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真州東園記
歐陽修
真為州,當東南之水會,故為江淮兩浙荊湖發運使之治所。龍圖閣直學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許君子春之為使也,得監察御史里行馬君仲涂為其判官。三人者,樂其相得之歡,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監軍廢營,以作東園,而日往游焉。
歲秋八月,子春以其職事走京師,圖其所謂東園者,來以示予曰:“園之廣百畝,而流水橫其前,清池浸其右,高臺起其北。臺,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虛之閣;水,吾泛以畫舫之舟。敞其中以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為射賓之圃。芙蕖芰荷之的歷,幽蘭白芷之芬芳,與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陰。此前日之蒼煙白露而荊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影,動搖而上下。其寬閑深靚,可以答遠響而生清風。此前日之頹垣斷塹而荒墟也;嘉時令節,州人士女嘯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風雨、雕鼯鳥獸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圖之所載,蓋其一二之略也。若遭升于高以望江山之遠近,嬉于水而逐魚鳥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臨之樂,覽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畫者,吾亦不能言也。其為我書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沖也。四方之賓客往來者,吾與之共樂于此,豈獨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臺日益以新,草樹日益以茂,四方之士無日而不來,而吾三人者有時而皆去也。豈不眷眷于是哉!不為之記,則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謂三君子之材賢足以相濟,而又協于其職,知所后先,使上下給足,而東南六路之人,無辛苦愁怨之聲。然后休其余閑,又與四方之賢士大夫,共樂于此。是皆可嘉也。乃為之書。廬陵歐陽修記。
古代山水游記,種類甚多,論其內容,有的是自己所躬親游歷的山水,也有不少并非自己所身游目擊。原因是游記作者官高名顯,那些附庸風雅的人自然便要假良工之筆,以傳不朽,于是就出現了應請捉筆的游記文學。歐陽修確實不愧為一代文宗,他的《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等篇,均記自己所筑所游,傳神寫照,趣意盎然。然而即使應請捉筆如《真州東園記》,也堪稱大匠運斤,路數自有妙處。
真州,宋置,元仍之,治所在揚子縣。明廢州置儀征縣。即今江蘇之儀征。作者一開始便開門見山地點出真州在政治,軍事、文化以及地理上的重要性:“當東南之水會,故為江淮兩浙荊湖發運使之治所。”因此,為州牧者的政教風化絕對關系著一郡的安危治亂。恰好兩位發運使與一位判官“相得”甚歡,說明他們精誠團結,政績可觀。于是便因“暇日”、得“廢營”以“作東園而日往游焉”,字里行間無一不在暗示他們并非不務政事,漁肉百姓,而是于閑暇之日,登覽游觀,陶冶情操。第一段指出了“真州東園”的緣作,繳足了題面,并為末一段張本。
第二段,乃本《記》之主干。真州東園之具體情狀景致,歐公未得身游目存,所以只好由子春來加以描繪。先說東園形勢:園廣百畝,一派氣象。前有流水橫亙,右有碧池蕩漾,北面高臺聳之。臺之上有“拂云亭”,可以仰望蒼穹;池之旁有“澄虛閣”,能夠俯察游魚,水之中有“畫舫”,何妨泛游清歌。園之正中,寬敞悅目,建有“清宴之堂”,以供游人茶酒清談;園之后面,開闊空曠,辟為“射賓之圃”,足令游客娛樂嬉戲。寥寥數語,已將東園之大概活脫端出。
下面,又將今日東園之美景與昔日之荒涼凄慘作比照,從效果上烘托了東園之美和建園功德。修整之后的東園,芙蓉芰荷,賞心悅目;幽蘭白芷,芬芳撲鼻;佳花美木,交相輝映。而這百花園圃,以前竟是蒼煙白露,荊棘叢生之地。如今高樓巨閣,寬敞閑靜,清風徐徐而生,水光瀲滟,深靚清徹,可以回遠響而生清風。如此清麗之境,以前竟是廢墟斷垣,荒溝頹塹之處。而今每逢嘉時令節,士女游賞,歌管響徹云霄。而此極樂世界,以前卻是風雨晦冥,鳥獸出沒之所! 以上三個對比,重在突出末一個,要說明“三人者”建園林,非獨樂也,而是與賓客賢士同樂,這和《醉翁亭記》所揚美的樂民之所樂,醉能同其樂,有著共同的情感。
以上所寫東園景色,燦然如畫,俱在目前,讀者已有身臨其境之感。然而作者并不就此打住,又借子春的述介說:“凡圖之所載,蓋其一二之略也”,將東園之美景頓增千倍。因為圖中所畫,既然只不過是一二大略而已,那末全部園景必是更多更美。于是再借其語作進一步描繪說,至于登覽游眺,嬉水逐樂,則“其物象意趣登臨之樂,覽者各自得焉”,正是良工畫不出,“吾亦不能言”,只在登覽者領悟味賞而已。此處采用烘云托月之法,突出了東園的風神和情韻。末尾一句,點明子春求為作記的愿望。
第三段雖然仍是子春所說,但已由上面對景物的描繪轉入人事的發揮。真州居天下之要沖,東西南北,賓客如云,凡至東園者,都共樂于此,可見并不是這“三人”以及“州人士女”獨樂的地方。東園乃天下人之東園,池臺日新,草樹日茂,名聲也就一天大似一天,天下的士人沒有一天不來的。但這三人卻總有一天要調任他職離去的,而依依眷戀之心豈不日益加深呢!于是說:“不為之記,則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宛轉地解釋了求記的目的和意義。
第四段,乃是歐陽公由子春語中所提煉升華的評語,與首段遙相呼應。三君子“才賢”“相濟”,而又“協于其職,知所后先,使上下給足”,而東南之地,民“無辛苦愁怨之聲”。此處先從政績入手,捉住根本。接著又強調“休其余閑”,與天下人“共樂于此”。如此政通人和,風俗清美,與民同樂,的確堪為為政者楷模,所以說“是可嘉也”。
通觀全篇,雖在作記,然突出強調的是為政者應先務政績,再講逸樂,而且是與天下同樂。游覽風景,而不忘天下,其美好的心靈境界已躍然紙上,震蕩著千古讀者。
上一篇:王粲《登樓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徐宏祖《粵西游日記(節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