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程
【原文】:
唯礪也,有克剛之美;唯金也,有利用之功。利久,斯猶或失其铦,銳剛固不磷。是用假于磨礱,不然,何以興喻?
殷鑒譬后之圣。金將有缺,必假石以磨穎;耀芒后若有遺,必資賢而礪節砥行。使藐鋒無白圭之玷,令德有黃軒之盛。取譬于攻金之工,方期于政罔不正。且夫利器久翳,铦鋒不全,參差冰缺,掩冉苔聯。價減千金之直,文滅七星之躔。非夫堅石之鍛,乃礪乃巧?匠之藏焉修焉,又安得而昭宣?若乃君上初臨,德聲未溥,令不盡一,名不咸五。筮微子牙之兆,袞闕仲山之補。非夫忠臣之扶危持顛,英俊之左弼右輔,又安得而稽古?
乃知君與臣兮相符,金與礪兮相須。離之而道斯遠,全之而德不孤。故為金也,光乎九牧;為君也,配彼三無。是以工必利其器,君先擇其佐。佐明則有融,器銳則不挫。光芒乎擬之必斷,恬澹乎立于無過。亦何必俾鈍質不可礪?俟昏德以將衰?如铦刀罔能斂其鍔,如朽索無或紐其維。然后乃知利重乎磨,損之又損為貴;君宜乎諫,善人不善之資。況今圣上欽明,英髦迭出,恭默思道,曷高宗之可侔?輔弼納忠,豈傅巖之攸匹?宜乎哉!超羲而越夔,勖而自必。
【譯文】:
磨石有制勝于堅硬的美好特性,刀劍有盡其鋒利物性的功能。鋒刃使用日久,其功能還有時喪失它的鋒利,但銳利堅硬的物品必定不會因為磨礪而變薄致損。所以刀刃必須借助于磨治,不這樣的話,以什么來引起比喻?
能鑒戒前事可比喻后來無事不通者。刀劍會有破損,一定要借助磨石來磨出它的尖銳部分;人顯示才德后如還有遺失處,一定要依據、學習賢哲所為而磨煉節操與德行。使得小小鋒刃上沒有如同白玉中的斑點,美德有像黃帝軒轅般顯赫。從制作刀劍的精工取比喻,正希望在政務上沒有不公正。而且銳利的兵器長久隱藏,犀利的鋒刃就不完整,鋒刃高低不齊,破損如冰釋而有缺口,塵土遮蓋,細毛下垂,苔蘚聯結。價格減損千金之多,花紋已看不清所鑲北斗七星的行經軌跡。沒有由堅固的石頭做成的磨石,刀劍如何磨治?如何精巧?沒有工匠心中常琢磨此事,常練習磨技而不荒廢它,又怎樣使鋒利刀劍得到宣揚?至于說國君皇上剛剛臨朝,美好的聲譽還不廣大,政令還不能達到協調統一,聲望還沒有完全達到修身五事的標準。以蓍草占休咎,雖無所求的卦兆,然而有輔佐周室的丞相姜子牙。帝王的職責有過失處,然而有仲山甫這樣的臣子能給予補救。沒有忠臣扭轉危險時局,扶助傾覆的國家,沒有才智杰出的人物在帝王左右輔佐,又怎么能實現帝王詔諭?
