與衛青相等。從此,衛青的權勢日日減退,而霍去病日日顯貴。衛青的一些老朋友和門客也都跑去侍奉霍去病。
霍去病為人寡言少語,但是做事很有氣魄,敢作敢為。漢武帝曾經想教他孫武和吳起兵法,霍去病卻說:“打仗只看方略,不必學古人兵法。”漢武帝為了慰勞霍去病,想給他修筑豪華的府邸,但霍去病拒絕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因此,漢武帝更加賞識他。但是霍去病從小在宮中,不知道體恤士兵。他出兵打仗時,漢武帝派人給他送幾十車食物,回來時,剩下的米肉都壞了,可是士兵卻吃不飽飯。在塞外打仗的時候,士兵們缺少糧食,有的吃不飽,餓的站不起來,可霍去病還畫地段為球場,踢球作樂。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非常悲傷,派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成陣,為霍去病送葬。又把霍去病的墳墓的外形修的像祁連山,墳前還雕塑了馬踏匈奴的雕像。稱霍去病為景桓侯,讓他的兒子承襲爵位。
長須過臍,必為天子
明成祖朱棣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之所以能夠登上皇位,一是他覬覦皇位的野心從未消減,反而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是相士關于他有天子像,年過四十,長須過臍,必為天子的說法也更堅定了他奪天下的決心。本為燕王的朱棣,靠裝瘋贏得了時間,發動叛亂,大敗建文帝登上皇位。
明太祖朱元璋兒子諸多,其中朱棣為人深鷙老辣,很像其父朱元璋,在太子朱標病死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為太子,但許多大臣表示反對,一是,如果立朱棣為太子,對其兄弟則無法交代,二是,不合正統習慣。朱元璋無奈,只得立朱標的次子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后,皇太孫繼位,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年齡太小,又生性仁慈懦弱,他的叔叔各霸占一方,并不把他放在眼里。原來老辣的朱元璋把自己的子侄分到各處稱王,目的是為了監視各地帶兵將領的動靜,以防他們叛亂,后來就分封各地成為藩王。這樣許多藩王就擁有重兵,如寧王擁有精兵八萬,燕王朱棣的軍隊就更加強大了。這樣一來,建文帝的皇權就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一些大臣的建議下,建文帝開始削藩。在削藩的過程中,殺了很多親王。燕王朱棣聽了,十分著急。好在燕王的封地離當時的都城金陵很遠,又地廣兵多,一時尚可無虞。僧人道衍是朱棣的謀士,他對朱棣說:“我一見殿下,便知當為天子。”相士袁珙也對朱棣說:“殿下年近四十,一過四十,長須過臍,必為天子,如有不準,愿剜雙目?!痹谶@些人的慫恿下,朱棣便積極的操練兵馬。
道衍唯恐練兵消息走漏,就在殿中挖了一個地道,通往后苑,修筑地下室,圍繞重墻,在內督造兵器,又在墻外養了無數的鴨鵝,日夜鳴叫,聲如浪潮,以不使外人聽到里面的聲響。但是消息還是走漏了,不久就傳到朝廷,大臣齊泰、黃子澄兩人十分重視此事,黃子澄主張立即伐燕,齊泰以為應先密布兵馬,鏟除其黨羽,然后再興兵伐之。建文帝聽從了齊泰的建議,便命工部侍郎張咼為北平都布政使,指揮謝貴,張信掌北平都司事,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開平,再命其他各路兵馬駐守山海關,保護金陵。部署已定,建文帝便分封諸王。朱棣知道建文帝已經開始懷疑他了,為了打消建文帝的猜疑,便派自己三個兒子高熾、高煦、高燧前往金陵,祭奠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正在疑惑不定,忽報三人前來,就立即召見,言談之下,建文帝覺得除朱高煦有驕矜之色外,其他兩人執禮甚恭,便稍稍安下心來。等祭奠完了朱元璋,建文帝便想把這三人留下作為人質。正在遲疑不決之際,誰知朱棣棋高一著,飛馬來報,說朱棣病危,要三子速回。建文帝無奈,只得放三人回去。魏國公徐輝祖聽說之后,連忙來見,讓建文帝留下朱高煦。原來徐輝祖是徐達之子,是朱棣三子的舅舅。他對建文帝說:“臣的三個外甥中,唯有高煦最為勇悍無賴,不但不忠,還將叛父,他日必為后患,不如留在京中,以免日后胡行?!苯ㄎ牡郦q豫不決,再問別人,其他人都朱高煦為擔保,于是,建文帝決定放行。朱高煦深恐建文帝后悔,臨行時偷了徐輝祖的一匹名馬,飛奔而去。一路上殺了許多驛城官吏,返見朱棣。朱棣見歸來,十分高興,對他們說:“我們父子四人今又重逢,真是天助我也!”
