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戰國兵法·握奇經》原文鑒賞
[原文]
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余奇為握奇,或總稱之先出游軍定兩端,天有沖圓,地有軸,前后有沖風附于天,云附于地,沖有重列各四隊,前后之沖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軸單列,各三隊前后之沖,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游軍,從后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出四奇。
天地之前沖為虎翼,風為蛇蟠圍繞之義也?;⒕佑谥袕?,翼以進蛇居兩端,向敵而蟠以應之,天地之后沖為飛龍,云為鳥翔,突擊之義也。龍居其中張,翼以進鳥掖兩端,向敵而翔以應之,虛實二壘皆逐天文氣候向背,山川利害隨時而行,以正合以奇勝,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機望敵,即引其后以掎角,前列不動,而前列先進以次之,或合而為一,因離而為八,各隨師之多少觸類而長。
天或圓而不動,前為左,后為右,天地四望之屬是也。天居兩端,其次風,其次云,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風云各在后沖之前,天居兩端,其次地居中間,兩地為北是也??v布天一,天二次之縱布地四次于天后,縱布四風挾天地之左右,天地前沖居其右,后沖居其左,云居兩端,虛實二壘則此是也。
[鑒賞]
《握奇經》,又名《握機經》、《幄機經》。中國古代關于八陣布列的兵書。全書一卷,依版本不同,一本380余字,一本360余字。相傳其經文是托名軒轅皇帝的大臣風后所著,姜尚加以引申,漢武帝丞相公孫弘作解。另附佚名《握奇經續圖》 一卷,晉武帝時西平太守馬隆《八陣圖總述》一卷,本書未收入。其成書時間,《李衛公問對》中有“黃帝兵法,世傳握奇文”一說;南宋朱熹認為乃“唐李筌為之”,名家說法不一,《宋史·藝文志》始見著錄。其版本現存有清古閣本、紅杏山房本等。
《握奇經》書名,欽定四庫全書說:“握者,帳也,大將所居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云握機”。該書主要論述商周時代方陣的隊形變換問題。指出,“八陣”是方陣的一種隊形變換,它以天地風云四陣為正,龍虎鳥蛇四陣為奇,四正四奇總為八陣,與商周用兵車作戰密切相關。《逸周書》說:“五五二十五曰元卒,一卒居前曰開,一率居后曰敦,左右一卒曰閭,四卒成衛曰伯?!避噾?,是以車上的甲士統率附屬于兵車的徒兵(步卒)來作戰。兵車居中,徒兵配置在兵車前后左右四個方向上。這是一種基本陣法,古代稱為“五陣”。五陣除了兵車與徒兵所占的五塊陣地之外,還有四塊空地。徒兵利用四塊陣地進行作戰,是遵循常規打法,叫正兵;徒兵利用其余的四塊空地進行機動,是遵循變通的打法,叫奇兵。所以《握奇經》說:“經曰八陣,四為正,四為奇。”
《握奇經》提出,這種方陣還可以進行一些自身的隊形變換。它說:“或合而為一”,即將兵車首尾連接變為圓陣,徒兵配置在兵車內外;“或離而為八”,即將兵車、徒兵分開配置變為“八陣”,等等。
《握奇經》在論述“八陣”本身的奇正變化之后又提出,在“八陣”之外,還有一種“余奇(讀機)”之兵。什么是余奇之兵呢?就是由主將掌握的機動部隊,又稱為“游軍”。其任務是“從后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即或迂回敵陣之后襲擊敵人,或攻敵一翼,作為奇兵配合正兵(即整個方陣)進行作戰。《握奇經》強調說:無論八陣或游軍,布陣時都要依據“天文、氣候、山川、向背、利害,隨時而行?!薄段掌娼洝冯m然講的是商周時代方陣的隊形變換問題,但它對行軍布陣不拘常法,靈活多變的指導思想,對于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啟發。由于該書經文簡略,關于四正四奇的方位、在布陣和作戰時的作用,兩者變換演化關系,后人解釋不盡一致。
上一篇:《漢魏六朝散文·范曄·循吏傳序論》原文鑒賞
下一篇:《古代兵法散文·隋唐五代兵法·敵戒》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