于是可知君王與臣子互相配合,刀劍與磨石互相需要。分離開這二者事理就偏遠,保全二者緊密關系德行就不會舍棄。所以作為刀劍,應光潔顯赫九州,作為國君,應配備那種公而無私的忠臣。所以工匠一定要鋒利他的工具,國君首先應該選擇的是他的輔佐重臣。輔佐者明智就有公正英明,工具銳利就不會折損。英明如光輝四射,思考籌劃后一定做出決斷,安靜閑適,在無過失中樹立功業。何必一定要使那不銳利的質地得不到磨治?何必非要等待德行迷亂糊涂后將以遭致衰亡?就像鋒利的刀劍不能斂藏它的利刃,就像腐爛的繩索不可以系結扣。然后才知道銳利重要在于磨治,不斷磨去其鈍處最為要緊;君王適宜于規勸,改善他不美好的那些資質。何況當今皇帝賢圣英明,英俊之士連續不斷地出現,恭敬而沉靜,一心思考道義與政令,難道唐高宗李治可與等同?輔佐國政、為朝廷接納忠良的重臣,難道殷王武丁之相傅說所能比較?理該如此啊,君王超過羲皇,臣子超過夔,受到圣王賢臣的勉勵而自己堅決達到更高標準。
【評介】:
《金受礪賦》的作者李程,隴西人,唐貞元十二年進士擢第,二十年,召充翰林學士。他大約生于代宗永泰中,卒于武宗會昌初,在他在世的這段時期,正是唐賦發展進入高峰階段,新體文賦已正式形成,律賦也趨于成熟,他便是唐代著名律賦家,以“圣無全功,必資輔佐”為韻的《金受礪賦》是其八韻律賦中的一篇。
李程入仕四十余年,雖說宦海有過沉浮,但他始終懷有社稷之志,敢說敢道?!杜f唐書》本傳說他“性放蕩,不修儀”,甚至說:“程不持士范,歿獲丑名。君子操修,豈宜容易?”未免言過其實。李程重視與追求的是輔佐君王的大德大節,只是不拘世俗,不計生活、儀容小節。非如此,他不可能對君王諍言直諫。《舊唐書》本傳寫道:“敬宗沖幼,好治宮室,畋游無度,欲于宮中營新殿,程諫曰:‘自古圣帝明王,以恭儉化天下。陛下在諒暗之中,不宜興作,愿以瓦木回奉園陵?!闲廊粡闹??!狈侨绱?,他也不可能寫出《金受礪賦》這種旨在砥礪名節的文章。作者在這篇賦中認為金受“砥礪”可永葆銳利用于世,臣受“砥礪”可堅守操節而輔君,君受“砥礪”可通達圣明而治世,全文圍繞著“砥礪”這個中心,逐層展開深入論述。
第一部分以“金受礪”的物理現象,來揭示金利久而失铦鋒、“假于磨”而可永久銳利的規律。物有不同,其特性便不同,其作用與功能也不同。“唯礪也,有克剛之美;唯金也,有利用之功?!蔽锊粶纾匦杂涝?,然而其作用與功能卻常會喪失,如刀劍,“利久,斯猶或失其铦。”日久天長,塵污銹蝕,刀劍鋒利的特性顯示不出來了,要想重新發揮刀劍的作用與功能,就得剔除刀劍上那些有害的外物,把鋒利特性從外物的圍裹中解放出來。這就需要借助外力,沒有外因的促成,內因,即鋒利的特性就很難顯示,甚至被長期銷蝕。這個外因就是借助于砥石,依靠于磨礪?!颁J剛固不磷。是用假于磨礱?!边@個物理,同樣也含著普遍的社會意義,“不然,何以興喻?”“金受礪”這個本事是興,“假于磨”可以啟喻,所比喻之事與所興起之情才是作者要表述的重點。
第二部分以磨喻事,由物及人,說明砥節礪行的重要性。賦的第二段一開頭便提出“后之圣”的標準,即能以歷史為鑒,達到后事通?!昂笾ァ睘槭裁匆允窞轫?,來磨礪自身呢?作者還是先宕開來說,以物喻起:“金將有缺,必假石以磨穎”,否則,“利器久翳,铦鋒不全,參差冰缺,掩冉苔聯。價減千金之直,文滅七星之躔。”原先鋒利的刀劍竟發展到了如同冰土一樣的程度,舍棄砥石磨礪,不依靠工匠修整,它就難配以往“利器”之名了。正如賦中所說:“非夫堅石之鍛,乃礪乃巧?匠之藏焉修焉,又安得而昭宣?”然后作者才由物理引到人事:“耀芒后若有遺,必資賢而礪節砥行?!币酝鶜v史上的賢達,他們有不可奪的弘志,有不可移的貞操,雖有如折枝般易取的私利不茍得,雖有白刃殺身之禍不茍避,唯貴名聲,唯守節操,砥行勵志,為后人楷模,他們便是世人修養的標準。以他們為榜樣,磨損掉自己身上污行穢念,才能保持人的美質永遠顯示,如同锃亮的刀劍“無白圭之玷”,而“令德有黃軒之盛?!睆娜藬U大至政事,未嘗不是如此?!叭∑┯诠ソ鹬ぃ狡谟谡璨徽?。”