過了幾天,建文帝的朝旨到來,對朱高煦沿途殺人痛加指責,責令朱棣拿問,朱棣對此事置之不理。又過了幾天,朱棣的得力校尉于涼、周鐸兩人被建文帝派來監視朱棣的北平都司事謝貴等人設計騙去,送往京師處斬。兩人被斬以后,建文帝又下旨,嚴厲責備朱棣,說朱棣私練兵馬,圖謀不軌。朱棣見事已緊迫,起事的預備還未就緒,就想出了一條緩兵之計——裝瘋。
朱棣披頭散發,在街道上奔吼,不知所云。有時在街上奪了別人的食物,狼吞虎咽,有時又昏昏沉沉的躺在街邊的溝渠之中,數日不起。謝貴等人聽說朱棣瘋了,就去探望。當時正值盛夏,烈日炎炎,酷暑難耐,但見燕王府內擺著一個火爐,熊熊烈火,朱棣坐在旁邊,身穿羊皮襖,還凍得瑟瑟發抖。兩人與之交談,朱棣便滿口胡言,讓人不知所以。謝貴等人見狀,就告辭了。謝貴等人把這些情況暗暗地報給了建文帝,他有些相信,便不再成天琢磨著該怎么對付燕王了。但是朱棣的長史葛成與張、謝二人關系很好,告訴他們燕王詐瘋,要小心在意,謝貴二人還大不相信。過了一段時間,燕王派一個叫鄧庸的百戶到朝廷匯報一些事情,大臣齊泰便把他抓了起來,嚴加拷問,鄧庸熬不住酷刑的摧殘,就把朱棣謀反的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建文帝知道后大吃一驚,便立即發符遣使去逮捕燕王的官吏,并密令原為朱棣親信的北平都指揮張信設法逮捕朱棣。
張信猶豫不決,回家告訴母親,其母說:“萬萬不可,我聽說燕王應當據有天下,王者不死,難道是你一人所能逮捕的嗎”張信便不再想逮捕朱棣,可朝廷的密詔又到了,催他行事,張信舉棋不定,就來見朱棣,想看個究竟。但是朱棣托病不見,三請三辭,張信無奈,就便服前往,說有秘事求見,朱棣召見了他。進了燕王府,但見朱棣躺在床上,他就拜倒在床下。朱棣以手指口,不知所云。張信便說:“殿下不必如此,有事盡管告訴我。”朱棣問道:“你說什么?”張信道:“臣有心歸服殿下,殿下卻瞞著我,令臣不解。我實話告訴你,朝廷密詔讓我逮捕你入京,如果你確實有病,我就送你入京,皇上也不會對你怎么樣,如果你是詐病,還要極早打算?!?/p>
朱棣聽了此話,猛然下床再拜道:“生我一家,全仗足下?!睆埿乓娭扉皇茄b病,大喜過望。朱棣召見道衍等人,一起謀劃,覺得事不宜遲,可以起事了。這時,天忽然刮起了大風,下起了暴雨,殿檐上的瓦片被吹了下來,朱棣很不高興。道衍進言說:“這是上天示祥,殿下為何不高興呢?”朱棣謾罵到:“禿奴純系胡說,疾風暴雨,還說是祥兆”道衍笑道:“飛龍在天,哪不有風雨?檐瓦交墜,就是將易黃屋的預兆,為什么說不祥呢?”朱棣聽了轉怒為喜。于是,朱棣設計殺了張信,謝貴二人,沖散了指揮使彭二的軍馬,安定了北平城,改用洪武三十二年的年號,部署官吏,建制法令,公然發起了叛亂。經過三年的反復苦戰,朱棣終于打敗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并遷都北平,成為中國歷史上較有作為的皇帝。
須眉過長,心似虎狼
秦王政十七年,秦王政后悔處死韓非,欲怪罪李斯。李斯為了避免禍事,不得已忙舉薦治國奇才魏國大梁人尉繚。秦王政聞尉繚之名,并未急于召見,而是先征求王翦的意見。王翦說:“尉繚有奇才!深知兵法,能文能武,不可多得,只是他人在魏國,大王何以得見?”秦王政說:“聽李斯說,尉繚現在客居咸陽,要見他這不很容易嗎!”王翦道:“真是天助秦也!大王可速見尉繚,莫失良機,其若為別國所用,必為秦之勁敵也!”秦王政說:“我擬一詔,將他喚來不就是了?!蓖豸迳锨白柚沟溃骸安豢桑f萬不可,尉繚非比常人,以國賓之禮相請,乃恐其未必肯來,何敢禮儀不周呢?”
