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助·忍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昔張公藝①,忍之一字,九世不分,書獻天子。制字之義,以刃加心。璧如疾痛,允也持正②。凡百憤怒,最難裁制。少忍須臾,復回元氣。惟小不忍,則亂大謀③。一日之忍,千日之休④。語言厲階⑤,爭斗興訟⑥。力能忍之,化鶚為鳳⑦。凡厥不平⑧,維忍是容⑨。忍之忍之,福祿無窮。
【注釋】
①張公藝:唐壽張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還幸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余以進。帝善之,賜縑帛而去。見《新唐書》卷一九五,《舊唐書》卷一八八。
②允:誠信。持正:堅守正道。
③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④休:吉慶,安樂。
⑤厲階:禍端,禍患的來由。
⑥興訟:打官司。
⑦鶚(e):鳥名,一種猛禽,亦稱魚鷹。
⑧厥:那些。
⑨維:通“惟”、“唯”,只有。
【譯文】
從前有個張公藝,服膺的就是“忍”這個字,九世不分家,把“忍”字寫給天子。制造這個字的意義,是把刀刃放在心上。譬如有病疼痛,仍誠摯地堅守正道。各種憤怒,最難控制。稍微忍耐一會,元氣就又回來了。只是不小忍,則亂大謀。一日的忍耐,就是千日的吉慶、安樂。語言是招禍的根子,爭斗容易引起打官司。盡力忍耐,就會使兇惡的大鶚變為鳳凰。凡是那些不平,只有靠忍字來包容。忍耐忍耐,福祿無窮。
上一篇:《惠洪·座右銘》原文注釋與譯文
下一篇:《廖行之·悅堂銘》原文注釋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