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戰國策·陳軫說昭陽勿攻齊(齊策一)》原文鑒賞
昭陽為楚伐魏①,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兵而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為上柱國②,爵為上執圭③。”陳軫曰:“異貴于此者④,何也?”曰:“唯令尹耳。”陳軫曰:“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臣竊為公譬,可乎?楚有祠者⑤,賜其舍人卮酒⑥。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日:‘吾能為之足⑦。’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⑧。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得八城,不弱兵⑨,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是為名⑩,亦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11)。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歸(12),猶為蛇足也。”昭陽以為然,解軍而去。
【注釋】 ①昭陽:楚懷王的將軍。 ②上柱國,楚國官名。 ③上執圭:楚國最高的爵位。 ④異:格外。 ⑤祠者:祭祀的人。 ⑥舍人,王公貴人身旁管事的人。卮(zhi,音知):酒器。卮酒:一卮酒,一壺酒。 ⑦為之足,給蛇畫上腳。 ⑧亡:失。 ⑨弱兵:削弱兵力。 ⑩以是為名:以此成名。 (11)重;重迭。 (12)后歸:歸于后人。
【今譯】 昭陽為楚國攻打魏國,殺死魏將,擊潰魏軍,占領了八座城池;按著又移軍進攻齊國。陳軫作為齊王的使節,去見昭陽。他俯身拜賀昭陽取得戰功,然后直起身問道:“按楚國的規定,擊潰敵軍,斬殺敵將,會得到什么官爵?”昭陽道:“官,可當上柱國;爵,可得上執圭。”陳軫道:“比這更為尊貴的是什么官爵呢?”昭陽道:“那只有令尹了。”陳軫道:“令尹最為尊貴,楚王不會設置兩個令尹哪!我為您打個比方,可以嗎?楚國有個祭祀的人,他賞給隨侍左右的人一壺酒。這些人互相商量道:‘幾個人一起喝吧,不夠,一個人喝才富富有余。咱們在地上畫條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酒。’一個人先畫好了蛇,端過酒準備喝下去。他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著蛇道:‘我能給它畫上腳。’腳還未畫好,另一個人蛇畫成了。他奪下還在畫腳的那個人的灑壺,說道:‘蛇本來沒有腳,你怎么能給它畫上腳呢?’于是喝下了那壺酒。畫蛇腳的,最終喪失了喝這壺酒的機會。如今您輔佐楚國,攻打魏國,擊破魏軍,殺死魏將,攻陷八座城池,手下未有損失,現在又想進攻齊國,齊國對您怕得很。您因此名聲大振,這也足夠了。而在上柱國的官位之上,不會再設一個上柱國啊。戰無不勝,卻不懂適可而止的人,總有一天會身置死地、爵歸他人,這就如同畫蛇添足一樣啊。”昭陽認為陳軫說的有道理,便罷兵而去。
【集評】 清·張星徽《國策評林》:“軫說與養由基教射之喻頗同,如聽江左諸公塵談,玉屑霏霏而下,撲去俗塵三斗許。”
【總案】 戰國時代的謀臣策士在游說或進諫時,往往喜歡運用一些寓言,以加強論說的生動性和說服力,這也形成了《戰國策》一書的一個特色。本篇寫陳軫勸阻楚將昭陽進攻齊國時,便運用了“畫蛇添足”的寓言。這個寓言本身耐人尋味,它嘲諷了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違背客觀現實,一味逞強好勝,到頭來落得個節外生枝、事與愿違的下場。其時昭陽為楚伐魏,“破軍殺將,得八城,不弱兵,欲攻齊”,與那個先畫好蛇的舍人一樣,正處得意之時。陳軫以“為蛇足者,終亡其酒”的教訓告誡昭陽,勸他罷兵休戰,適可而止,否則不僅得不到賞賜,而且“身且死,爵且后歸”。昭陽聽罷,終于翻然有悟,“解兵而去”。使生硬的說教變得生動感人,使枯躁的道理變得俚俗形象,這正是本篇使用寓言所產生的效果。
上一篇:《先秦散文·戰國策·陳軫為楚西講于秦(秦策二)》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韓非子·難二(節選)》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