于是,秦王政又喚來李斯,與王翦三人同去請尉繚。尉繚見秦王政,長揖不拜。秦王政置之上座,呼為先生,并問其天下大事。尉繚說:“今列國之于強秦,猶如郡縣也,散則易盡,合則難攻。昔三晉合而智伯亡,五國合而王滑走,對此,大王不可不察。”秦王政問:“欲使其散而不復合,有何良策?”
尉繚說:“今國家之計,皆決于豪臣,要利用豪臣,不過是多費些錢財而已。大王不必愛護庫府所藏金銀,如以其厚賄賂諸國豪臣,以亂其君臣,大王用不了30萬金,諸侯將盡歸秦矣?!鼻赝跽髳?,即封尉繚為上客,并免除一切君臣之禮,有事求教,與之同食同住。群臣皆驚,然尉繚則不以為然,對秦王政仍是一副不冷不熱的樣子。
王翦早慕尉繚之名,見尉繚的確談吐不凡,處事不俗,便單獨前去拜見。尉繚一見王翦便說:“吾知君的來意,一為秦王,二為自己。吾觀秦王此人鼻梁高大,須眉過長,肩胛聳起,聲如豺狼,胸中必藏有虎狼之心,殘暴成性,刻薄寡恩,用著人的時候,容易屈就于對方,用不著的時候,會反目成仇。而且列國爭強,為了統一霸業,秦王完全可以屈尊紆貴,一旦天下統一,遂其志愿,只怕天下之人,全都要成為他的奴隸了!知道了秦王是怎么一個人,你自然知道自己的處境和結局了。還是韓非說的好,他將君王比作龍,說龍喉頭下有倒鱗,不觸動倒鱗,君王就不會怪罪于你,否則,時時都有殺身之禍,正所謂伴君如伴虎?!?/p>
王翦說:“說內心話,我根本不想觸碰倒鱗,可唯恐稍不小心碰到了,如何才能避免這種危險呢?”
尉繚說:“我方才說了,現今列國爭強,為統一霸業,秦王會屈尊紆貴,也就是說,在這種時候,他需要你們這些打天下的人,怎么說都會順著你們,但不必過于沖撞他。天下愈近統一,他的倒鱗就愈來愈明顯,臣民們觸動他倒鱗的可能性就愈大。范蠡有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像你們這種功高震主的功臣,隱退時機,必須選在天下統一之前這一最佳時期。而在此之前,你一定要注意,沒有功的時候,必須要爭取建功立勛;有功的時候,千萬不要自負驕傲;功小的時候,爭取建大功立大業;功勛顯赫的時候,必須要激流身退。只有這樣,方能保你功成名就,而且不觸碰倒鱗,使你能在平靜的環境中,安然的渡過晚年?!蔽究澮环f辭,王翦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跪而謝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先生之言,銘記于心,句句照辦,永生不忘?!彼菸究潪閹?,尉繚辭之說:“君已為秦王之師,豈能再拜我為師。今秦王也欲拜我為師,君再師之,豈不是觸碰倒鱗嗎?”
