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賈誼·論積貯疏》原文鑒賞
管子曰2:“倉廩實而知禮節3:”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4。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6,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7;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8,歲惡不入9,請賣爵子10,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世之有饑穰11,天之行也12,禹湯被之矣13。既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餽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14,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15;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 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注釋】 1疏:向皇帝條陳自己對某事的意見的一種文體。也稱“奏疏”或“奏議”。2管子(?—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潁上(潁水之濱)人。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命為卿,尊稱仲父。他在齊國進行政治改革,使齊國國力大振,佐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后人把他的著作以及別人依托的著作,輯成《管子》一書,共二十四卷。原本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3“倉廩實而知禮節”:出自《管子》的《牧民》篇。廩,也是倉。意思是,人民生活富裕了,才能夠有禮法的觀念。4生之有時:生,指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是受季節限制的。用之亡度:用,指消費。亡度,沒有限度,亡,同無。屈:匱乏。5至纖:極細致。至悉:極周備。6本:指農業。末:指工商業。古代以農桑為本業,工商業稱末業。7大命:指國家命運。泛:覆滅。振救:挽救,解救。8狼顧:狼性多疑,行走時常常回顧。這里形容人們看到天不下雨,就產生顧慮,怕鬧災荒。9歲惡:年景不好。10爵:指爵位。子:兒女。朝廷賣爵位,百姓賣兒女。11饑穰:饑:荒年。穰:豐年。12行:常道。13禹、湯被之矣。指禹時發生過長達九年的水災,商湯時發生過長達七年的旱災。14衡擊:衡,同橫。橫行劫擊。15罷夫羸老:老弱的人。
【今譯】 管子說:“糧食充足了,百姓就懂得禮法。”百姓衣食不充足而可治理的,從古到現在沒有聽說過。“一個男人不種地,就有人受饑餓,一個婦女不織布,就會有人受凍。”生產有時間限制,消費卻沒有限度,那么社會上的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治理天下,極細致,極周備,所以當時的積蓄足以依靠。現在放棄農業這個根本的事,去從事不重要的商賈之事,這是天下最大的殘(危害);奢侈的風氣,一天天在增長,這是天下的最大的賊(危害)。殘賊公開泛濫,沒有誰來制止;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誰來挽救。從事生產的人很少,而耗費的人卻很多,天下的財產怎能不枯竭?漢朝自建立政權以來,幾乎四十年了,公私兩方面的積蓄少得令人痛心。失去農時而天又不下雨,百姓就產生顧慮;年景不好,納不了賦稅,朝廷就出賣爵位,百姓就出賣兒女,已經聽說上述情況了,哪里有身為皇帝而不感到危險呢?人世間有荒年和豐年,乃是自然常有的現象,禹、湯都曾經遭受這種災害。假如不幸有方圓二三千里的地區發生旱災,朝廷拿什么來救濟呢?突然間邊境發生緊急情況,千百萬的士兵要去抵抗,朝廷拿什么發放糧餉呢?兵災、旱災相互侵襲,社會上財富非常缺乏,有勇力者聚眾橫行劫擊,老弱的人交換子女而食;政治沒能完全上軌道,遠方有想奪取天下的人,一并都起來。于是皇上恐慌起來,那還來得及嗎?
積蓄存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多財貨有富余,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憑它來進攻,則可以奪取;用它來防守,可以守得牢固;用它來作戰,會取得勝利,用它來進行外交,會懷柔敵人,并使遠方的人來歸附,沒有招而不到來的,如今驅使人民都來從事農業,使天下人各食其力,使商賈游食的人都從事農業,那么蓄積便會充足,人們都安居樂業了。本來可以使天下富足,卻竟然造成這種使人危懼的局面。我私下為陛下惋惜。
【總案】 漢文帝時,存在著三大危機:對外來說,匈奴不斷地在邊境侵擾;在國內來說,有同姓王的醞釀叛亂和糧食急待大量儲備。賈誼著《新書》58篇,其中絕大部分內容都圍繞上述三個問題。本文分三段。第一段闡明生產少而消費多,風俗奢侈而不重視積貯糧食,這些都會導致國家滅亡。賈誼用此來引起漢文帝對現狀的警惕。第二段是承接上文闡明:為了對付自然災害和突然發生戰爭,就更應加強糧食儲備。其用意在于勸漢文帝要防患于未然。第三段,作者又從正面說明積貯糧食的重要性,即它對治國、安民有重大作用,最后文章歸結到規勸漢文帝重視、提倡積貯;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以農為本的指導思想。
上一篇:《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討武曌檄文》原文鑒賞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論語》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