刀劍須磨礪,“使藐鋒無白圭之玷”;政事須磨勘,使其去偏頗存公正,除昏庸行廉明。由政務自然會推及到朝庭,由朝庭自然會想到皇帝?;实蹟z全國之政,統四海之民,若其謬言出口,就亂及四方,舛誤推行,就傾覆社稷。一國之君就是一國人的表率,有人把皇帝比作盤子,臣民比作水,盤方水方,盤圓水圓,君正臣民才正,皇帝個人的素質太重要了。要使皇帝真正具備“帝德”,必須要以歷史上堯舜等圣王為榜樣,靠身邊的輔臣糾偏指過。當年周武王起義師伐紂,要靠姜子牙破疑慮、鼓信心;廢除籍田制的周宣王有過失,需要仲山甫來給予補救。何況“君上初臨,德聲未溥,令不盡一,名不咸五。”更需要像姜子牙、仲山甫這樣的臣子。所以作者的結論是:“非夫忠臣之扶危持顛,英俊之左弼右輔,又安得而稽古?”君王要想保持自己的圣明,就應把忠臣、英俊作為自己礪節的“砥石”?!耙粤x正君而無害于國,可謂大臣矣。”(蘇軾《大臣論》)能“以義正君”確實難能可貴,歷來敢為之臣易求,敢言之臣難得,能匡正君過之臣更難得。若有此臣,君王便有過則知,做到耳聰目明,所以堯才設誹謗之木,舜才懸納諫之鼓。不以英俊為砥,沒有忠臣直諫,就不能實現帝王美好的意圖。這種主張,在那個皇權專制的時代,還是有其一定的進步意義。
第三部分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金與砥、君與臣不可分離的關系,進一步突出砥石與忠臣的作用。人們常常贊美寶刀的犀利,頌揚君王的英明,而忽略了那默默磨礪寶刀的砥石,輕視了那些鞠躬盡瘁輔佐君王的忠臣。作者帶著親身感受,在賦中闡述了這二者的關系:“乃知君與臣兮相符,金與礪兮相須?!本c臣互相配合,就如金與礪互相需要。刀劍離開砥石日久會變成廢鐵,砥石不礪刀劍也失去了其作用;君王沒有忠臣一事無成,臣子離開君王就無所事事。二者互相統一,缺一不可,所以才講“離之而道斯遠,全之而德不孤?!辈缓弦幝蔀椤暗肋h”,放之四海而皆準為“德不孤”。若欲道不遠,“是以工必利其器”,若欲“德不孤”,“君先擇其佐”?,F實中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忠臣,而是皇帝如何選擇,要“配彼三無”,才“佐明則有融”。否則,“鈍質不可礪,俟昏德以將衰”。一旦到皇帝德行迷亂,國運將盡,就像“朽索無或紐其維”,補救已為時晚矣!
從礪與不礪兩個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刀劍是否受礪關系到刀劍的成毀,君王是否礪節,是否擇忠納諫關系到國家的興亡。“然后乃知利重乎磨,損之又損為貴;君宜乎諫,善人不善之資?!钡秳Τ@谟谀?,功能在利,利“源”在磨;君王圣明在于具備治世之才,為君擇臣,擇臣唯賢,君王的圣明之質來自善于吸收臣子的賢良之處。
最后作者歌頌當今皇上重臣:“況今圣上欽明,英髦迭出,恭默思道,曷高宗之可侔?輔弼納忠,豈傅巖之攸匹?”多屬阿諛之詞,然隱約有“勸百諷一”的精神在。不論什么明主賢臣,都應從金與礪的關系中得到啟發,要像金受礪那樣去砥行礪節,以高標準規范自己。“超羲而越夔,勖而自必”,這是賦中的諫意,也是作者作賦的意圖。
這篇賦以金受礪興,以君受臣輔起,逐層說明個人修身、君王治國的根本在于砥行礪節。不枝不蔓,層次清晰。它吸收了散文筆法,駢中間散,具有語言明快自然、氣勢奔放的特點。與李程同時代的劉禹錫,也寫了一篇同李程《金受礪賦》同題材同主題的賦——《砥石賦》,然而劉禹錫在《砥石賦》中傾注了永貞革新失敗遭貶的身世感,寄托了一個身處逆境堅貞志士渴望再用于世的信念,相比之下,《金受礪賦》便缺少那種深沉的寓意,述事論理就顯得有點泛泛,“文如其人”的話一點也不虛妄!
上一篇:揚雄《逐貧賦》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范仲淹《金在熔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