王翦醒悟,笑而不語,只是用手輕輕拍了拍自己的嘴巴,以示告誡。半晌才說:“先生,真乃神人也!”次日,尉繚及其弟子不辭而別,杳無音訊。秦王政聞之,使人四處尋找,但是沒有一點消息。秦王政怒極,命令將尉繚公館所有侍衛人員一律綁起,大小數百人,說找不到尉繚,便將他們一律處死。偏在這個時候尉繚不找而至,他對秦王政說:“我只不過到渭河邊上走走,大王你急什么呢?我即使走了,責任在我,與這些侍衛下人有什么關系呢?更何況,我根本未走?!?/p>
秦王政便命人放了尉繚公館的所有侍衛,他緊緊地抓住尉繚的手說:“如果寡人有什么對不住你和弟子的地方,你只管說,寡人改就是了,為什么要離開寡人呢?眼看六國統一有望,正是需要我們攜手干一番事業的時候,先生千萬不能離開寡人??!”
王翦在旁,忙對秦王政說:“先生之才,勝我十倍,何不將兵政之事皆予托之。”
秦王政即拜尉繚為太尉,讓其執掌全國軍事,其弟子均加封大夫之職。他又對天盟誓:“寡人與尉繚,生死與共,情同手足。將來如得天下,必與先生共享,如若不然,人神共誅?!边@還不夠,他按尉繚的計策,命從國庫取金30萬斤,一次交給尉繚,讓其實現統一六國的計劃。秦王政又和王翦一起拜見尉繚,共商統一大計。
尉繚說:“還是先聽聽王老將軍的高見吧!”
王翦推辭不過,遂說:“老夫斗膽班門弄斧,依老夫之見,破六國,當由近漸遠,由弱漸強,分兵伐之,各個擊破。”
尉繚接過話說:“此話正合我意,不過也不一定將最強的國家放在最后,俗話說:擒龍擒首,以我之見,破六國宜先破韓,再攻趙魏,這三國在一條線上,滅掉韓魏趙,再平楚燕齊?!?/p>
秦王政依尉繚之計,逐一擊破各國諸侯。燕都薊城攻破之后,王翦因征戰勞累,身體有病,更關鍵的是他想起尉繚之語,便上表告老。秦王政見奏書,對群臣說:“太子丹之仇,寡人不能不報。然王翦確實老了,必須以年輕武將代之。王翦提及李信,他確是年輕勇將,寡人欲用之?!庇谑?,秦王政遣李信取代王翦,召王翦歸,厚贈而使之回歸鄉里。王翦臨行前,秦王政召而問之:“老將軍,你走之后,大將軍之職,誰可委任?”王翦說:“王賁、蒙武、楊瑞和皆可?!?/p>
秦王政問:“李信如何?”王翦說:“臣對其不了解,不好過多評說?!鼻赝跽f:“將軍力薦王賁而輕李信,莫非有私?豈不聞馬服君及夫人勸趙王勿用趙括之說?!蓖豸逭f:“臣子賁與馬服君子括,完全是兩個樣子。昔日趙括其母進言趙王,括與其父大不相同,其父為主將,所得賞賜,盡施軍吏;受命之日,即宿于營,不問及家事,與士卒同甘苦;逢事必與眾將商議,從不自專。今括一日為將,東鄉而朝,軍吏莫敢仰視;所賜金帛,悉歸私家,為將豈能如此?關鍵是括雖幼讀兵書,背得濫熟,但只是死記,不知變通,此為為將之大忌。而臣子賁,頗有馬服君之風,而臣教賁兵書,常教其應變之法。長平之戰后,臣每每舉例趙括,教賁切勿紙上談兵。賁即為大將,實戰中已熟知兵法之變,可能是臣之妄言,子賁之才,在臣之上矣!這些,只是臣管窺之見,大王還是聽聽大臣們的意見。今我初退,也不宜以賁為將,待觀察許久,行則委以重任,不行則許之適宜之職。敬請大王明察,量才而用!”
秦王政嘆曰:“知子莫如父,知女莫若母,老將軍了解子王賁,可謂深矣。其實,寡人親政多年,焉能不知大將王賁之才!以寡人之見,平六國之功,將非王氏父子莫屬矣!”
識人難,知人更難。尉繚窺秦王政之貌,便深知其心,必殘暴成性,刻薄寡恩。他告誡王翦說:“為了統一霸業,秦王政完全可以屈尊紆貴,一旦得了天下,遂其志愿,您的處境就危險了。”也正是因為尉繚的勸告,王翦才得以功成身退。
不計前嫌,為國赴難
戰國時期的燭之武是有名的謀士。有一次,他代表鄭國出使秦國,巧言妙語說服秦穆公罷兵,而救國于危難之際。
魯僖公三十年,秦穆公聯合晉文公出兵圍困了鄭國,此時的鄭國是鄭文公執政。秦兵從西南壓境而來,本來屯兵函陵的晉軍也配合秦軍,向鄭國發難,步步緊逼,形勢十分嚴峻。鄭文公大驚失色,但是大夫叔詹很鎮靜,他推薦燭之武出使秦國做說客,想辦法勸退秦王。如果秦兵走了,剩下的晉軍就好對付了。鄭文公報著試試看的態度請來了燭之武,原以為是什么風流學士,沒想到竟然是十分蒼老駝背的老翁,心中不免大失所望。但正是國家用人之際,也顧不上那么多了。這燭之武長期得不到重用,見到鄭文公時說:“我年富力強的時候,都不如人,而今年事已高,恐怕是無能為力了?!睜T之武雖然愿應召赴國難,但見到鄭文公時,對鄭文公先前未曾重用他也流露出一些怨言。
鄭文公在此情況下,已知道自己“平時不燒香,臨陣抱佛腳”的錯誤,只好深深的自責,同時又以利害之意告訴燭之武。鄭文公說:“當年我沒有重用你,現在又急于求你,這是我的過錯。但是今天情急,倘若真的鄭國滅亡了,對你也極為不利??!”
燭之武出于國家利益,又見鄭文公承認了過錯,同時也估計自己的利益,就接受了出使秦國做說客的差事。趁一深沉的夜色,燭之武沿著繩索下了鄭國的都城,去見霸氣十足的秦穆公,說:“大王和晉國聯合起來攻打鄭國,鄭國知道自己危在旦夕。如果鄭國的滅亡確實能對秦國,對秦王有好處,我便永不回鄭國,至死在大王鞍前馬后,為您效勞?!睜T之武開宗明義,直接指出滅鄭對秦國是否有利,來挑起秦王的興趣。
秦穆公聽了此話,只是不吱聲。燭之武接著說:“秦國越過別的國家遠途跋涉,來征服鄭國,一定是勞民傷財,也是很艱難的舉動,其結果呢,恐怕是滅了鄭國,卻強大了晉國。滅了鄭國,晉國得利最大,你們秦國得利自然很少??!”燭之武進一步指出一旦滅掉鄭國,那也就是說加強了晉國,反而危及你們秦國的利益。此事,秦穆公的心里也是這么認為,燭之武的話是對的,但是表面仍沒有露出形色。
然而,燭之武一點也不氣餒,接著說道:“倘若大王放棄進攻鄭國的行動,與鄭國和好,兩國互通商賈,協同發展,這才對你們百利而無一害。”燭之武在這里又向親秦穆公拋出一個誘餌。秦穆公聽到這里雖然沒有作聲,但是抬眼環視了一下左右大臣,但是左右沒出聲。
燭之武接著又說道:“況且據我所知,大王曾多次厚贈晉國,晉國口頭答應將焦、瑕、朝濟等地劃歸秦國,但是大王你所知曉的,他們根本沒有兌現,可見晉國是個背信棄義的國家。何況,晉國本來就是貪得無厭,他曾是東邊與鄭國修好,西邊卻對你們秦國虎視眈眈,日夜圖謀你們秦國。而今說是聯合滅鄭,其實是借機削弱你們秦國的力量,削弱秦國的力量而幫助晉國強大起來,這樣做合適不合適,請大王您多加思量!”
削弱秦國的力量而壯大晉國,這樣的賠本買賣,秦穆公是絕對不會干的,他再也掩飾不住自己的真情,豁然站起贊道:“先生所言極是!”因此,秦晉聯盟很快便宣告破裂,秦鄭反而成了聯盟。夜深人靜的時候,函陵之軍盡撤回本國,鄭國因此也免遭亡國。
上一篇:曾國藩《冰鑒·十八·聲音有別,細聞可辯》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冰鑒·十四·眉主早成,須主晚運》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